想问女生们一个问题:
在女厕所,看见过男童么?
她姐问了身边的很多女性,答案是百分之百。
再问一个问题:
看到男童进女厕所时,制止过么?
答案完全相反,没人对此直接表达过不满。
现实生活中,妈妈带男童进女厕所的事情,似乎已经被社会默许了很多年。
虽然大部分人看到女厕所里有个男孩的时候,心里多少会有点膈应。
但,想到带孩子的妈妈也不容易,也很少有人说什么。
但最近我看到了几个帖子。
有些男孩,看上去都已经上小学了,还被妈妈们领进了女厕所,甚至,还会蹲在女厕所的门缝前,偷看里面的女性上厕所。
而这些男孩的妈妈,还振振有词道:
“看你又不会少块肉!”
“不去女厕所他能去哪儿?让孩子拉在外面么?”
女性对于男童妈妈们的体谅和容忍,换来的,难道应该是男童进女厕的理直气壮吗?
我想,是时候重视起「男童闯入女厕所」的现象了。
“这不是女厕所么?”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是疫情以来久违的出游高峰。
一个女生走进某景点的女厕,却意外看到到了这样的场景:
除这个女生外,厕所中剩下的四个人,是两个男童的妈妈,和两个看上去年龄约在五六岁左右的男童。
女厕所里不止有男生,男女比例还是2:3?
迷惑。
博主同款迷惑
其中一个小男孩正脱了裤子蹲在地上。而旁边的孩子妈妈,丝毫没有阻拦的意思。
十分迷惑。
网友同款迷惑
女厕所,仅限女性专用。
这本是一句废话。
但,让人悲哀的是,包括她姐在内的很多女性,都对女厕所有男童出现的现象见怪不怪了。
平时在公共澡堂,有妈妈带着男童在女宾部搓澡、泡澡。
在健身房,有妈妈会带男童进入女更衣室。
商场里,除了女卫生间的男童便池,在服装店的女更衣室同样会碰到小男孩。
可能这些孩子在妈妈们的眼里就是个孩子。
可在其他人眼中,这些人就是陌生的异性。
科学研究表明,2岁左右的孩子就会意识到男孩和女孩之间的身体差异,注意到男女性在生理上的区别。
更别提那些学龄前后的男童了。
那些会好奇地打量女性身体、会跑会跳的男孩们,其实已经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在踏入女性的领地。
我知道,很多公共场所,没有给带孩子的家长配备相应的公共设施。
而很多妈妈独自带着孩子出门,确实有诸多不便。
一直以来,社会上的大多数女生都抱着“人要有同理心”的心态,对这样的现象产生的不适隐忍不发。
但很多妈妈却把“带男孩上女厕”这种本应是无奈之举的行为,看得理所应当。
有一位被妈妈带着上厕所的小女孩,在出来的时候迎头碰见一个妈妈牵着年纪差不多大的男童进了女厕所。
小女孩不解问妈妈:“那个男孩咋来女厕所了呢?”
女孩的妈妈向女儿解释道:“因为这个哥哥爸爸没来呗,来了就去男厕所了。”
小女孩在女厕所遇见男孩,本来就容易造成性别认知上的错乱。这位妈妈的解释,可以说是很得体了。
而听到这些话的小男孩感到羞愧跑出了女厕所。结果,这个男孩的母亲在网上发帖抱怨道:
“好死不死,今天女厕所有个小女孩。”
一句话,简短且荒谬地点出了今天男童妈妈侵占女厕所的现象。
对此忍无可忍的女生们,在网络上发起了抵制男童上厕所的话题。
可这个话题下的一些男童妈妈,却不反思问题,反而留下了很多这样的留言:
女孩不想在女厕所见到任何男性,怎么成了她口中的一个槽点呢?
那她姐只好在这里,跟所有有可能不知道这个知识的人再强调一遍这个「冷知识」了。
百度百科
女厕所,专供女性使用。男性不得入内。
这是大人在欺负孩子么?
看到这,一定有人要杠。
“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
在一些人的眼里,10岁以下的孩子,都不能独立上厕所。
事实是,3岁的孩子,就有可能实施性犯罪了。
去年7月的一则新闻,台湾省的两名3岁男童对同班女童实施了性霸凌。
监控画面录下了他们的恶行:
他们联手将原本独自玩耍的女童撂倒在地。一边殴打女童,一边用手攻击她的下体。
女童私处破裂,大量出血。
2016年,烟台一位4岁女童,也曾遭到了同幼儿园的6岁男童的性霸凌。
女童下体红肿,外阴疼痛。
家长找上幼儿园讨要说法,幼儿园园长却否认了男童的性侵害,说:“这不可能。男孩才6岁,天真烂漫的年纪。”
耳熟么?
又是这种「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的借口。
可这个6岁的男孩,却亲口承认自己把手伸进了小女孩的下体。
诸如此类的猥亵、性暴力事件当中,涉及到的犯罪者,越来越低龄化。
而究其根源,恐怕就是,我们对于性别教育的疏忽。
纵容男童进入本该是女性专用的私密空间,本身就是不尊重儿童性别的一个典型现象。
很多人觉得,孩子在长大后,会把这些事忘得干干净净。
可大部分时候,孩子们不会忘记这段记忆,反而直接造成了性别观念的扭曲。
她姐小时候经常在女浴室遇见同龄的男孩。
当我有能力说不之后,我就开始拒绝去公共浴室洗澡。
她姐小时候经常遇见妈妈们带男孩进女厕所。
很长一段时间,只要我能忍住回家上厕所,我就不愿意上公共厕所。
明明男孩才是不该闯入的那个人,但我却为此感到羞耻。
但曾经的我想不到:我感到不适,是因为男童侵害了我的权益。
我只是默默学会了忍让。
而当年跟着母亲去女厕所、女浴室的男孩们,难道就毫无影响么?
她姐看到网友们的爆料,很多男孩,对自己跟着妈妈上女性洗手间的行为,是有羞耻感的。
女性天生会对女厕所里的异性感到不安、警惕、不满。
上女厕所,会造成男童的性别认知障碍,也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阴影。
她姐还搜到了这样两则帖子:
说“孩子还小”的人,打脸么?
有些男童,不但在长大后,把女性的身体当做发泄欲望的素材意淫。
甚至,认为自己只要个子小,不被发现,就可以进入女澡堂,窥探女性的身体。
《哆啦a梦》
诚然,这些人代表不了所有男性。
只是当社会默许男童可以进入女性厕所/浴室/更衣间的时候。
我们早该预料到,还未形成具体价值观的孩子,会形成扭曲的性别观念。
《告白》
她姐想到,去年冬天,发生在北京某餐厅的一则新闻。
一位女子在上厕所时,被两个男孩强行打开了厕所门。
他们站在门口直勾勾地盯着她,一边看一边说笑。
这位女性无奈起身关门,走出洗手间后和男孩的母亲进行沟通。
男孩的母亲却骂道:“你这么大个女的了还怕看?”、“你是比别人多长了一个*吗?”
你猜,这个被父母包庇的男孩长大后,会不会继续骚扰女性?
最近,一位网友为男童进女厕的事做了一个表情包,格外戏谑。
小时候扒女厕所门的男童,不一定长大了会变成在女厕所下面用手机偷拍女性私处的罪犯。
但闯进女厕所偷拍的罪犯,很有可能是小时候扒女厕所门的男童。
《熔炉》
社会的不完善,注定会造成犯罪率的提升。
重视「男童上女厕」的现象,不仅仅是对女性的保护,对孩子的保护,也是对社会上每一个人的保护。
这是“女性在欺凌女性”么?
那些一味要求其他人向自己的孩子退让的母亲,实在可恶。
但我更加遗憾的是,让男童离开女厕所这样合理的诉求,变成了一部分人嘴里“女性只会欺凌女性”的对立。
男童进女厕这现象,本身是社会对女性空间的压榨。
而如今,又被有心人粗暴地定义为“女性和女性争地盘”,进一步完成了对女性的污名化。
好讽刺。
就仿佛,孩子只是女人的孩子,却很少有人反问,为什么男人们不带带孩子。
《我爱我家》
其实早有商家注意到了母亲带男童上厕所的难度。
可是有的商场,给出的“贴心”解决方案却是:在女厕所里安小便池。
光她姐搜到的,就有好几处。
山东淄博某商场女厕所
浙江杭州某医院女厕所
这意味着,其他女性进厕所,可能直接看得到男童的生殖器。
很多网友表示,她们见证过很多妈妈带男童上厕所,而爸爸就在门口的现象。
而把男性小便池装进女厕所里,更是会让许多爸爸心安理得的把带孩子上厕所的责任甩给母亲。
父亲的缺席,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难道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该重视?
女性又真的甘愿承担家庭中“丧偶式育儿”的重担么?
《狗十三》
再者说,女性洗手间的坑位,本身就十分紧缺。
女性的生理结构,造成了女性上厕所的时间会比男性长。再加上有生理期等现象,时间就更长了。
而同样面积的厕所,男厕所会比女厕所多安装几个小便位,导致男厕能容纳更多的人。
城市公厕设计图
早在2005年,国家颁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就建议,男女厕位比应为2:3;人流较大处,此比例应为1:2。
但这两点并没有强制要求。于是很多建筑在实施时,还是按照1:1建立。
女厕本就如此紧张,还让男童侵占女性本就稀少的厕所资源,简直太荒谬了。
那男童的厕所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解决呢?
我还是建议,有条件让爸爸带孩子的家庭,尽量鼓励爸爸带孩子。
但撇开父亲缺席家庭的情况。确实,每一个家长都有可能遇到需要单独带异性的孩子上厕所的情况。
她姐看了很多男童妈妈们的帖子,总结了几个在没有亲子洗手间时,不得不带男童借用女性洗手间时的一些tips:
1.最好是用手蒙上孩子的眼睛,带他进入隔间。
2告诉他:这只是因为社会上公共设施的不健全,才不得以借用了女性洗手间。
3.当厕所里的其他女性感到不便时,请道歉。因为带男童上厕所,本质是压榨了她们的权利空间。
而对于那些大一点的男童,其实他们没有必要再跟母亲去上厕所了,他们完全有自己上厕所的能力。
这不仅是对男童更好的方式,也是对社会更好的方式。
而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最需要的,还是推动公共场合设立更多的亲子洗手间。
亲子洗手间的空间更大,更隐私。
它不仅能解决妈妈带男童上厕所的难,也能解决所有家长带孩子上厕所的“难”。
其实在一二线城市的大型商场和景区,已经配备了亲子卫生间,无障碍卫生间,或第三性别卫生间。
但,我们也要正视有一些商场会因为清扫不便,而把家庭卫生间(无障碍卫生间/第三性别卫生间)进行上锁,或设置障碍,省下自己的时间。
还有一些城市,没有配备亲子友好的公共设施。
遇到这种情况时,建议大家给当地的街道办打电话提建议,多多拨打市长、市政府热线。
别觉得这种投诉没有用。
成都的一个商场在女厕所加装的男性小便池,就因为投诉而被拆除了。
男童妈妈们不要为了一时的方便,就带男童进入女性洗手间。
真正体谅男童妈妈的方式,也不该是支持她们带男童进入女性洗手间,继续侵占女性的空间。
当男童的需求靠挤压女性的空间得到解决后,亲子们出行时真正的需求,将永远不会被重视。
社会的进步,需要的是正确的呼吁。
而不是把制度的不健全,转移成弱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变成一场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