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截至5月21日),香港交易所(HK00388,以下简称“港交所”)总共新上市23家公司,其中不乏改写港股历史的重磅存在。蜜雪冰城(HK02097)刷新港股新股认购纪录,宁德时代(HK03750)上市更助力港股IPO(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市场一举荣登2025年全球募资额榜首。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也难掩兴奋。5月25日,他发文表示,今年以来,香港新股集资额超过76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超过七倍,且已接近去年全年新股集资总额的九成。“从港股今年以来的出色表现,到更多的海内外公司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研发中心和区域办事处,都反映出全球投资者和企业对香港的信心。”
回溯去年同期,港股募资额还在全球TOP10徘徊,彼时香港交易所总裁陈翊庭刚上任不久。而仅一年时间,港交所就重返全球TOP1,今年也恰逢港交所上市25周年。
这背后自然是受到多重因素助推,但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港交所过去一年以来对港股流动性、市场效率的改革。
近日,香港交易所总裁陈翊庭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宁德时代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IPO在港交所成功上市,这表明香港市场基础非常深厚,具备支持大规模融资的坚实基本面。港交所从年初至今已收到的上市申请接近100宗,正处理审批的上市申请大约150宗。其中不乏龙头企业,集资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也有不少。“我们对目前IPO的申请情况非常满意,当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会继续努力。”
多举措为发行人“拆墙松绑” 科技企业上市热潮将持续
5月初,香港资本市场迎来重大变革,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所联合发布公告,正式推出“科企专线”。该专线为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量身打造,不仅优化上市申请流程,还突破性允许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请,为科技企业上市开辟“绿色通道”。
作为香港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创科产业一直备受重视。近年来,港交所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不断放宽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限制。
从2018年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新规“18A章”(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设立,到2023年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框架“18C章”(特专科技公司)的推出;从2024年8月降低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到如今“科企专线”的落地,港交所政策调整的节奏不断加快、力度持续升级。
事实上,“科企专线”早被纳入香港特区政府2025年度至2026年度《财政预算案》,足见其战略意义。港交所此举旨在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全球创新和高增长科技企业首选上市地的地位,通过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吸引更多优质科技企业汇聚香港,为香港创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陈翊庭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科企专线”推出后,市场反应非常好,上市部门已经接到很多咨询。从宁德时代(H股)的上市来看,科技企业上市热潮将持续,希望企业利用好“科企专线”。
此外,港交所去年底还就改革新股市场的定价机制及公开市场要求进行咨询。陈翊庭表示,此次改革建议可能是近三十年来对香港新股定价机制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调整,旨在让规则适应市场变化,提升香港新股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此次改革首先是在不损害投资人利益的前提下,优化有关公众持股量的要求,为发行人“拆墙松绑”,放宽不必要的限制,提升香港市场对发行人的吸引力;其次,提高更有议价能力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在新股定价过程中的参与度,从而提升新股定价的效率。
“先A后H”公司数量增多 海外公司亦来港股挂牌
在今年赴港上市的公司中,“A+H”上市公司类型占据了不小的比例,且融资额多数也较高,如宁德时代也是“A+H”上市,目前其港股股价表现仍然超过A股。
陈翊庭指出,今年“先A后H”上市的公司数目较多,这也是今年港股IPO的一大趋势。很多在境内A股已经上市的公司,希望搭建一个海外融资平台,因此会选择来香港上市,这也能支持这些企业的出海计划。目前已经申请和公布的“A+H”上市公司大概有40多家,预计未来几个月有更多这类公司在港上市。
去年10月,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宣布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以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区内领先的国际新股集资市场的吸引力。符合相关条件且市值达到100亿港元的、已在A股上市的公司,赴港上市的审批时间得到大幅缩短。
对于市场关注的“中概股”回流问题,陈翊庭也表示,几年前已经有一批“中概股”企业因为看好香港能提供的支持,选择在港交所进行双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这些企业的市值已经占所有于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市值七成以上。不少“中概股”未来可以考虑来香港上市,在这方面港交所会积极做好准备。
除了中国企业,不少海外公司也青睐港交所这一平台。近期,总部在新加坡的生物医药公司Mirxes Holding Company Limited(觅瑞集团)已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来自泰国的椰子水品牌if母公司IFBH Limited也已经递表港交所。
除了IPO之外,陈翊庭还补充道,在增发方面,港交所近期也完成了两个超过50亿美元的融资项目。这也再次证明了无论是在IPO领域还是增发领域,香港作为融资平台,今年到目前为止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港交所业绩屡创新高 仍在大力注入流动性和市场活力
东吴证券在研报中指出,若有新一轮中概股回流,一方面能增加港交所上市费,另一方面有望进一步提升港股交易活跃度,港交所有望全面受益。
2024年港交所多项核心财务指标创历史新高。全年收入及其他收益创224亿港元新高,较2023年上升9%;股东应占溢利创131亿港元新高,较2023年上升10%。
今年港交所又延续了2024年的高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港交所的收益和溢利均创历史季度新高,同比、环比均实现增长。其中,收益实现近69亿港元,同比上升32%,较2024年第四季度上升7%;股东应占溢利约为41亿港元,同比上升37%,较2024年第四季度上升8%。
收益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市场交易格外活跃,港交所旗下现货、衍生产品及商品市场的成交量均有所上升令交易及结算费增加。
一季度,香港市场的股本融资活动在显著反弹,港交所融资总额已位居全球第二。多家A股公司同步寻求在香港上市,香港新股市场在一季度强劲增长,股本证券集资额是2024年第一季度的近四倍。
进入2025年,港交所也在大力开展多项战略举措。如其与迅清结算有限公司建立了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丰富固定收益及货币产品生态圈;推出新产品,为市场注入更多活力和流动性;继续拓展认可证券交易所的范围,容许更多地区的企业来香港第二上市。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