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儿子足浴店花7800做全身SPA,父亲带记者上门声称敲诈:这是近期最荒唐的新闻……

没想到,有一天《1818黄金眼》也“翻车”了。

前段时间,《黄金眼》收到了一条求助信息。

市民老章火急火燎地找到节目组说,自己未成年的儿子小章被诈骗了两三万。

好家伙,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当口还整这出,必须给章家父子一个公道。

于是节目组一行人马上动身和老章碰头。

结果呢?

......

知道真相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起因是,儿子小章说要买手机,但是没有钱,就向父亲老章要钱。

老章觉得不可能,因为小章16岁就开始在餐饮店做服务员,一个月三四千工资。

这都打工有两三年时间了,也没上交过一分钱,工资去哪了。

追问之下,小章才说,在梵宫足浴店被人敲诈了。

他在那家足浴店消费了两万多,消费的时候还未满18周岁。

现场老章给节目组展示了儿子的身份证。

2003年出生,确实未成年人。

但是当记者见到小章后,不淡定了。

这抬头纹,这眼神,这刀削般的脸庞,这是未成年?

用姜文的台词说:你真的八岁?

可身份证确实明明白白,在今年9月份之前,他就是未成年。

所以该维权还是要维权。

于是记者和章家父子就来到了涉事足浴店。

“梵宫足浴,请上六楼”。

记者说明来意后,足浴店的工作人员也很懵:

“你看这个小伙子是多大了,说实话我们看的就是二十来岁左右,也不可能每个客户进店,我们查一下身份证。

确实,正常营业的情况下,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来消费是没有问题的。

不满20岁的,大概率也没条件上这种地方。

那会不会是被诱导了,或者被别人拐去的呢?

并不是,小章说,就是觉得好玩,自己去消费而已。

甚至小章直言,还有几次,是自己要求加钟。

这一下老章不淡定了,儿子嘴笨也就算了,两三万的账单可不能跑。

“足疗店到处都是,洗脚不就200多块钱么?啥项目那么贵。”

对呀,根据梵宫足浴的价目表来看,最贵的项目也才699元。

那3000块、2000块的支出是什么?而且账单明显已经付过699了。

此时,小章才畏畏缩缩地说:不仅是按头,是全身SPA。

这,合着大家都在装糊涂。

那既然大家都知道,足浴店老板也同意全额退款,《1818黄金眼》的记者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但万万没想到,反转又来了。

根据店内账单显示,小章说在这家店消费两三万,实际账单才7800多元。

剩下的钱去哪了?

在节目最后,老章淡定地告诉记者,剩下的钱是儿子在另外两家店消费的,现在正在协商退款。

不得不说,这俩父子真够绝的。

硬生生从商家那里赚到了回头钱。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当然,这些足浴店退钱这么果断,肯定是有原因的。

只能当地执法机构去调查了。

其实从法律上说,在一些场所,本身就明确规定了要悬挂未成年人禁止出入的标志。

而且未成年人消费金额较大,与年龄不相适应的,行为应归属无效。

作为商家也必须履行国家法律法规,并不是可以凭服务人员的目测来判断是不是未成年人的。

如果商家只想着赚钱,故意忽略事实,那更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

潇湘晨报曾报道过一起17岁留学生花光学费的新闻。

说的是,陕西西安的一位王姓家长,为了送17岁的小王留学,在其名下存了30万学费。

没过几天王爸就发现,小王竟然穿了一双8000块的鞋。

再一查银行卡,30万学费花了个精光。

而消费的项目也令人惊讶,酒吧、KTV,还有大半夜购买的女仆桌游服务。

“究竟玩的什么游戏,一天就能花六七千元?”王爸很不能理解。

他追问孩子有没有什么不雅行为,孩子不肯回答。

但是懂得都懂。

还有云南的未成年人小森,一连四天吃住在酒店。

最后结账,消费明细多达130项,消费总金额15559元,折扣金额1034元,应收金额14525元。

小森家人认为,未成年人不应承担责任。

对此,酒店表示他们并不知道小森是未成年人,他身高超过1.7米,看着就像个成年人,自己也没说是未成年。

而且查房时,他们发现小森没有身份证,就要求他结账离开,但小森说晚上父亲会来接他。

既然这样,那肯定要抓住挣钱的机会。

结果没等来父亲,等来了警察。

不过,这些家长以儿子未成年为理由维权,却闭口不谈儿子的行为,也不妥。

即便追回了7800、追回了30万,也不见得就是一个美满的大结局。

就像评论区说的,不回家教育自己的儿子遵纪守法,而是去帮着儿子一起“装傻维权”。

也不知道该说这爹厉害,还是不要脸。

而且这对店家来说也不太公平。

在这里享受了服务,又把钱要回去。

再者,虽然未成年消费确实需要被监管,但事件中的这几位,都是只差几个月就是成年人了,有的已经参加工作两年。

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也该为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了吧?

这么大的人了,又不是没有行为能力,难道还分不清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怎么好意思跟着父亲来要钱?

更何况,如果所有未成年觉得好玩而去消费都可以挽回,那他们会长记性吗?

并不会,反而会更加放肆。

曾经钱江晚报就分享过两个孩子自残的案件。

一个是14岁的孩子,沉迷游戏充值,一开始看危害性也不大,也就没再管,结果有一次孩子饭都不吃,就责骂了几句。

没想到孩子转身就走进厨房,拿起菜刀,就往自己左手腕砍,连砍6刀,刀刀见骨。

另一个孩子也是从小百依百顺,发生什么事,都是家长买单。

结果考试时,也任性地拿手机玩,被学校处罚。

眼见家长不管用了,孩子直接选择跳楼。

有句话说,孩子越是不懂人间疾苦,越容易走上一条布满陷阱的路。

小时候不懂事,纵容孩子犯“熊”,以后再补课,代价会高上许多,还不一定有用。

因为对很多孩子来说,有些代价,那只是一个数字,根本意识不到数字背后的苦累。

渐渐地,也忽略了珍惜、感恩等等品质。

当“未成年”成为挽回成本的资本,这种是非颠倒的观念比未成年花钱行为本身更为可怕。

等到有一天,真正步入社会,肥皂泡被戳破,“熊孩子”如何承受社会的拷打。

只看到孩子做了什么,不看孩子为什么做,除了产生矛盾和越来越多的负债外,还能剩下什么?

就像新闻中的小章,16岁出去打工,至今两年没有任何积蓄。

这说明父母从来没有关心过他的内心世界,也没有为他做过任何未来规划。

每天上班打卡,下班足浴。

当一个人被内心的欲望裹挟,只会成为迷途的羔羊。

而且这足浴的爱好,还不一定是从哪学来的。

托尔斯泰曾说: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确实,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是有迹可寻的因果。

他的因,在家庭,他的根,在父母。

孩子的行为,其实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尤其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父母的以身作则更加重要。

毕竟,谁都不愿看到自己的下一代,双眼空洞,声色犬马。

所以,帮孩子“平事”的行为可以理解,但也应该委婉地给孩子指明一条路,做一个榜样。

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先成为那样的人。

别让他们在花花世界里,浑浑噩噩地过一生。

另外17岁的小伙子沉迷足浴变大叔,大家真的不害怕吗?

一边掏空身体,一边掏空钱包,这不是享受,而是噩梦啊。

还是要讲文明,树新风,享受知识的充盈,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

-完-

图片及资料来源:

《消费时未满十八,进店“不可能都看”?》,1818黄金眼,2021.11.14

《未成年中国准留学生一月花光30万学费,工薪阶层父母欲哭无泪》,网易新闻,2021.09.1

《“少年4天桑拿消费一万四”揭开酒店行业的黑幕》,多彩贵州网,2015.02.13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