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了这个2000岁的铜鼓,才知道古滇国人的精神世界那么辽阔
1919年,云南省广南县,出土了一件西汉铜鼓,这件羽人船纹铜鼓造型优美,纹饰华美,光泽闪亮如新,整件铜鼓器身的纹饰带有浓郁的云南地域文化特色,是迄今在云南发现的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滇青铜文化铜鼓。
透过2000年的时空,我们依稀看到了古滇国人与自然的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精美的图案承载了多彩的文化,记录了神秘古滇国一段文明、繁荣及消逝的历史。
迄今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滇青铜文化铜鼓
这件西汉广南铜鼓于1919年出土于云南省广南县,以造型优美、纹饰繁缛而著称,整件铜鼓器身的纹饰带有浓郁的云南地域文化特色。铜鼓高47厘米,鼓面直径68厘米,是迄今在云南发现的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滇青铜文化铜鼓。
鼓腰剽牛图案
该铜鼓造型端庄,铸造精细,纹饰华美,光泽闪亮如新,毫无锈蚀,边角皆铸造得规整、圆滑,是石寨山型铜鼓的最高成就者。其鼓面饰太阳纹,反映了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因被长期使用,太阳纹已模糊不清。圈内饰以点纹、勾连雷纹、锯齿纹多种几何图案;鼓胸部饰有船纹,共有4组,每船上展现6-7人,人物头上戴羽冠,正在奋力向前划行;鼓腰部饰椎牛纹、鸟纹、舞人纹等,展示了羽冠装饰的男子,有人正在手舞足蹈,有人准备宰杀犍牛。这些社会纪实性的图案和纹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些细节内容。
顶部鼓面太阳纹图案
这件铜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部的4组船纹,船身狭长呈弧形,有巫师、划桨者、掌舵者等等,大家都各司其职,围绕着铜鼓按照顺时针方向行驶。
鼓胸船纹图案
第一艘船的台板上放置有无头俑,而无头俑一般是用来祭祀水神的,因此分析这艘是祭水神的船;第二艘为祭祖的船,船上有一名巫师端坐台上,右手向后挥舞,手掌张开,以舞蹈姿势接受祭祖;第三艘是迎神的船,船上的巫师们有的击鼓、有的手舞足蹈,展现了一副隆重而威严的仪式;在第四艘船上,一个巫师屈膝坐在平台上,扮演被祭祀的人,由此猜测这艘船应该也是用来祭祖的船。风角是中国古代人根据观察西面的风来占卜吉凶的方法,由于船的标柱上羽毛迎风飘动,因此它又兼具风角船的功能。
暴巫或竞渡 见证古滇国文明繁荣
关于广南铜鼓上的船纹,其实是有两种不同说法的。
一说是祭祀,祭祀船共四艘,参与祭祀者有巫师,有荡桨者、掌舵者和观礼者,画面上人物众多,各司其职,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呈裸露状。这并非无意识行为,而是古代祈雨巫术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暴巫。即大旱不雨,则曝晒女巫,期望以此冀天哀怜,获得同情而适时降雨。
广南鼓胸船纹
又有一说,铜鼓所刻画的场景不是祭祀,而是竞渡。竞渡即赛龙舟。坐落于滇池周围的古滇王国,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沿岸湖滨之民,竞渡之风盛行。人们通过赛龙舟的方式,祈佑天神庇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代滇人同舟共济、拼搏奋斗的竞渡场景被工匠刻在了青铜器上。
广南鼓胸船纹
不管是祭祀,还是竞渡,广南铜鼓上的船纹都见证着神秘古滇国的文明和繁荣,寄托着古滇国人的精神图腾。
原有功能远去 节日依然敲响祈福
透过2000年的时空,我们依稀看到了古滇国人与自然的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精美的图案承载了多彩的文化,记录了一段消逝的辉煌历史。在中国西汉以后,中国云南地区特有的文化逐渐被中原地区文化所取代。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青铜鼓,也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
但作为一种乐器,铜鼓仍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它随着古人们的分散定居而传播到中国西南地区的四面八方,并被西南少数民族赋予了各种吉祥的寓意。直到今天,中国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仍然很珍视铜鼓。她们平时把铜鼓珍藏在有威望的长者家中,每逢重大节日之时就敲响铜鼓。演奏时即可敲打鼓面也可打击鼓身,奏出各种热闹的曲调作为歌舞伴奏。尤其是在过年时,他们敲击铜鼓希望和神明一起欢度节日并保佑子孙平安五谷丰登。广南羽人船纹铜鼓是西南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直到现在铜鼓上人物头上的羽毛形装饰物还在云南地区广为流传。
相关链接
铜鼓是一类比较特殊的青铜器,基本的形体特点为鼓面平整,胸部曲鼓,腰部曲收,尾部渐伸,胸与腰之间有四对称耳,便于悬挂。内腹中空很像倒置的炊具。研究成果证明,铜鼓在古代是祭祀、庆典仪式中使用的礼乐器,是上层统治阶级拥有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是贵族掌握“与神灵沟通和交流”特权的重器。
丰富的铜矿资源是云南古代青铜文化辉煌发展的基础,加之这一时期云南古滇民族已经掌握了范铸法、失蜡法、焊接、鎏金、针刻等冶铸和装饰技术,使得制作复杂而精美的青铜器成为可能。强烈的写实性是古代滇国青铜器造型艺术的特点,再辅以艺术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构思,一件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就这样诞生了。云南省博物馆收藏了已知的石寨山型铜鼓有50多件。可以说,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知铸造最精美、纹饰最丰富、内容最精彩的滇国青铜鼓,大部分都收藏在云南省博物馆。
本文为大观周刊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获授权
-END-
文/杨雯玥
图/杨雯玥 邢毅
编/刘爔
审/杨秀杰 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