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三俊生平简介

【摘要】近日受家乡政府之邀约,为先祖郑三俊撰写生平简介,书刻于紫溪南原郑氏四房焕公祠尚树堂内,作为廉政教育基地教材。文章按照要求要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形式符合展览规范,分列为前言部分、治学篇、理政篇、做官篇、为人篇、爱国主义诗篇、求学篇、与魏忠贤斗争篇、抗清驱夷篇、关心建设家乡篇、家乡人文山水诗篇等,现将此文发于《凤凰网》,以飨族众。

【前言】

郑三俊,字用章、中一、玄岳,号元岳、巢云,晚年号遁夫,生于1574年2月12日,卒于1656年6月10日,享年83岁,东至县葛公镇洪方村牌楼下人,因吏部尚书俗称天官,家乡人民至今仍习惯称其为郑天官。于1597年考中举人,1598年考中进士,初授元氏知县,累迁真定知县,南京礼部主事、郎中,归德知府,福建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浙江布政司左参政、提督粮道,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北京户部右侍郎,南京户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北京刑部尚书,北京吏部尚书,于1643年5月辞官归隐家乡。其一生陟位十五任,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南明五个朝代,史称“五朝”元老、“三部”尚书,在北京刑部尚书任上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北京吏部尚书任上被优赐一品服,位列三公。据《明史列传郑三俊传》记载:“三俊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品。

1644年3月明朝灭亡后,于1645年初被南京弘光皇帝朱由崧诏为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晋文渊阁,未至。后应南明福建隆武皇帝朱聿键征召,在家乡池州、徽州,江西饶州等地组织力量进行反清驱夷军事活动,1646年初兵败,福建军事指挥黄道周、徽州军事指挥金声、池州军事指挥吴应箕均被清军相继俘获杀害。至此郑三俊在家乡龙池洞旁筑一室名“影庵”,潜心著书立说,有《北疏草》、《焚草》、《南铨疏草》、《学政存稿》、《六忠全集》、《河工考》、《年谱》、《巢云》、《影庵》等书行世,形成了影庵思想,创立了南原学派,弟子门生无数,是东林党的骨干力量,复社的精神领袖,被世人尊称为影庵先生,是明末清初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治学篇】

郑三俊治学严谨,倡导范仲淹的新儒学。

时者山山,即道之敦良也;流者水水,即道之沦浃也。时而天光云影,徘徊与共,则道在源头;时而鸟语花香,天机目发,则道在枝头。他若晨钟暮鼓,倡兴梵音,响杂木鱼,发人猛省,虽非吾儒之要道,亦道其所道也。是故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学者苟会心不远,则目击道存,文何必濂溪(周敦颐),图横渠(张载),铭邵子(邵雍),皇极沾沾焉,据幽抉奥,而后谓之载道也哉!

——摘自郑三俊《石舟载道斋记》

【理政篇】

郑三俊执政为民,坚持德行天下的政治思想。

保皇躬以保天下,收人心以收封疆。皇躬保,则德业日新,虽民困未甦,天下自定。人心收,则人才日奋,虽流移未复,封疆自安。

——摘自郑三俊《微臣赓飏疏》

【做官篇】

郑三俊做官清廉,具有儒家文化的高尚品格。

龙门高峙珠海如,廉让之间君子居。不信贪泉能浊士,祗今兰水有悬鱼。千年忠简光惇史,百代贤裔起旧书。见说浚郊旄采贲,佇看鸣凤躍天衢。

——摘自郑三俊《送粤东李邑侯征诗序》

【为人篇】

郑三俊为人忠贞,坚守民族气节和文人士大夫节操。

正人去留关气运盛衰,学术甚正,使正人在国,以其孤介之气吹累群动,槖籥人伦风自蒸,为廉耻俗,自著于忠劝,有忽不知其所以然者矣。

——摘自郑三俊《直臣可惜疏》

【爱国主义诗篇】

兀坐山中意黯然,逢君一醉且开颜。无端更下新亭泪,揽辔谁为着祖鞭。

——摘自郑三俊《山寺䜩集》

月明天在水,四山渺一色。涵虚动清影,波光碎流月。前江渔火乱,櫂歌时一阕。我意欲何如,为击唾壶缺。

——摘自郑三俊《月夜泛齐山湖》

兵甲如山转战初,将军壮志欲吞胡。燕云唾手看挥日,恨杀奸臣十二符。

朔风动地草萋萋,政是青衣洒泪时。将军肯向丹廷死,二圣归来死未迟。

——摘自郑三俊《过桃城谒岳武穆祠二首》

秋老寒花正此时,天香何事故来迟。东篱每欲裁新句,茅宇犹然问旧奇。累累珠英含笑隐,欣欣苞影入簾疑。端详几种离披意,不禁长吟栗里诗。

——摘自郑三俊《重九日问菊得迟字》

甲子不记年曾看两度蛟龙起,青山如旧日一任千峰鸟雀呼。

——摘自郑三俊《为龙泉寺题大门楹联》

祖功宗德表里河山萃衣冠,人物之盛贻谋燕翼历百代。

——摘自郑三俊《为锦江惇礼堂题大厅楹联》

【求学篇】

郑三俊生于南原郑氏官宦世家,祖上为荥阳郑氏宰相世族,家风醇厚,家规严格,家教严苛,曾祖父郑正行为贡生,官至吉安府训导,曾伯祖父郑正义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祖父郑如韬诰封为刑部尚书,父亲郑国光诰封为刑部尚书,堂兄郑三谟举人、官至广东高州知府。其在24岁考中进士之前一直在家乡求学,先后就读于南原郑氏私塾学堂、黄龙庵书院、唐山寺书院。

一、幼年时期受到严苛的宗族祖训家规约束

南原郑氏祖训分为“五要、十一不要”,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以树德涵养家族之风——“毋为奴隶以辱先也”,释其义为“奴隶,下人也。上辱先祖,下辱自身,岂自爱自重者为之哉,切宜记之。”

南原郑氏家规分为“四要、八禁”,而最为核心的是以尚书培育家族之教——“谨教读”,释其义为“家饶固当隆礼延师,家贫亦必多方曲成。族内倘有不贤父兄,不尽心力以教子弟;及子弟甘自暴弃,不肯实心奉教。皆公祠仆责,其富者仍议罚,以助贫者不能教之需。”

郑三俊在《祭弟子来文》中对此有过真情地表述:“吾弟生而孝友、矜名、义雅、好文翰、拆节、小心,为先大父所称,入成均(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为刘太史赏鉴,先大父尝曰此吾家千里驹也!自染奇疾,触辄迷昧,犹口喃喃,诵诗书作韵语不休。”

由此可见,南原郑氏家族教育是非常严苛的,从小就必须受到祖训、家规的约束,行为举止都必须符合道德规范。

二、少年时期受到严格规范的宗族私塾学堂启蒙

郑氏宗族一直是世家大族,南原郑氏自唐朝末年迁居建德(今东至县)以来,非常注重教育,在宗祠里设立私塾学堂,用以教育培养族中子弟。

相传郑三俊在黄龙庵书院读书时非常用功,有次先生见其很晚了才钻进黑蚊帐里睡觉,于是一时兴起,吟了句“乌龟帐,帐乌龟,爬上爬下”,郑三俊意识到先生在考他,略一思索,将头伸出帐外,续道“黄龙庵,庵黄龙,飞进飞出”,先生一听,不觉暗暗惊奇,觉得这小子将来一定不是等闲之辈,于是心思多半用在郑三俊身上了。

郑思旭在《读书吟》中写道:“晨钟敲便起,霜重不开门。炉红拭几席,水暖净壶冰。沐竟展卷读,疑深逐句寻。古人未见我,我思见古人。自得匪耳食,劳我真精神。血花呕盈斗,苦茗啜数升。寻得孔颜乐,梅花天地心。”说明郑氏子弟读书是非常用功和刻苦的。

其又在《夏夜宗祠阅族中诸子会课》中写道:“几阵寒芒绕栋楹,雄才伯仲费评衡。无花眼力推前辈,有价文章让后生。轼辙谩夸苏氏子,机云不羡陆家名。灯前搦管丹黄遍,拭目宗祊彩凤鸣。”说明郑氏子弟不但要努力学习,还要接受严格的考试。

三、青年时期受到成熟发达的书院教育

1630年,郑三俊在《唐山寺碑记邑志》中讲述自己于公元1596年至1597年间,为了备考乡试、殿试,来到本县唐山寺书院听金养初老师讲学,因人多而无处落脚,受唐山寺主持老衲照公施舍,免费提供一间寺院讲经的精舍供其学习居住。

郑三俊果然不负师恩众望,于1597年考中举人,1598年考中进士,联捷两试,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成为明朝的股肱之臣,国家的栋梁之才,享有“天子三问”之资,天下第一清品之誉。

至此,他的一生与教育结缘。为官期间极力改善民生,发展教育,所任之地全部将他列入名宦。先后进入北直隶真定府元氏县(现为河北省元氏县)报德祠、北直隶真定府真定县(现河北省正定县)名宦祠、河南归德府(现为河南省商丘市)名宦祠,列入福建名宦、家乡南直隶建德县(现为安徽省东至县)乡贤祠,2017年被河南商丘市列为中华圣人文化传承者。

【与魏忠贤斗争篇】

据清朝张廷玉纂修的《明史列传郑三俊》记载,郑三俊在光禄寺少卿改任太常寺少卿时,还未上任就上奏天启皇帝陈述太监高采监税浙江、福建、广东期间的贪赃枉法等六件事,当时魏忠贤为避免自己的恶行败露,与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串通,离间后妃之间的关系,甚至不让后妃和皇帝相见,而郑三俊曾在上书的奏折中有“三宫之中的人应忠实厚道,艳丽浅薄的之人不应放到皇帝身边”的奏语。魏忠贤得知后,派两名太监来到上书房秘书阁,命令阁臣除掉“艳丽浅薄”之语,并欲假借皇帝诏书重惩郑三俊,遭到了秘书阁大臣们的据理力争,最终拟旨以郑三俊上书前朝的故事来推辞。郑三俊接着又在上书天启皇帝《平众愤消隐祸》奏折中说:“现在宫中宦官(太监)的腐朽、残毒无人能及,秘书阁大臣为了自保,都将太监的恶行指为故事。古人有言太监闻名,不是国家的福分。如今闻名的太监如魏忠贤之流,内结朋党,外织派系,依仗内阁大臣控制要挟、贬损打压其他官员,而内阁大臣总是一味的阿谀奉承,自甘堕落,不司其职,真的是让天下人寒心。”历数魏忠贤的种种罪状,让魏忠贤十分恼怒,认为奏折上的话语侮辱了内阁,就将奏折留在宫中不下发。

在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任上,郑三俊上书天启皇帝陈述军队粮饷大计,同时劝谏中央、地方各部门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同心协力辅佐皇帝,此时吏部郎中徐大相因议论政事遭到阉党陷害被贬谪,郑三俊直接向天启皇帝上书相救。在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任上,户部右侍郎杨涟弹劾魏忠贤,郑三俊又上书天启皇帝极力检举。

1624年初,在户部右侍郎任上,因太仓里连一年的储蓄都没有,郑三俊立即奏请天启皇帝实行充足储量的几件决策事项,用以改变朝廷储蓄现状,以备应急之用。此时恰逢魏忠贤将杨涟、左光斗等人全部从朝廷驱逐,郑三俊就称病辞职离去。1625年8月,魏忠贤的同党张讷请求毁掉天下的书院,弹劾郑三俊与邹元标、冯从吾、孙慎行、余懋衡合污同流,郑三俊也因此被夺去官职闲居在家。

为此,郑三俊写了《都甫兄闻余有解绶之意寄诗因次其韵》诗文给堂兄郑三谟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诗曰:“凭栏千里暮烟浮,况是年华又晚秋。脱尽残枝生旧冷,朅来孤绪起新愁。雁行欲下留清咽,鸰影空怜寄远忧。底事关心容鬓改,白云何处且登楼。”

【抗清驱夷篇】

1645年初,南明福建隆武皇帝、明绍宗朱聿键在《监国与郑三俊书》中传谕郑三俊,要求其与九江督军袁继咸商讨抗清驱夷的军国大计,并在江西上饶和徽州、池州一带组织军事力量收复失地,以期克服北京,恢复大明王朝。随即郑三俊赴江西浮梁锦江南原郑氏祖居地发表了《锦江祭祖文》、《建置饗堂祀田记》两篇讨伐檄文。

福建军事首领黄道周在《与郑玄岳先生书》中表明了态度,愿意接受郑三俊的统一指挥,从福建带领子弟兵一路攻打到上饶、抚州,1645年12月底在攻打婺源时失利,被徽州守军张天禄俘获押赴南京,洪承畴劝降无果,于1646年2月被清军杀害。池州军事首领吴应箕在《三上郑太宰书》中表示愿意替老师效力,在池州带领子弟兵收复失地,曾一度占领了贵池、石台、东流等县,并与徽州军事首领金声相互呼应,1645年10月在阻击清军南下的战斗中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被清军割去首级,其家人百余口和义军将士全部壮烈捐躯。1645年8月,徽州军事首领金声在固守绩溪战中被叛徒黄澍出卖,与清军里应外合,城破兵败被俘,押赴南京,洪承畴以同年进士身份劝降无果,于1645年12月被清军杀害于雨花台。

至此,由郑三俊组织领导的三支抗清驱夷队伍全军覆没,南明隆武政权也因全面军事失败而彻底灭亡。郑三俊因受到学生洪承畴的保护安然脱身,于1646年底在家乡龙池洞旁筑一室名“影庵”,潜心著书立说,写《影庵》诗:“朝去扫白云,晚来卧明月。一心抱区区,冷如松间雪。欲拟老前峰,苍天不可说。谁是舞刘琨,空击唾壶缺。”表明心志,从此以遗民自居。

【关心建设家乡篇】

一、首建京师建德(今东至县)会馆

据王一心(东至县昭潭镇黎痕人,1621年以贡生选任河间府通判)撰写的《建德县会馆跋》记载,1622年10月官至光禄寺、太常寺少卿的郑三俊带头捐款并组织在京的建德籍官员孔贞时、孔贞运、徐廷宗等人捐资购置了前门外东河沿房屋七间作为建德会馆,并请孔贞时作《建德会馆题词》,为进京赶考的家乡建德、东流学子提供免费住宿和餐饮、学习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以及其他进京人士的住宿和生活保障。明朝灭亡后,虽然继续使用,但因年久失修,曾几度荒废。1871年,官至直隶道员的周馥在同乡石台人、大理寺丞徐定文的积极建议下,把建德会馆交由其管理运营,随后逐渐恢复生机,并捐资进行了的改扩建。1895年,在周馥倡议下,池州籍官员捐资创建了池州试馆,至此建德会馆并入池州试馆。1908年7月,由周学熙创建的京师自来水公司开始租用原建德会馆,直至解放后会馆被征收停用。

二、重建梅山寺

据孔贞运撰写的《重建梅山寺宝殿序》、《显光上人传》记载,1622年由时任光禄寺、太常寺少卿的郑三俊牵头,利用其曾任职南京礼部清吏司郎中的人脉资源,把原来驻锡南京碧峰寺的高僧显光上人,引进东至县梅山寺住持,并重建之。

三、购置唐山寺田

据郑三俊撰写的《唐山寺碑记邑志》记载,因感恩寺庙住持照公免费提供精舍供其住宿和学习恩惠,1630年派其长子郑思昱购买败僧所弃之田赠与寺庙,以报惠恩。

四、上书崇祯皇帝免除家乡赋税

1635年春夏之交,江南大旱,颗粒无收,民生艰难,刚由南京户部尚书转任吏部尚书的郑三俊上书崇祯皇帝免除江南地区赋税。据郑三俊《岁旱苦饥疏》记载:“事臣南直人,臣以多病,累疏丐身,未蒙矜允,不敢不力疾之任。道路所经,几于千里,皆臣桑梓之乡。以臣目击,民间憔悴之状,艰难之情,与夫洶洶(汹汹)之势,有不敢不直陈于皇上之前者。臣乡接连江楚,为榖(谷)粟所自出之地,从来有江楚熟,天下足之语,迩年灾祲频值,盗寇横生,米价倍腾,臣乡又更倍之。今岁春夏无雨,小民艰食,播种之期已过矣。赤尘满望,霖澍未沾,闻之江楚皆然。臣所过郡县,地方东作(春耕)正兴,有栽插一、二分者,有全未栽插者,陂、池、塘、堰尽皆稿(同“槁”,枯干)竭,使十日无雨,则全无禾矣。沿途熙攘之民相向咨嗟,生趣欲尽,兼以民穷盗起,远近靡宁(不安)。臣乡丰镐(指明朝的留都南京,即南直隶)旧区,素称宁谧,今亦蠢蠢欲动,非得院道诸臣早为弹压,几不为乱民之续矣。”

五、增置广阳庵田

据郑三俊《广阳庵田记邑志》记载,1642年9月郑三俊召集地方官员和各方人士,形成共识,将由寺庙住持炤上人率众僧开荒之田,从豪强手里赎回,并形成法定文书,永远归于广阳庵。

六、建议池州太守加强赋税管理,为民减税

1643年秋天,应池州太守之邀,郑三俊列出税赋乱象,加重了农民负担,提出应立即加强赋税管理,为民减税。据据郑三俊《言池州利弊书》记载:“今日加派苦民,私派害民,官扛(负担)已溢,私扛尤重,由票(旧税票)久绝,小票(新税票)恣行,今日之小票即新法也。弟抱病山居,不知公家之事,但所闻于父老应役者,即敝县(建德县,今东至县)二、三年间,拟派多端,皆非往额,如援师、援道,有派因粮输饷、剿饷、采饷、无饷、乡勇饷、禁米、院米、练米、大师经临米、豆草,东有派陵工、白士、人夫,北运扛银、修仓、修理衙舍、周恤夫马,有派饷部、恤部、各院经、临阁、部院、皖抚、供办等项。有派以至,有司助饷,耿科倍征,鞭银扛解,凡此皆眼前催派,其他名色尚有不可知者,不知其孰为奉旨、奉文之有与无也。而就中犹有疑者,如援师在东流(东流县,今东至县)则谓之援道,东流派几年矣。敝县今年仍派,不知所援何师、何院?有行白士、人夫,即陵工也,分为两项,北陵工原行似有坐落,未尝派民亦有年分,起止与南陵工久已停矣,向年(往年)曾问之抚台公祖(知府以上的官员),亦谓久已不派,何至今犹派也?因粮一饷,先议乡绅,继议富民,又议田亩,后乃定为粮,名为四则饷银,一项四派,征解额溷,今不知归之练饷,归之剿饷,或仍自为一项耶?北运州县,自解法原难行,今既遵旨屡解矣。抗银每两派至二、三钱,既已屡解,多抗何归?夫马已有定派,年年周恤,是为何故?有司助饷,既谓自助,岂应派民,甚有助生祠(为活人修建的祠堂)亦派者,不可解也?州县条鞭,自支原无抗解,止有抽扣一项,概议官扛,有议私扛,何也?耿掌科催饷,各加一倍,钦定款至发回多解之金,借者自听归还,派者自应下年抵派,全年如故,似未清楚。京边预征或一暂行为边事也,条鞭亦年年预征,岁增一倍,又何故?贵池(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里马原系召募,今坐之里甲帮贴,每里岁费一、二百金,十人十贫。东流原非驿路,新设彭贵(彭泽至贵池的驿站),夫沿村坐征,月贴银三钱,村村苦累。一官糊涂,后即袭(沿袭)陋,一事舛错(谬误,错乱),后即滥觞(泛滥)。”

【家乡人文山水诗篇】

(一)

彩笔仙人采石家,等闲飞字照天涯。

华笺一幅谁求句,笑掷如椽卓九华。

(二)

春烟乍染宫袍绿,却喜龙门览眺多。

若个秘奇寻不到,梅溪可奈史迁何。

(三)

灵指撑云何处来,青莲九朵一时开。

简中更有青莲咏,玉管金峩两崔嵬。

——摘自郑三俊《望九华》

杖藜行拾级,散步过林烟。因探石龙窟,随观瀑布泉。春残花事少,兴老酒怀颠。何日来悬耜,孤吟更上船。

——摘自郑三俊《游龙池洞观瀑布》

我为寻梅至,寒山未有枝。谁将一滴水,拟向过桥时。岩上云留石,溪边藓没诗。摩娑不尽意,怀古独深思。

才扪松关石,先寻庾岭枝。一溪寒影里,可似杖藜时(智南和尚有杖藜扶我过桥东之句)。山老曾无寺,碑荒尚有诗。凭师亲问句,欲起大梅思。

——摘自郑三俊《游梅山寺和韵》

避世来空谷,寻源得旧游。一弓藏小芃,半月隐丹邱。涧石古衣瘦,山深鸟语幽。支头看气爽,天地冷然秋。

——摘自郑三俊《游洪龙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