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色彩

如果用颜色来形容一座城市,你会选择哪一种色彩?就说伦敦,阴雨连绵的伦敦似乎应该是灰色调的,但细品这座城市的日常,又能感到一丝丝鲜亮。

“生活,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舞蹈。”这是笔者在伦敦街角咖啡厅墙上看到的一句话。想象一下,在雨中撑起五颜六色的伞,在湿哒哒的街道上翩翩起舞,踢溅起水花,一切仿佛这座城市的基调,沉稳又热烈。

黑与红

黑色的出租车和红色的巴士穿行于大街小巷,是伦敦地面上独特的色彩对比。而黑与红,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伦敦的核心色。

城市的核心色,可以理解为城市景观中反复出现的、辨识度高的颜色。核心色所占面积不一定最大,但必须足够醒目,是城市设计中重要的文化载体。

广泛使用的黑色,构成了伦敦厚重的主色调。路边黑色的栏杆、屋外黑色的木门、建筑内黑色的管道、商业街黑色的商铺外立面、公园里黑色的长椅、咖啡店黑色的桌凳,还有正式场合首选的黑色服饰……黑色,含蓄而深沉,时尚而低调,雅致而不张扬。

如果说黑色是伦敦稳定的面,那红色就是伦敦跳跃的点。红色双层巴士是城市中流动的元素。红色双层巴士第一次驶入伦敦是在1954年,当时它有个响亮的名字叫“马路大师”,从那时起,红色双层巴士就逐渐深入伦敦人心中。伦敦街道狭窄拥挤,双层巴士推出后,很好地解决了伦敦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也随之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公共交通文化。政府很早就开始实行“公交优先”政策,并设置了清晰的道路标识。

公交站牌的信息量很大,包括运营时间段、每条线路等候时间等。公交站牌附近还会有位置图,标出你所在的位置,以及步行5分钟、15分钟所能抵达的区域,这些对初来乍到的游客尤其有用。值得一提的是,乘客在APP上查询到的公交车路线,车次后面都会标注一个大写字母,如S、G、J等。只要对照这些字母,就能准确找到所乘车辆的站牌,完全不用担心坐错车或者坐反方向。

与红色巴士相呼应的是街头的红色电话亭和红色邮筒。它们的实用功能在当今社会已经基本消失了,但审美功能依旧在线,并且构成了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伦敦的经典象征。

浓烈的红色代表的正是英国人热情的一面。对英国足球的狂热、对英伦摇滚的钟爱,每一声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都是激情的释放。

黑与红的碰撞,醒目而强烈。就像英国人的性格,一半内敛如冰,一半热情似火。

 形与色

伦敦的地下同样缤纷。以色识路,让复杂的交通也变得简单有趣。

比如,地铁就直观地运用色彩来代表线路:中央线是红色、环线是黄色、北线是黑色、区域线是绿色、贝克鲁线是棕色、皮卡迪利线是蓝色……乘客们也渐渐习惯了用颜色来指代线路,比如“转红线可以到购物街”“今天坐棕线去上班”。

由于不同区域的地铁票价不同,伦敦地铁也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区域,方便乘客识别,白色为一区,绿色为二区,黄色为三区,橘色为四区,紫色为五区,粉色为六区。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地铁,伦敦地铁以色彩标注的方法也被各国地铁参考效仿。也正是因为颜色的高识别度,原本复杂难辨的路线也从认知层面被简化了。

伦敦地铁的标志是红色的圆环搭配中间蓝色的长方形,被称为“圆圈和线”。由于这个标志深入人心,伦敦交通局也顺水推舟,采取“变色不变形”的方式将其延伸至伦敦交通出行的每一个角落。红圈红线代表巴士站,棕圈蓝线代表火车站,绿圈蓝线代表轻轨,青圈蓝线代表码头……这套“圆圈和线”同样是城市视觉设计领域的一个成功代表,不仅把交通标识得明明白白,而且把伦敦描摹得“可圈可点”,还被印在各式纪念品上,受到全球游客的喜爱。

与“变色不变形”相对应,“变形不变色”也是伦敦在城市整体设计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思路。比如,红色巴士是英伦特色,然而巴士车型却不尽相同。在不同的线路上,行驶着单层巴士、双层巴士,还有为游客定制的观光巴士。

最早的双层巴士车型,由于款式过于老旧,维修费用太高,且不方便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使用,已于2005年结束常规服务,仅在两条“文化遗产线路”上保留。新的双层巴士,保留了车顶圆角设计、车尾开放式的登车门以及车尾楼梯;新增了全景式车顶,并设有升降平台以供残障人士使用。同时,伦敦也是欧洲最早推广纯电动巴士的城市。伦敦有约800辆零碳排放公交车,是欧洲拥有该类车型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不过,无论巴士如何演变,红色始终是主色调。不变的核心色,诉说着伦敦人对红色巴士的喜爱,表达了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而变化的车型与结构,则仿佛流动的巴士博物馆,体现出伦敦交通的变迁,尤其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在环保等方面取得的进展。

在伦敦的城市视觉中,形与色的变化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从形与色的角度看待城市设计,收获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还有不知不觉间建立起来的文化调性。

姿与彩

城市的色彩,不仅体现在建筑上,更体现在活色生香的人群中。不同肤色、不同发色、不同语言的人们汇聚在伦敦,寻找属于自己的色彩空间。

如果你向往深邃悠远,可以在伦敦追随思想家的足迹。马克思在伦敦生活了30多年。传说,马克思曾日复一日地在大英图书馆里写作,甚至在座位下磨出了脚印。当然,这只是大家基于对马克思钻研精神的敬重演绎出的故事。马克思真正的足迹,不是地板上的脚印,而是通过《资本论》留下的、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辙。

1000个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品味1000种颜色。伦敦有超过300家图书馆,其中伦敦公共图书馆系统包括16处社区图书馆,向所有人开放。公众可以借阅纸质图书,下载电子资料,使用图书馆内的电脑,还可以申请把想借的书调到离自己最近的图书馆。伦敦大学之间的图书馆也是互通的,学生们通过系统申请即可以办理图书证。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伦敦的公共图书馆并没有过时,反而通过完善的运营成为不可或缺的城市文化空间。正如伦敦公共图书馆对自己的定位——社区的“锚”,希望通过创造丰富的生活、激发探索的灵感、培养无限的创造力、扩大边界的可能性,提升人和社区的影响力。

如果你向往天马行空,可以在伦敦肆意徜徉艺术的天地。英国是最早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之一。作为世界著名的创意之都,伦敦在影视、时尚、设计、工艺、视觉、建筑、音乐、表演、文学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

傍晚的伦敦西区,暖黄色的灯光照亮浓墨重彩的戏剧海报,这里正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剧院区。几条街区的范围内,集中了大小剧院几十家,既上演着《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狮子王》等经典音乐剧,也有各类先锋实验话剧登场。据统计,平均每年前往伦敦西区观看演出的客流量约为200万人次。

歌剧的经久不衰,靠的不仅仅是历史和文化的支撑。为进一步鼓励现场表演行业发展,刺激联动的经济增长,英国制定了针对戏剧、音乐剧、歌剧、芭蕾和舞蹈等演艺项目的减税政策。随着资本涌向演出行业,伦敦西区为演员、编剧、导演、技术人员、后勤保障等从业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歌剧的现场表演性质,对相关从业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伦敦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为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皇家戏剧学院、伦敦艺术大学、伦敦音乐与戏剧艺术学院等,为全世界热爱演出的人们提供音乐、戏剧、表演、舞蹈等多门类的学科教育。同时,不少剧院推出了工作坊或公开课,让业余爱好者也能学习戏剧和表演。

因为多姿,所以多彩。黑色的出租车、红色的巴士、彩色的地铁、泛黄的书籍和剧场外闪烁的霓虹灯,构成了宜动宜静的伦敦。不同的颜色看似杂乱,却因其背后的经济文化属性,形成了缤纷却有序的生活,增强了城市的魅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吉亚矫)

(责任编辑:王炬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