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榛树”之变,战局之转

点击收听本新闻
听新闻

俄军最近打向乌克兰的“榛树”导弹引发了轩然大波。几乎是横空出世的“榛树”有着怎样的性能和威力,为何被看作是俄乌冲突的显著升级,扰动着整个欧洲的安全神经?北约会如何反制?距离核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又近一步?

Part.

1

11月21日,俄罗斯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发生了极其罕见的一幕。无论是否为有意编排,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手机话筒里提到的导弹攻击事件,也足以吊起所有人的胃口。

11月21日,俄罗斯向乌克兰境内发射了一枚名为“榛树”的新型中程弹道导弹,并且成功击中了乌克兰南方机械制造局的工厂及其附属设施。“撒旦”洲际弹道导弹就是由这个工厂设计生产的。

当天晚间,俄罗斯总统普京将这款用“榛树”命名的导弹介绍给了全世界。在普京的讲话中强调,发射的“榛树”导弹以10马赫的速度击中目标,目前世界现有的防空系统以及美国在欧洲建立的导弹防御系统都无法成功拦截“榛树”导弹。

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表示,这枚“榛树”导弹是从位于俄罗斯阿斯特拉罕的第四发射试验场发射的,导弹飞行了大约790公里,飞行时间大约为5分钟。“榛树”导弹上携带了6枚弹头,每枚弹头又装有6个分弹头,在攻击轨迹的末段,显示导弹的速度超过了11马赫。

军事专家 王云飞:

其末端速度极快,末端进入大气层达10至11马赫的速度,对材料要求极高,此速度下导弹无法拦截。它采用分导式弹头,攻击时如霰弹枪般广泛散布,杀伤范围大且精度高,精度在10米以内。特别的是,6个分导弹头能再分出6个子弹,轨迹可调,其中4枚向前散布,2枚能向后射击,展现出独特的轨迹控制技术,防御难以应对。所以,俄罗斯此次的导弹技术堪称“套娃”级的最高境界。

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局长布达诺夫宣称,截至今年10月,俄罗斯应该仅仅生产了两枚“榛树”导弹系统的实验样品。目前这种导弹还是实验性的,是供研究的样品,并没有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军事专家 王云飞:

俄罗斯在研发“榛树”导弹期间,虽可能有其他备选导弹,但接近定型标准的可能仅有两枚,能用的可能就只有一枚。实战是最佳检验,此次事件标志着俄罗斯加速了“榛树”导弹的测试,因其在实战中成功发射且未被对方拦截,验证了其有效性。

11月22日,普京在与国防部和军工企业代表举行的会议上表示,俄罗斯拥有可随时使用的“榛树”导弹储备,根据测试结果,有必要对“榛树”导弹进行批量生产,这种导弹将在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进行列装。此外,俄罗斯正在开发一系列中短程武器装备系统,除了“榛树”导弹之外,俄罗斯还有多个此类武器装备正在进行进一步测试。

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显示,相较于俄罗斯之前投入到俄乌冲突中的“匕首”“伊斯坎德尔-M”等导弹相比,“榛树”导弹速度更快、突防能力更强、射程更远。不过,有军事专家指出,用该型导弹攻击乌克兰,对于俄军而言更像是“用铁锤打跳蚤”。首先,该型导弹仍然处于测试过程中;其次,俄乌冲突的交战距离,并不迫切需要这种中远程弹道导弹,该型导弹射程超过了俄罗斯打击乌克兰目标的需求,而且一枚导弹的价格非常高昂。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俄罗斯使用中程弹道导弹打击乌克兰,虽似杀鸡用牛刀,实则意在震慑支持乌克兰攻击俄境内目标的西方国家,明确展示俄罗斯的决心与立场给西方及美国。

Part.

2

无法有效拦截的俄罗斯新杀器“榛树”导弹的亮相,引起了各方不同的反应。

乌克兰外交部长西比加表示,俄罗斯使用新型实验型弹道导弹对乌克兰进行的袭击是战争的严重升级,这极大增加了平民死伤的风险。

美国五角大楼副发言人萨布丽娜·辛格说:虽然不是洲际导弹,但“榛树”导弹“它可以改装,当然也可以携带不同类型的常规弹头甚至是核弹头”。乌克兰武装部队前总司令、现任驻英国大使扎卢日内将军则直接发出警告:“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通过打击乌方军工厂来摧毁乌克兰的国防军工实力及军事潜力,也是在提醒泽连斯基,俄方完全有可能且有技术对泽连斯基进行定点清除。试射不是简单对新武器的验证,而更像是俄罗斯向西方发出明确的核信号。

军事专家 王云飞:

俄罗斯也同样在警告北约,其导弹射程按目前公布的可达5500公里,已覆盖全部32个成员国,令英美等国谨慎应对。俄方此举意在让北约评估,若战争升级,可能面临的后果。

美国智库科学与国际安全研究所学者奥尔布赖特表示,他对俄方会强硬地用导弹回应西方的说法持怀疑态度,他称俄方可能在吹牛,俄罗斯的导弹技术有的时候达不到要求。

英国广播公司称,美方认为,俄罗斯似乎只有有限数量的新型号武器,这并不能起到改变战争格局的作用。虽然俄罗斯拥有数量庞大的核武库,并且多次发出了核战威胁,然而这场走钢丝的危险游戏似乎还在持续。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榛树”导弹,俄文直译为中程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属弹道导弹范畴,未来将部署于俄罗斯战略火箭军。此次试射让欧洲真切感受到核战威胁,标志着人类战争史上首次在实战中动用战略导弹,开创了战争新纪元。11月26日,北约将召开会议,专题讨论俄罗斯“榛树”中程弹道导弹对基辅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口头强硬但也在做相应戒备。俄美间的战略博弈,曾维持斗而不破的微妙平衡,但“榛树”导弹的试射及其在俄乌冲突中的潜在应用,已让欧洲及北约切实感受到战争阴云逼近。

Part.

3

俄罗斯军事专家列昂科夫表示,俄军首次试射“榛树”中程弹道导弹,是向西方敌人发出了一个明确信息,那就是他们升级乌克兰冲突的企图不会没有回应。现在“红线”的游戏已经结束,俄罗斯将对一切挑衅作出非常严厉的回应。如有必要,这些导弹能够到达巴黎和伦敦。如果部署在俄东部,导弹可以到达美国西海岸,第一批“榛树”导弹已经投入战斗值班,并且可以在必要时投入使用。

军事专家 王云飞:

在发射“榛树”导弹后,普京迅速澄清未使用核弹头,意在向美西方展示俄方目前无意动用核武器,也希望美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有所控制。俄罗斯此招作为战略威慑手段,预示着未来战争升级时存在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而此次行动仅是自我克制之举。

乌克兰遭到“榛树”导弹打击之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俄罗斯本次发射新型弹道导弹袭击第聂伯罗市,是继第三国参战后的又一次战争升级。俄罗斯无视全世界呼吁不要扩大战争的声音,他指责俄罗斯总统普京是唯一发动“一场完全无缘无故战争的人”,“普京正竭尽全力让战争持续一千多天”。

按照国际普遍采用的标准,将射程在3000-5500公里范围内的导弹称为“中程弹道导弹”,将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的称为“洲际导弹”。据乌克兰媒体报道,截至2024年初,俄罗斯的各类洲际弹道导弹总数为521枚。

西方军事专家分析,此次发射的“榛树”高超声速导弹很可能脱胎于俄罗斯的RS-26“边界”弹道导弹。“边界”弹道导弹在2006年左右开始研制的一款洲际弹道导弹,但是在2015年完成最后一次试射后便杳无音讯。“边界”弹道导弹的设计定位是具有摧毁能力和威慑力量的洲际弹道导弹,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0马赫以上。

如果将此次发射的“榛树”导弹看作“边界”弹道导弹的衍生型号,那么这将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在真实战争条件下使用此类武器,这也完全有理由被看作是核打击的预演。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此次核打击演练,是俄罗斯向西方明确展示其备战决心。试射行动意在传达“红线已经没有了”,再往前逼近即为战火燃起之时,大战一触即发。俄与西方之间已无回旋空间,或者说明西方对俄的战略挤压已达极限。

Part.

4

面对“榛树”导弹的威胁,乌克兰军方表示希望引进美国的“萨德”导弹防御系统,来应对俄罗斯的新杀器。乌克兰常驻北约议会代表团团长切尔涅夫表示,基辅希望美方允许乌克兰使用美制的“战斧”巡航导弹打击目前乌克兰无法触及的俄罗斯军工厂,同时,乌克兰武装部队正在与美国讨论击落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的问题。

美国国防部副发言人辛格表示,美国将继续为乌克兰提供所需的支持,在拜登政府卸任前的这段时间里,还将给予乌克兰更多的支持。

军事专家 王云飞:

目前来看,美国敢不敢放开“战斧”导弹给乌克兰使用要打一个问号,一旦把这个武器交给乌克兰,俄罗斯也可以把射程更远的导弹提供给伊朗等国家,这会带来一系列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化,美国必须要考虑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在“榛树”导弹发射前30分钟,俄罗斯政府就已通过核风险降低中心以自动模式向美国政府发送了讯息。而美国五角大楼副发言人萨布里娜·辛格也承认收到了来自俄罗斯的讯息,知道这不是1枚RS-26“边界”洲际导弹,而是1枚射程缩减的“榛树”中程导弹,美国在第一时间将相关讯息转发给了乌克兰政府。

军事专家 王云飞:

美俄之间的《削减战略武器协议》,还有《中导条约》,无论这两个条约目前运行情况如何,知会对方洲际导弹的使用,这一条没有废掉。

自古巴导弹危机以来,世界从未如此接近核冲突的边缘。对于乌克兰而言,如果西方国家不再提供军事援助,乌克兰的抵抗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面对俄罗斯的洲际导弹,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几乎无能为力,这使得乌克兰在未来的交战中,更加依赖西方的支持和援助。泽连斯基在“榛树”导弹袭击事件发生后表态,将寻求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来解决俄乌冲突。

军事专家 王云飞:

俄罗斯“榛树”导弹的部署,北约必不会坐视不理。当前西方的沉默,或正暗示着其在审慎谋划反制策略。北约虽承诺对成员国遭核攻击将集体响应,甚至核反击,但乌克兰并不在此保护伞下。因此,俄罗斯拥有核反击的动机与意愿,关键在于权衡何时及是否动用此力量。

对“榛树”的担忧不只是因为这是一款新武器,而是背后整个俄乌冲突的攻防逻辑的改变。打了快3年的俄乌冲突最近不断地突破武器使用的限制,越来越血腥,欧洲甚至全球的不安全感陡然加剧,而冲突外溢的风险则继续上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