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师李莹:性侵害议题,绝不只是单纯的法律或心理问题

鲍某涉嫌性侵养女星星(化名)案引发的讨论仍未结束,4月22日,四川绵阳一学校副校长吴某被指曾长期体罚、性骚扰学生,目前已被提职。

如何看待未成年性侵害这一议题及其影响?近日,凤凰网视频、凤凰网公益邀请了北京市东城区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北京市振邦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李莹,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律师于旭坤,和凤凰网副总编辑、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雪梅,共同讨论相关议题。

孙雪梅通过一个案例,分析遭遇性侵害的未成年人可能有受虐正常化的表现。律师李莹则直言,性侵害议题,绝不只是单纯的法律或心理问题,它涉及到法律、心理、儿童保护等多方面的完善、配合,从而保护受害未成年人,帮助他们重新出发。

以下为嘉宾观点实录。

问:遭遇性侵害,会对一个孩子产生怎样的伤害影响?

孙雪梅:不少未成年人遭遇性侵后,很可能有受虐正常化的表现,就是在心里合理化自己和施暴者的关系,然后延续这种行为。在外界看来,这孩子就是在“放纵自己”。

曾有一个案件,11岁的女孩遭遇性侵后怀孕,指认的3名老师都不承认,只能生下孩子当证据。最后通过DNA验证,发现施暴者是同村的70多岁的老人,但法律对这个年龄段的人没法判那么重。更让我们痛心的是,这个女孩后来又怀孕了,依旧不知道孩子的亲生父亲是谁。

这就是因为她在遭遇第一次伤害后,会认为那属于正常情况,在寻求安慰的同时,告诉自己我是合理的。后来有公益机构介入去帮助她,但过程非常艰难。所以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怎么帮助受性侵的未成年人走出困境?

李莹:对,我也分享一个案子。因为被高年级学生霸凌,这个女生被迫性交易,最后那些逼迫她的人是以涉嫌组织强迫卖淫罪被追究的。但她自己没办法很快地从巨大的精神创伤里走出来。她回到家以后,一切都变了,没有人能理解她,邻居把她和她的家庭当做谈资。她陷入一个非常孤独、甚至是被污名化的境遇,最后也不去上学了。

后来她的爸爸告诉我,孩子学坏了,纹身了。我就问她怎么考虑的,她说我要保护自己,得让人家知道我不好惹。在她的意识里,纹身的人容易被认为是所谓的“问题少年”,让人不敢接近,所以她要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保护起来。

所以对受害未成年人的心理支持非常重要,而它的前提在于,整个社会构建良好的性别文化。比如,不能因为他们遭遇性侵,就认为他们有错,失去价值,或把他们污名化。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包容受害未成年人的支持体系,那他们也很难走出来。

所以,性侵害议题,绝不只是单纯的法律或心理问题,它涉及到法律、心理、儿童保护等多方面的完善、配合,从而保护受害未成年人,帮助他们重新出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