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弹琴、拉二胡,为什么盲人这么多才多艺?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儿时,印象里以弹唱卖艺的江湖艺人,基本都是盲人。他们多半一男一女,其中一人为盲者的牵引。

盲人和音乐为什么经常挂连在一起?原来自先秦起,主管声乐的音乐家,就基本都是盲人。比如春秋时期著名的乐师师旷、师襄、师文,甚至高渐离等,都是目不能视物者。

▲孔子学琴于师襄

乐师不只是一个社会职业,在先秦时期,它还是一个官职。

为什么先秦形成了以盲人为乐师的制度?

《周礼·春官·序宫》说:“以其无目,无所睹见,则心不移于音声,故不使有目者为之。”盲人看不见,心思就不在那些世俗之物上,而只专心、醉心于耳朵所能听到的声音,他们的听觉又必定比常人更敏锐,所以,这职位一般还不让能看得见的人担任呢。

而且,他们是一个庞大的集体,《周礼》记载:“瞽朦,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又六十人。”几乎全国的视障人士都被召集去了。其中,“瞽”“矇”“瞍”是指盲者眼睛不同的状态,郑玄在注《周礼》时引西汉郑司农的话说:“无目眹谓之瞽,有目眹而无见谓之矇,有目无眸子谓之瞍”。“目眹” [zhèn]就是眼珠的意思。

除了安排盲人的工作,先秦的人道主义对所有身体不健全人士都有所关照,《礼记·王制》补充说 :“瘖、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口不能言的,耳不能听的,一只脚有残疾的,双腿均不能行走的,身形侏儒的,朝廷均安排他们做些力所能及或他们所擅长的工作,然后发工资供养他们。

这点比起后世身有残障便没资格选官入官的制度温暖多了。李商隐埋怨当官的憋屈和琐碎时就说,“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却不料,在先秦时期,残障人士也是可以发光发热的。

所以,盲人在先秦时期并不被歧视,也并不会矮人一截,相反,他身上肩负的使命是巨大的。

《周礼·春官·叙官》说:“瞽蒙,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基本上,所有乐器类的都归“瞽蒙”管,而且,除了吹拉弹唱,他们还要讽诵诗歌,帮忙撰写帝王世系,掌握《九德》和《六诗》的演唱办法等,可谓兼礼、乐、史于一身。

《周礼·春官·大司乐/小师》条又说:“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乐师还要负责教授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对国内的贵族们进行德智体美等多方面教育。

具体教授内容和被授予知识的对象如下:

“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礼记·王制》

可见,乐师的工作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而且他们也应该是非常受尊敬的,毕竟在王室范围内,上至太子、王子,下至士人的嫡子,所有有身份的贵族子弟都得喊他们一声老师。

在礼乐制度盛行的周朝,盲人群体简直是王朝的中心人物之一。

你以为他们的工作内容就止于此吗?

并不是!

《周礼·春官》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对,除了高级的诗书礼乐,他们还要教导别人怎么跳舞,这个舞,就是配合着乐师在讽诵诗书和弹唱音乐时而进行的。

▲开封的古吹台,纪念晋国乐师师旷所建,李杜高曾游玩至此

除此之外,周朝还安排给了乐师一项重要工作:讽谏君王。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国语·楚上》也有一句:“宴居有师工之诵。”其中的“工”,就是盲人。三国时期的史学家韦昭注《国语》说:“师,乐师也;工,瞽蒙也。诵,谓箴谏时世也。”

因为盲人有劝谏帝王的先例,后来的臣子们在规劝自己的君王时,盲人常被搬出来举例。记录唐太宗君臣为政事迹的《贞观政要》中就常有这样的例子:“谏议大夫王珪:‘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辄陈狂瞽,伏待斧钺。”“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等等。所谓“狂瞽”,可知盲人的这项工作还是颇有风险的,他们的一些规谏言论,常被视为“狂”。

▲电影《英雄》中,古琴家徐匡华扮演盲人乐师

纵观下来,是不是给人一种错觉:周朝的工作,都让盲人干了?

这不仅是能者多劳,而且,在先秦人的心中,盲人的眼睛不能视物,那是因为凡间之物不重要,他们的作用是要与天进行沟通。因此,乐官一类的盲人常被称为“知天道”者,换句话说,就是“先知”的意思。

正因如此,先秦的盲人乐师,几乎是哪里需要去哪里,参与渗透到周朝日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周礼·春官》记载:“凡国之小事用乐者,令奏钟鼓。凡乐成,则告备,诏来瞽皋舞。及彻,帅学士而歌彻,令相。飨食诸侯,序其乐事,令奏钟鼓,令相,如祭之仪。燕射,帅射夫以弓矢舞,乐出入,令奏钟鼓。凡军大献,教恺歌,遂倡之。凡丧,陈乐器,则帅乐官。及序哭,亦如之。”

《国语•周语下》又说:“瞽,乐太师,掌知音乐风气,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凶吉。太史,掌抱天时,与太师同车,皆知天道也。”

大概意思是,祭祀时,盲人要出来奏钟鼓,并作为领唱和领舞带学子们唱歌跳舞;举行飨礼请诸侯吃饭的时候,盲人要进来奏钟鼓,唱歌跳舞;举行射礼的时候,率领射手跳舞;征伐胜利献祭品于太庙的时候,率领乐官唱凯歌;有丧事的时候,率领乐官帮忙陈设乐器,下葬的时候带着大家一起哭……

春耕的时候,盲人还要来到田野里帮忙听风声、闻土气,勘察是否可以耕种了;征战的时候,盲人要进入军中,听军队的脚步声齐不齐,占卜此次出师的吉凶……

朝堂上、祭祀时、丧葬会、军队里、学校里,处处都是盲人们忙碌的身影。

关于盲人还需要从事占卜工作,其实起源于更早的夏朝,《左传·昭公十七年》引《夏书)说 :“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夏朝发生了日食,于是命令盲人前去击鼓,鼓动天地山河,消灾解难。等于说,盲人当初就承担着巫师的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尽管我们的盲人同志非常能干,也具备一身的才华,但他们毕竟目不能视,生活上还是有诸多不便的,朝廷怎么会让他们东奔西走在各个地方呢?

别急,朝廷给他们安排了“导盲人”。

《周礼·春官》记载:“视瞭掌凡乐事播鼗,击颂磬、笙磬,掌大师之县。凡乐事,相瞽。大丧,廞乐器。大旅,亦如之。宾射,皆奏其钟鼓,鼜、恺献,亦如之。”

“视瞭”掌管敲击一些乐器,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为大乐师扛乐器。乐师的一切出行活动,都由“视瞭”搀扶。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大乐师的高级秘书。因此,这个群体的人都是眼睛正常者。

没想到吧?盲人的工作能力竟然这么强。时至今日,盲人几乎传承了祖师爷的大部分工作内容:盲人按摩,就类似于当初的击打鼓乐;盲人算命,就继承于当年的巫师工作,而盲人艺人,就是对音乐最正宗的传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