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井冈山报
在江西中部的安福县,阳光洒满平都镇十里村的晾晒场,一排排色泽红润的火腿整齐排列,醇厚香气随风飘散。这是传承千年的安福火腿,正以蓬勃之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坚守传统工艺,延续百年风味密码
平都镇十里村素有“火腿村”的美誉,火腿加工历史可追溯至数百年前。村民们世代传承祖训,严守古老制作工艺,每一道工序都饱含匠心。在腌制环节,村民们严格遵循独特比例,将盐巴均匀涂抹在精选的猪腿上,让盐分恰到好处地渗透,为火腿的风味奠定基础。随后,火腿被放置在特定通风场地,历经数月的自然晾晒。在时间的沉淀下,火腿肉质紧实、咸香适中、风味醇厚,形成了安福火腿独有的标志性口感。
安福县平都镇十里村个体户管冬文,已经做了20多年火腿。他每年依据市场行情,制作3000到5000条火腿。管冬文感慨道:“我们村做火腿的传统由来已久,我盼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把安福火腿这个品牌做得更大、更强、更响亮。”在安福县,无论是十里村,还是其他乡镇,制作火腿的师傅们都秉持着相同的工艺理念,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从选料、腌制到晾晒,每一步都一丝不苟,这使得全县产出的火腿在风味上保持高度一致,都具备安福火腿标志性的浓郁香气与独特口感。
标准化生产,为品质保驾护航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安福火腿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安福县发布《江西绿色生态·安福火腿》品牌认证技术标准,从源头上保障火腿品质。在原料选取上,精挑细选当地特有“安福米猪”的鲜肉后腿,这种猪皮薄、肉嫩、精多肥少,是制作火腿的绝佳原料。同时,严格把控选腿、修胚、腌制、保鲜、冷链等各个生产环节。
为保证品质,县供销社联合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建立起定期抽检机制,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追溯源头,一旦发现问题,能够迅速定位,确保每一条火腿都安全、美味。标准化生产不仅提升了安福火腿的品质稳定性,也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模化发展,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安福县积极推动县火腿协会实质化运行,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规范和引领方面的作用。采用“供销联社+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把分散的农户和企业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产业合力。协会规范“安福火腿”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使用程序,让真正符合标准的产品使用该商标,维护品牌声誉。
这一举措不仅稳定了生猪养殖产能,也使得火腿制作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截至目前,县火腿协会已有26家骨干会员企业,火腿年产量成功恢复至25.5万条。产品种类也不断丰富,从过去单一的条块类,拓展到即食类、佐料类等多个品类,产业总产值达到1.836亿元,安福火腿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品牌化营销,让美味走向全国
安福县主动融入“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矩阵,借助大品牌的影响力,提升安福火腿的知名度。积极参加绿色食品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等各类大型展会,在这些高规格的平台上展示安福火腿的独特魅力。同时,借助《三餐四季》等美食栏目,以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故事,向观众介绍安福火腿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引发消费者对安福火腿的关注。
在销售渠道上,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通过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开展直播推广活动,主播们详细介绍火腿特点、食用方法,与消费者实时互动,解答疑问,促进产品销售;线下,与各大商超、餐企门店合作,设立展销专柜,让消费者能够直观地看到、买到安福火腿。目前,安福火腿已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首届江西特色伴手礼名录,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从传统工艺的坚守,到现代产业模式的探索,安福火腿产业正大步向前。在政府、协会、企业和农户的共同努力下,这一传统美食必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为安福县经济发展的闪亮名片,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书写精彩篇章。
李磊 全媒体记者 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