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人民网新电商研究院发布《中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报告》,由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吕建军执笔撰写,获取报告原文见文末。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吕建军
01
中国农村电商物流市场分析
1.农村电商物流发展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发展的逐步深入,不仅促进了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物流的转型升级。随着农村网民数量的增多和网络购物、移动电商的普及,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和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与之对应的农村电商物流迎来了发展的良机。
农村电商物流不断加快“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趋势,也为农产品生产及销售提供了纽带性支持,在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提升农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国家邮政局统计,目前,农村地区年收投快件量达到120亿件,电商带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总销售额超过7000亿元。
随着农村电商生态逐步成熟,网络零售市场渠道进一步下沉,加速向中小城市及县乡村渗透,农村电商物流体系也逐渐完善。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有25.1%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
2018年,全国农村电商超过980万家,累计建设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个,乡村服务站8万多个, 累计“邮乐购”站点46万个,快递网点已覆盖乡镇超过3万个,全国快递末端网点备案数量已突破10万个,初步形成了县、乡、村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2.农村电商物流模式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与支持下,农村地区巨大而有潜力的电商物流市场吸引了众多电商与物流企业在农村布局,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农村电商物流模式。
邮政
2017年,国家邮政局发布了《关于推动邮政业服务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鼓励快递企业在农村开展网点建设,服务农村电商发展。
此举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站点建设,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邮乐购”站点2.5万个,累计建设数量超过53万个,搭建起“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渠道。农村邮政统筹优化农村投递网络、路线及人员,增设投递道段3042条,增配投递车辆3159辆,增加乡邮员5697人,投入约9.5亿元,全国55万多个行政村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收到邮件包裹,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2019年总投资3.57亿元升级改造西部和农村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完成邮政网点和县级邮政企业用房改造382处。
阿里巴巴
在2014年,阿里就已经提出了“千县万村”计划,旨在通过建立县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站,构建“村淘”+“菜鸟”的农村物流网络,从而实现农村物流上行和城市物流下行的双向体系, 预计到2020年建立1000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及10万个村级服务站。
拼多多
拼多多依托创新的“拼农货”模式,解决了传统搜索电商场景下,农货被动等待搜索、销量难以持续的普遍性难题,通过主动向5.85亿消费者呈现“产地直发”优质水果的方式,帮助“小农户”连接“大市场”。
拼多多农村电商物流的“农货智能处理系统”(如图 7 所示)+“轻仓储”是解决我国农产品物流链条长、中间环节多和两端收益低的有效物流模式。 这种物流模式能有效连接农产品原产地和消费者,整合和升级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电商物流体系。
例如,这一模式实现水果供应链从1个月缩短到5-7天。根据拼多多2018年数据显示,拼多多在其农货上行项目活动中增加1.5倍投入,实现了农货销售额2倍增长,以低成本实现农产品有效上行。
2019年度,拼多多“农货上行”工程建设团队扩招至500-800人,预计2020年将扩充至2000人,深入更多中国农产区。 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实现分拣、包装、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稳固直连全国城市和农产区的“产地直发”供应链体系。
图 7 拼多多农货智能处理系统建设机理
京东
2015年,京东推出了三种方式布局农村电商:县级服务中心+京东帮、京东农村金融、与地方政府合作。 以“京东农村超市”模式+“农村推广员”队伍为依托,建设农村超市,将快递配送对接到村,彻底解决农村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同时,2017年京东开始使用无人机物流配送偏远地区的快递,建立支线网。京东加快智慧物流模式创新,促进生鲜电商物流体系的形成。现有的无人仓有亚洲一号、武汉亚一小件、华北物流中心AGV仓、昆山无人分拣中心等。
顺丰
顺丰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助农政策号召,充分发挥自身时效优势,在生鲜电商领域打通农产品供应链,有效推动农产品上行。早在2014年,顺丰就已启动下沉网点计划,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被逐步覆盖。
2016年9月,顺丰与中国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与电商平台供销e家共同提供农产品物流服务,建设仓储物流和管理输出等。除了“地网”之外,“天网”也在密集布局。
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顺丰控股的物流无人机已开展了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运营工作,并完成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空中网络覆盖,提升了物流效率。顺丰与中铁运合资推出“高铁快递”的“极速达”产品已开通运营31条线路,覆盖58个大中城市,新增运能250吨。
其他
中通快递从2015年开始提供“快递下乡”的服务,2018年10月,无人机物流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芋坡村开通了快递服务;2017年12月,圆通研究院与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同发布了物流行业首份无人机报告,率先提出了“共享无人机”将成为解决偏远地区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的方案,及相关前瞻性观点;2017年,申通快递联合县域农业电商服务商安厨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组建冷链物流公司,在合作县域内开展同城配送服务。
以上企业的电商物流模式和布局都为农村电商物流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整个农村物流体系的完善升级,有助于物流效率水平的提升。
02
中国农村电商物流存在问题
1.农村电商物流的分散性、规模小和季节性,阻碍乡村规模经济
第一,农村电商物流在农村区域配送成本高, 但随快件数量增加呈递减趋势。依据菜鸟物流快递成本计算, 每个村庄物流点平均日包裹数达到10单,全国平均物流成本是4元;达到15单,全国平均物流成本是3.5;达到20单,全国平均物流成本将降到3元。
上述数据能够看出农村电商物流成本确实远高于城市物流成本。由上述结论可知,农村电商物流成本与农村与城市距离成正比,与快递包裹量成反比,如图8所示。
图8 包裹量与平均每单成本
第二,农村电商物流在农村区域需要的配送时间比较长。 目前大城市及城镇已经可以达到当日达甚至2小时达,而 农村地区目前的平均配送时间却是3天以上。 比如苏宁配送到城镇的时间一般是48小时,而配送到农村则一般需要3-4天。
依据报告课题组在四川省的电子商务进农村绩效考核调研数据可知,上述数据基本吻合,从下订单起到乡镇的配送时间基本在两天到三天之内,而乡镇到乡村一般是每隔三天或四天送一次。
第三,农村电商物流在农村区域配送具有季节性,使电商物流季节波动较大。 农村逢年过节时消费品消费会比较多,而其他时间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其对相关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差异。加上农产品季节性的生长周期,使其农产品上行也具有季节性。
上述问题是由农村本身特性和农村电商物流公司重复建设两方面及其相互作用而导致的。
一方面,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具有空间集聚密度小、收入水平低、消费结构半自足和网络购物频率低等特征。
另一方面,农村电商物流企业和大部分乡镇企业都分布在县级中转中心和乡镇服务站,造成重复建设。阿里、苏宁、海尔、京东等电商企业在农村的布局均设置在县级和乡镇布局县级中转中心和乡镇服务站,从而造成农村电商物流的重复性,且在区域供应链层面上,物流系统缺乏规划性、统一性,较为散乱,各企业与系统单独行动,没有组织性。
2.农村电商物流的中间消耗大、物流成本高
农村电商物流主要处于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 经过采摘、运输、仓储等环节,其农产品的损耗率据测算依然在20%到30%之间。
另有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根据《2013-2017 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仓储等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
农产品电商发展能够促进生鲜农产品线上销售,但依然面临两个问题。
一方面,农产品电商物流依然需要经过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这些环节运用冷链运输,其比例在整个农产品电商物流中仅为28%,以此估计,农产品电商物流的损耗率依然在20%以上;
另一方面,目前农产品电商企业依然聚焦于比较发达城市的前置仓布局,农产品主要来自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所以生鲜企业主要聚焦于农产品物流的下游环节。
依据FAO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损耗率测算数据可知(如图 10),农产品流通上游环节占据农产品总体消耗的54%,农产品流通中游环节占据农产品总体消耗的31%-39%,而下游环节只占农产品总体消耗的4%-16%。
图 10 农产品流通上下游环节占总体损耗的比例
第二,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成本高达30~40%,高于美欧等西方物流发达国家 。
首先,我国农村物流体系仍较为薄弱,流通渠道不畅,组织方式落后,服务水平较低,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较高;其次,物流基础设施及设备落后、中间费用等使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最后,高损耗率进一步增加了物流成本。
农村电商物流的高消耗性,尤其生鲜农产品存在损耗高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从区域来说,农村电商物流大多数环节依然发生在农村地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不足导致农村电商物流损耗高问题的出现。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城市基础建设之后,例如农村交通道路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和产地包装、冷库冷藏建设等,都是发生在城市投资建设之后,尤其是在资本优先进入城市后进入农村;
其次,农村电商物流的建设和发展存在复制城市电商模式的趋势,使其自身无法适应农村特性;最后,农产品上行的最初一公里处于农村,包括农产品采摘、包装、储存和运输环节,但这些环节隶属于不同的组织部门管理,致使农村电商物流资源不能有效整合、环节不易协调等问题。
另一方面,农产品特性及农产品物流本身存在问题使农村电商物流损耗高。 首先,农产品具有很强的生物特性,有着易腐烂、易损耗、季节性强等特点,如果没有适当的物流保障系统,极易造成巨大损失。另外,我国冷链物流存在基础能力较弱、生鲜品冷链运输比例低等客观问题,导致农村电商物流第一公里依然面临损耗率高的问题。
其次,农产品物流包括多个环节,各环节涵盖人力、物力、技术等多方面内容。运输设备、储存设备、通讯设备以及运输道路等农产品电商物流的基础设施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占有很大比重,是物流运输的基础。而目前农产品物流存在基础设备落后、硬件和软件等设施不完备,信息技术欠缺和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就目前而言,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效果远远偏离帕累托最优,面临配送渠道散乱、配送环节多、配送时间长等问题。
3.农村电商物流冷链设施和能力不足,阻碍乡村消费结构转型
第一,农村电商物流中冷链基础设施缺失,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无法满足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一方面,冷库、保温车及冷藏车比例偏低。另一方面,农产品、食品和其他需冷链运输产品冷藏运输率低。
欧、美、日等国冷藏运输率均达到80%~90%,而我国目前果蔬、肉业、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在分别在22%、34%、41%之上,冷藏运输率分别在35%、57%、69%之上,与发达国家还具有一定的差距。
图 11 各类型冷库比例
图 12 中国、美国、日本人均冷库(平方米/人)
图 13 中国、美国、日本冷藏车
第二,农村电商物流企业中冷链基础设施使用比例偏低。 在111家提供冷链服务的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中,只有28%的服务商提供冷链运输、仓储、销售、包装四类冷链物流设备,使用三类冷链物流企业占比为28%,使用两类冷链物流企业占比为23%,使用一类冷链物流服务的占比为21%。
111家电商企业提供四类冷链物流设备的比例
第三,农村电商冷链物流在预冷、速冻、冷库到冷藏运输等各个环节都面临着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 首先,冷链物流环节中的信息化技术在实践转化应用中存在问题。其次,我国冷链运输总体耗能比较高,缺乏相关低耗能技术。农产品采摘之后的保鲜冷藏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最后,冷链物流还存在运行成本高问题。
第四,农村电商冷链物流“最初一公里”问题突出。 小农模式是我国农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的主要模式,这就使得我国农牧业面临预冷设备、冷库和其他冷链资本的高门槛,农户自有资本和能力限制了对农产品采摘后进行预冷、冷藏和冷链转运的投入,从而导致农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等冷链物流的上游基础设施缺乏;另外,由于上游基础设施集约化和现代化不足,缺乏标准化管理,食品安全、农药残留等问题突出,冷链物流的利润空间较小,不利于冷链物流设备投入。
农村电商物流中冷链基础设施缺乏及能力不足的原因如下:
第一,设备成本过高是阻碍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冷库到车辆,甚至是小小的一扇门都需要高成本的投入,而且目前能够拥有足够资本投入到冷链物流的整个环节的电商企业屈指可数。
第二,目前商家有替代性的冷链物流设备,由于成本高昂,大部分商家都不愿意去考虑新型的冷链设备。
第三,目前冷链物流设备主要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投资,设备陈旧、不合时宜 ,但是更新成本、购买价格、后期的维护费用均较高,回报率短期内并不能弥合设备更新换代的差价,导致多数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在这个行业短暂停留。
4.农村电商物流的标准化缺失和执行不严
农村电商物流涉及农产品、农资和农户日常生活用品等产品,而不同类型产品的物流标准存在缺失。
首先,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流程、容器及包装规格目前还没有一定的规范标准。 虽然国家标准已完成,但在进行试点与实施的仅有《水产品的冷链物流服务规范》。
其次,针对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冷链物流法规和行业标准也很匮乏,这使得企业行为难以规范化。
第三,我国对于食品运输、库存管理、物流温度等没有清晰、严格的立法,存在国家标准空白,无法标准地协调企业行为。
物流作为第一、第二产业的服务业,其服务体系、设备和技术需要配合非标准化主体量体裁衣。对于农产品和生鲜产品来说,其本身具有天然属性,不像工业品那样容易量化标准。农村电商物流企业能够控制的仓储、配送、车辆设备、系统等工具的改造,都要依托于上游的产品标准来进行调整。
第二, 标准化范围难以界定。一方面,标准制定面临两难困境。 如果标准制定过高,一部分企业会受制于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如果物流标准过低,则会涉及食品安全和物流效率等问题。
另一方面,农村电商物流,尤其鲜活农产品电商物流,受限于冷链物流技术瓶颈,在运输过程中存在断链问题,物流企业不得不采用“断点续传”的方式,“续传”的点越多,所经过的运输途中的工序就越多,使得难以保证全流程的标准化。
第三,农村电商物流标准监管执行力度有待增强。以冷链物流行业为例,一方面, 虽然中国冷链相关标准已经超过200项,但监管仍需完善。 执行相关标准不够严格,存在冷链间断供给的企业不规范经营行为,导致正规企业和优质设备供应企业存货困难。
另一方面,严格的冷链物流服务标准尚未正式发布,为了减低成本,部分企业存在不规范行为。 相比之下,欧洲国家将冷链物流纳入法律范畴,如《易腐食物国际运输及其特种运输设备协议认证》,严格规范了冷链运输环节,如有违背就会受到法律制裁。
第四,农村电商物流目前无法形成从生产到零售的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存在断裂点,从而难以有效执行标准化。其中,受断裂点影响最大的是冷链物流,薄弱环节一旦断裂,全链条损失惨重。
农村电商物流存在标准缺失和执行不严问题,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农业多样性。 农村物流方式的多样性取决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农业服务面十分广阔,导致技术层次多样化。同时耕种制度、作物栽培方式也不相同,这将导致物流组织方式和成本显著不同。
第二,农业复杂性。 复杂性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农业产品品种多、农产品物流体量大和业务操作复杂程度高。另一方面是农产品物流统筹困难,其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生产分散且规模有限。
第三,层级性。 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区域上存在着不匹配性,局部地区的生产和全年、全区域的消费产生冲突。另外,农村存在不同层级的市场主体,物流主体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形成相互竞争和彼此合作的竞争格局。
5.农村电商物流简化复制城市电商物流,阻碍乡村特色品牌建设
第一,电商物流企业的村镇网点运营模式及村镇网点收益低使电商物流企业运营困难。
(1)电商物流企业在村镇网点实施“以罚代管”,这种机制在农村电商物流快递单子较少和不易提供证据条件下,容易使快递职工得不到应有报酬,这是乡镇快递职员离职的主要原因。
(2)“以罚代管”规制容易产生违规舞弊行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快递职员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认认真真做事或者认认真真钻空子,在“以罚代管”规则下,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例如虚假签收、虚假回单签收和包裹破损等,使得电商物流快递企业在付出更多成本的情况下无法获得良好效果。
(3)取消村镇网点收费与推行村镇网点建设存在矛盾。由于村镇快递网点快递数量有限且覆盖范围分散,使村镇快递网点投入与收益呈不对称现状。而《快递暂行条例(201805)》指明:“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 有权当面验收。”
第二,通过末端整合和引流等增值服务补贴乡镇快递发展的模式不适合乡村电商物流。
首先,末端整合和引流会造成专业化收益与范围经济的矛盾。目前推行的末端整合和快递引流的目的是增加网点收入,稳定快递末端收派工作,靠增值服务补贴快递发展,但其造成的专业化服务下降,客户体验下降,不利于电商物流快递发展。
其次,引流面临区域限制问题。虽然电商网络交易可以突破地域限制,但物流实体及覆盖范围依然受区域限制,这会使快递引流的作用消失后,淘汰繁重而且利润低的业务。最后,快递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大,专业化经济与范围经济矛盾会更加突出。
第三,电商物流企业规章制度不适应乡村生产和生活特征。
一方面,管理机构的管理制度部分复制城市,没有切实考虑乡村生活习性。另一方面,村镇快递网点无法推行城市末端配送的众包模式。因为村镇无法形成大量兼职闲散工作,从而使员工在不同时间之间切换,在以罚代管制度下,对于贵重物件或3C产品,企业一般不会使用临时工和零工。
除上述电商物流存在的问题外,不同类型产品也存在不同问题。例如,农资电商物流方面存在着无序性和创新难等问题。 一方面,物流行业的法律依据有限,损害相关利益者农户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长距离运输和相关部门涉及甚广,分散化的客户和多样化的品种使成本居高不下,但利润有限,导致缺乏创新动力。
03
中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趋势
1.农村电商物流供应链的重构趋势将创造乡村产业新增值
目前,农产品、农资和日常生活用品的 “上行和下行”都已出现电子商务企业的身影。 例如,拼多多的“农货中央处理系统”以农户为颗粒度,实现了“山村直连小区”的新型农货上行模式;菜鸟乡村物流已进驻29个省份近 700个县,建立了近30000万个村级物流站点;京东物流目前已覆盖大陆地区所有区县,已经超过55万行政村。
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物流的应用和发展,农村物流主体在电子商务技术的协助下,实现了“脱媒”,正在不断减小与终端用户之间的隔阂,传统上游至下游的推式供应链被摒弃,由需求主导的自下向上的拉式供应链出现了。在供应链的改革过程中,由传统供应商控制供应链进行渠道控制向电子商务企业控制的供应链进行整合转变,由上中下环节中断式运转向上中下协同一体化演进。
首先,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农村电商物流将会实现平台化与集成化运营。
在技术创新推动下,物流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物流产业将实现平台化与集成化运营,形成新的供应链组织形态。电子商务技术推动物流生产和组织形式变革。
企业的平台化运营分为内部及外部平台两种:物流企业的内部平台是基于新型物流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与开拓,使用技术或可重用的组件建立的平台;外部平台是指物流相关服务,技术或产品被一或多家企业共同开发,且以基础型服务方式帮助成员接入,创立互补性机制并产生网络效应。
其次,将会形成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一体化系统,在农产品从产到销的各个环节里实现生态链闭合运营,形成等级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路径。
第一,以电子商务核心构建的信息平台可以形成四流合一,保证信息流通畅,利于信息共享。
第二,电子商务可以实现乡村点与点相连构成线,通过线的连接消除区域封锁。
第三,电子商务平台将按物流、商流、信息流的三层内在要求,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系统的智能优化。
综上, 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电商物流供应链将会为整条供应链产生增值利润,为农村产业增加新价值。
最后,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农村电商物流供应链将会实现规模化与柔性化结合。以一个乡村或一个物流枢纽乡镇为一个基点,核心物流节点为基点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智能物流网的重点,并延至二、三级节点,最后呈现一张兼具规模和立体特点的物流网络。
要注意的是物流网络在实现规模化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柔性化。 柔性化的含义有两点:一是规模化企业与中小企业二者的协调共同发展,这要求大企业对小企业的发展起到调动作用;二是布局的疏密结合,这要求在物流网络的组织过程中,不能仅只关注规模这一因素。
在未来农村电商物流供应链的重构发展中,新电商平台结合 AI、5G、物联网等新技术,有望对农村电商部分物流供应链系统进行重构,并创造出农业产业新增值的有效方式。
2.农村电商物流纵向多样化发展趋势
将助力实现乡村生活富裕化随着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连接农户、经纪人和其他乡村资源的电商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例如,拼多多在云南、四川和陕西等地的“多多果园”模式,通过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一模式,融合农户、企业和政府等资源,实现了分散农户纵向一体化。
连接乡村农户共建农村生态的电商企业的出现和发展,给乡村和农户注入了新的思维和动能。农户们充分发挥主观创造能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激发活力,在不同乡镇的优势基础上形成差异化、层级化格局,在区域、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形成竞争有序、互通有无和共促繁荣的“三农”大格局。
这一新型集体组织方式具有交易成本低、组织管理扁平化、时间地点无限制等优势,不但能形成组织优势还能融入竞争因素,在未来组织农户形成纵向一体化的竞争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在生产层面,未来农户将会被各种各样的农村生态电商组织起来。在融入生态电商的同时,农户依然能够依据平台市场信息做出个人决策,不断发挥个人创造能动性,从而使生态组织充满活力和竞争力。
另外,农户借助生态电商优势,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可以形成农村特色的品牌化产品,以极低的成本建设一村一品,同时借助生态电商的组织资源创建村庄服务站,开展标准化的包装、检验和分拣等,并利用县内物流传递至县城电子商务配送中心,开展第二次等级标准化分拣和复检,再在第三方物流的基础上迅速进入地级市分包中心以实现三次抽检,最后通过地级市区域物流实现社区、实体店配送。消费者的购买渠道呈现多订单多站点消费的特点,农村到城市餐桌间实现了无缝衔接。这种实现农户组织纵向化的生态电商不仅可以使乡村百姓增加收入,还能让城市居民对餐桌上的食品安全放心。
另一方面,在农村电商物流纵向一体化这一层面上,农村生态电商可以在各个乡村服务站进行布点,联合目前乡镇所拥有的商贸或配送中心等物流网络资源,创立一套新的物流配送支撑服务体系 ,例如建立地级市区域内农村电子商务及农产品流通公共服务平台、全国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从而有效满足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需求。
3.农村电商物流冷链产地化趋势将助力乡村消费新模式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农村电商物流存在非常严重的损耗问题。我国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高达20%-30%,尤其是生鲜产品和水产品品类损耗更高,达到了1000亿美元。
这与我国目前农产品全冷链设施薄弱有关,且无论在冷库量、冷藏车数量还是冷链包装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另外,我国消费者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逐步转向以蔬菜、肉类和水果为主要构成的饮食结构。电子商务企业看到了农村蕴含的商机纷纷投入生鲜农产品为主导的农产品物流网,相关投资也逐步由城市移向农村。
2018年一号文件指出,要把解决农产品销售中的出现的问题作为重点, 优化农产品生产后的分级、包装、营销过程,创立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文件进一步强调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
综上两方面, 农村电商物流冷链设施产地化将会是未来一大发展方向。 但不同种类的生鲜农产品耐腐性不同,这导致不同农产品在冷链物流的需求强度上存在差异,各个地区的消费者可以承受价格的区间也存在差异。
因此针对冷链建设所需要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技术应用研发上的巨额费用,实行一次性标准化推进产地冷链升级存在一定难度。在政策支持下,农村电商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依然需要探索。
对于农村电商企业来说,一 方面,需要革新、升级过程,整理利用网络节点、冷藏运送车辆、冷库等可利用的物流资源。另一方面,可创立针对冷链物流资源的合作配送及联合投入机制, 例如冷库、冷藏运输车等资源,使冷链物流资源在进入、治理与利用上更加多元化与共同化,降低冷链物流资源投资门槛并控制投资风险。
对于政府而言,则应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划分实施阶段及步骤。
首先,运用科学的方法挑选出能在实际冷链应用中可行的生鲜农产品类型,继而参考易腐性、消费者可承受的价格区间及产品价值等因素,针对不同农产品冷链应用的优先级进行排序。
其次,冷链相关企业应遵循“纵向建设为主,环节建设为辅”的基本原则,重点关注生产-集中-批发-分散-零售整个冷链环节的运输、仓储以及交易设施,设施尽可能完善。并通过物联网技术保证实现实时共享和传输数据,保障冷链过程的完整性。
最后,政府可选择与冷链企业、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校合作,协同研究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以保障冷链采纳有效为目的,对不同种类生鲜农产品在采用冷链先后发生的变化进行调研分析,例如在农产品损耗率、物流成本、有关企业利润等方面得出相关公共决策咨询报告。
4.农村电商物流协同标准化趋势将提升乡村产业旧动能
无论是实现农村电商物流组织纵向一体化,还是实现冷链过程全程化,关键都在于农村电商物流标准化的实现。通过分析农村电商物流存在问题可知,农村电商物流标准化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上游标准化对于提升农村电商物流效率、降低农产品损耗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实践仍存在较大困难。
目前,政府、电子商务企业和协会正在积极制定相关农村电商物流标准,推动农村电商物流标准化的实现。
第一,农村电商物流的生产基地标准方面,农业部正在加强建设100个果菜茶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100个现代化示范牧场,500个以上水产健康养殖场。对全国150个大中城市基地、市场上的5大类产品以及 110个品种开展质量监督与测量,并筛选出10个省份作为追溯示范试点,进一步优化建设32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地。
第二,农村电商物流中间环节的标准化方面,重点加强农产品冷链标准化建设。 国家相关部门、各地政府、各行业协会预计将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标准化建设。
第三,农村电商物流的消费市场制定标准方面,商务部已经开始着手建设“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城市”。 2018年1月,商务部公示了4个“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城市”,9家“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企业”。
5.农村电商物流数字信息化趋势将产生乡村经济新动能
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普及和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宏观角度分析,未来农村电商物流企业将会普及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并在电子商务技术的基础上优化物流业务和业务路径、节点,最后实现管理效率上升与交易成本下降;资源的网络规划、有效配置、资源共享、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提升将通过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得以实现。
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改善物流行业发展,还能提升上下游企业、横向相关企业的嵌入能力,使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在供应链中充分发挥整合效用。
从具体业务实施角度分析,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物流产业催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新型产业机会,这得力于技术的创新及互联网基础架构、云技术的成熟发展。在大数据的协助下,物流商机、现代化水平、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都得到了提升。乡村经济新动能的转换有望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农村电商物流业有机结合下实现。
推进农村电商物流信息化和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遵循如下步骤。
第一,构建农村物流信息平台,提供车货匹配、物流信息发布等功能 ,实现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壁垒,提升物流信息沟通效率。
第二,加快打造“无车承运人+农村物流”模式 ,引进农村智慧交通物流信息平台,融合订单管理、运输管理、车货交易、计费管理、路径优化、数据交互管理、大数据看板等功能,对社会闲散车辆、快递、物流、产品及电商等业务进行信息汇集和资源整合,使得农村物流实现降本增效
第三,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迅速有效地集聚并处理农村物流有关信息,使农村电商物流更加智能化。 分析我国农村物流的特有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多种便于操控的农村物流 APP,促使货物、设备和仓储空间三者快速匹配,促进农户与消费者二者间的直接匹配、物流企业与企业上端的农户和下端消费者之间的匹配。在这些信息化措施下,农村物流能够实现供需有效匹配,同时简化和优化中间环节,使得物流成本下降。
6.电商物流自动智能化趋势将助于构建应急物流体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爆发使电商物流企业迎来了发展拐点,使其从 “汗水物流”变为“智慧物流”升级服务能力,从“仓储运输服务”走向“供应链服务”加深行业协同和联盟。在此变化中,电商物流整体供应链的自动智能化将会成为发展趋势,打造“科技型”物流企业,持续强化技术投入,构建智能化、自动化和可视化供应链运作体系将成为电商物流企业在抗疫之后首先需要思考的。
第一,电商物流应该利用科技赋能,构建从生产到消费的高效可控的柔性网络智慧物流。 一方面,构建高效可控的柔性网络,实现网络经济最大化。在未来的网络部署中应该打破碎片化,推动物流节点的多功能性和多业务兼容能力,加强运力部署的弹性,构建整体连接、局部可调整的柔性网络。
另一方面,利用 5G 应用场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柔性网络的智能化。首先,智能规划,能够在短短数分钟内,完成新的路由规划方案,从而保障各地的物资和包裹快速送达目的地;其次,智能计划,通过综合评估仓库现有资源和订单需求,尤其是急剧增长的需求,提前告知供应商进行资源储备;最后,智能调度,为充分网络车辆运输资源,智能大脑综合考虑每日调整的城市限行信息,并优先急需核心地点的物资供应,来进行智能化的组单和派单,将单均配送里程降低 10%,提高效率及特殊物资投递的时效性。
第二,仓储体系智能化利于提高应急灾难物资周转效率。 一方面,京东在华东区开始建立集商品暂存、订单处理、分拣配送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自动化的物流中心“亚洲一号”在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其在疫情爆发后的 7 小时将相应疫情物资配送到需求一线;另一方面,拼多多统筹调度运力,与中国邮政、顺丰、韵达等各大物流公司一起,以智能供应链下沉的模式,带动了特殊时期的物流保障工作真正实现“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直连对接。
第三,运输体系的平台智能化利于提高应急灾难物资的汇集和配送效率。
例如,拼多多建立了 “农货智能处理系统”+“轻仓储”的有效模式,解决了中国农产品物流链条长、中间环节多和两端收益低的问题,结合大数据,助力农产品商家通过数据分析检测技术,制定合理的销售方案和库存布局,提高车辆调度及配送的合理性,提高时间效率。
第四,电商物流配送模式智能化使“无接触”配送模式成为趋势,利于提高配送效率。 此次疫情使 “无接触”配送模式俘获了消费者,扭转了智能快递柜使用率低的尴尬。例如,京东的配送机器人、无人机则广泛用于受控地区最后一公里的安全配送,苏宁的配送机器人也使无接触模式获得青睐。未来“无接触”配送的发展,将丰富最后一公里的功能和商业模式,带来更多应用场景。“无接触”配送对末端最后一公里场景的改造,增强客户粘性和丰富物流末端生态。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吕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