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焰狂魔莫小贝的“反向”养成,15年前《武林外传》早就告诉你的家庭教育秘诀

恰逢《武林外传》开播15周年,豆瓣小组“武林外传十级学者”里的一个神贴火了:白展堂,拒绝“内卷”第一人。

帖子说的是祝无双刚来同福客栈打工的那集,勤快得可怕,上来就把客房里里外外都打扫了一遍。

面对这隐隐约约的内卷苗头,老白的一番发言可谓是振聋发聩、义正言辞:

“我告诉你啊,你以后干活注意点儿。别感觉你好像多上进,别人多落后似的。还让不让人在这里混了?!”

一席话道破“躺平er”的心声:太解气了,恨不得转发给每个加速内卷的奋斗人。

所谓经典,就是经得起一刷再刷,经得起花式解读,蹭上各个圈子的所有热点。

15年前,所有人拿它当情景喜剧,15年后,有人觉得它是一部职场剧,有人觉得它是一部友情剧,还有人觉得它是一部家庭伦理剧。

代入感是一种可怕的东西,跟时间的沉淀一样具有杀伤力。当孩子睡了,世界骤然安静,每个曾在深夜重温这部剧的中年爸妈,或多或少会在其中窥见自己的身影,还有太多值得体味的桥段,让我们在笑声过后理性复盘。

尊重天性,适时放手

莫小贝自幼丧父丧母又丧兄,无人管教。嫂子佟湘玉怜她孤苦伶仃,对她百般疼爱。

在第三回里,莫小贝机缘巧合,考上了当地有名的私塾。佟掌柜激动不已,令全员出动,当书童、保镖、丫鬟、轿夫,恨不能全方位无死角的护送小贝上学。

这样的溺爱让小贝变得顽劣不堪,绝对是个问题儿童——

第一天上学,和同学打架,把先生的绝版书撕了塞到别人嘴里。

第二天,在学校成立“八大派”,带着同学们刮了先生的胡子,打青了先生的眼睛。

这么闹心的孩子,搁谁家不得先把腿打断?有同福客栈里这帮自称武林高手的伙计们,还不分分钟让她屈服。

可是,这群伙计没有这样做。

即使是被莫小贝折磨的哭天抢地的先生,也认为不能只教孩子守规矩、死读书。他说莫小贝虽顽劣,却敢于打破常规,如能加以引导,将来必成大器。

莫小贝的确是个调皮的孩子,但本质不坏。佟湘玉和教书先生没有用专制的手段强迫小贝变成乖孩子,还能看到她身上的优点,给她自我矫正的机会,如此包容和长远的眼光,让人赞叹。

没多久,小贝就因为学业不精,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而学霸邱晓冬因为功课好,得到同学们的追捧。小贝受到激励,决心放弃了她的“八大派”,开始主动学习。

家长和老师们谁不喜欢乖孩子?因为“省事,好管理”,所以,总是用各种条条框框,希望把孩子教育的规规矩矩的。

如此整齐划一的管教,自然与调皮好动的天性相悖。当集体服从和个人特质产生矛盾,你要如何拿捏处理,是每个家长难逃的功课。

在恪守底线的基础上,适时放手,包容他们的朝气和生命力,才能避免让孩子变得畏首畏尾,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沾染恶习零容忍

第四回里,白展堂怂恿李大嘴赌博,不停的劝他:“小赌怡情。”李大嘴经不住诱惑,一赌再赌,输掉了大嘴娘给他做的地瓜干。

听着不过是一场无伤大雅的赌局,可是李大嘴的娘对这样的恶习深恶痛绝。她叫来邢捕头,要求轻罪重罚,绝不包庇。

虽然邢捕头提出李大嘴是污点证人,可以免去惩罚,大嘴娘也坚持一并带走,“往死里打”。

这一顿棍棒下去,打得李大嘴屁股开花,连声讨饶再也不敢赌博了。可老白还是嘴硬,坚持说自己不过是小赌,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后更狠的来了——

大嘴娘要求和老白来几场所谓的“小赌怡情”。老白以为李大娘被他说服了,没成想她是个世外高人……老白连输几场,越输越急,赌注也从地瓜干,一路升级到剁掉老白的一只手。

在最后砍手的那一刻,老白幡然醒悟,终于明白赌博无论输赢大小,只要开始,就会让人越陷越深,不至倾家荡产,绝不收手。

大嘴娘这一套骚操作下来,谁还敢再涉赌局?

坚守底线,让孩子明白大是大非,一旦犯错绝不包庇姑息,才能让TA知晓事情的严重性。 相反,如果毫无原则的替孩子擦屁股,这种母爱父爱与毒药无异。

孩子不是你虚荣心的挡箭牌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梦,做嫂子的佟湘玉也是。

她希望小贝成才,别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第九回,佟湘玉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先后在各种比赛上拿了大奖,终于忍不住开始“鸡娃”。

她也真是不“鸡”则已,一“鸡”惊人——

软磨硬泡、威逼利诱,让伙计们同时给小贝教吹笛子、练书法、下围棋;为了赶上别人的进度,还要求小贝三样同时学。

如此揠苗助长,没有目的的培养方式,不但没有让莫小贝学有所成,还让她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

在嫂子给请的画画名师面前,小贝假装不辨颜色、在纸上反复画乌龟,用消极态度抵抗学习。

多亏教画画的白先生,及时发现了小贝擅长的捏泥人。

他果断的让小贝放下画,陪着小贝一起捏泥巴,还努力说服佟湘玉,让她看到小贝真正的兴趣所在。

佟湘玉嫉妒别的孩子成龙成凤,不顾小贝自己的兴趣,急于让她成才的样子,是不是像极了很多父母?

如果也戳中了你,那我就把白先生的这番话再贴一遍吧:

“起跑线在这,那目的地在哪?如果都没有目的地,那设置起跑线还有什么意义?我觉得让娃学东西可以,但是要搞清楚为啥而学。如果为了兴趣,为了陶冶她的情操,那值得鼓励。你如果是为了虚荣,为了跟人家比,那不如不学。”

有诺必践,有信必守

第十七回,莫小贝哥哥担任掌门的衡山派,因为掌门身死,门派内斗,导致日益衰落。为了振兴衡山,小贝的三个师兄请她回去担任掌门。

小贝根本不知道当掌门是干什么,只觉得有人使唤,不用上学,还有人给自己买糖葫芦吃,于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年少无知的她逼着早已身无分的三个师兄给她不停的买糖葫芦,直到他们连随身的佩剑也拿去典当了。

为了筹备掌门的接任大典,走投无路的他们仨不得不去街头卖艺赚钱。

小贝看着三个师兄对此事如此慎重,而且将衡山未来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她的身上,让她感觉责任重大,心里开始害怕。

离接任掌门的日子越来越近,小贝心里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决定打包袱:开溜!没成想正好被赶来的佟掌柜撞上,她也立刻看穿了小贝想退缩的念头。

佟掌柜其实非常反对小贝当掌门,为此还曾出重金悬赏可以让小贝留下来的人,因为她不舍得小贝离开。

但是面对小贝的退缩,佟湘玉还是义正言辞的让她勇敢承担责任,告诉她:

“要么当初就别答应,要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好。做事可不能出尔反尔。”

这端正的三观,难怪顽劣如莫小贝也能被她整的服服帖帖。

最后莫小贝的三个师兄,也放弃了一定要让小贝回衡山的想法,因为他们觉得小贝在嫂子的教育下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担当的好孩子,非常放心把小贝交给佟湘玉。

生活再难,也要守住善良的底线

第二十八回,莫小贝为了减轻嫂子的负担,上山摘蘑菇贴补家用,谁知无意捡了有毒的蘑菇。

这些有毒的蘑菇又机缘巧合的变成一盘小鸡炖蘑菇端上了钱老板的餐桌。钱夫人发现以后,心生毒计,决定“以身试菇”,利用自己的昏死敲诈佟湘玉,夺取同福客栈。

看着钱老板悲痛欲绝的样子,大家都以为钱夫人死了。钱老板按妻子的指使,让他们用同福客栈来换取息事宁人。

为了保护小贝,佟湘玉决定出让客栈换取小贝的平安。小贝知道后,愧疚不已,于是扮成恶鬼,想吓唬钱夫人来泄愤。

佟掌柜知道后,没有责骂小贝,还反省是自己逃避责任在先,给小贝做了错误的示范。即使被钱夫人逼到走投无路,她还是告诉小贝:

“无论以后遇到什么困难,你都要做一个心地善良,诚实有礼的好孩子。”

这样开明仁义的嫂子,请给我来一打……

我们无法要求孩子以德报怨,但让他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正直纯良的本心,这是一份难能可贵的操守。

现实生活中难免遭遇恶人恶行,而以恶制恶只会让你陷入深渊,难以自拔。

守住善良的底线,至少可以让你在面对生活的困苦时,多一份内心的平静,这份平静才能够保护你不轻易被生活打垮。

不当家怎知柴米贵

第三十八回,莫小贝不顾劝阻,孤身前往水坝抓鱼,惹怒了佟湘玉,按照家规要罚小贝抄《劝学》三百遍。

小贝不服,和嫂子大吵一架。她觉得佟湘玉自恃是掌柜的,所有人都得听她的,才让她敢对自己颐指气使,如果自己当掌柜,一定比她强。

面对这样的挑衅,佟湘玉也没在怕的——

她给莫小贝开出了条件,让她当三天掌柜的,如果能赚够三两银子,不但不用抄书,还可以涨零花钱。可是如果小贝输了,不但抄书加倍,以后洗衣做饭洗碗……所有的家务都需要自己干。

你可别以为佟掌柜只是生气,随口说说的。

她真的让小贝当掌柜的,不但所有的人都随她调配,所有的账目也归她管理。

这魄力也是令人敬佩,有多少家长说着让孩子自己的零花钱自己做主,又打着帮你存着的旗号偷偷收回。

莫小贝为了尽快挣够那三两银子,也是绞尽脑汁。她找来了军师邱晓冬共同商量对策,给伙计们开会下达命令,煞有介事的样子还真像个掌柜的。

最后他们想出了让老白说书,让客栈的伙计们表演节目,来吸引客人的妙计。可赚钱哪有他们想的那么容易,伙计们表演的节目质量太差,观众纷纷要求退钱。老白还在表演胸口碎大石的时候受了伤。

眼看三天期限将至,他们不但没有赚够三两银子,还给老白赔了不少医药费。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孤注一掷,以次充好,煮了一碗所谓“宫廷百年秘方”的“天地无极羹”,卖出三两银子的天价。

伙计们抱着看热闹的态度,觉得这么贵的汤根本不可能有人买。

没想到在三天马上就要结束的时候,要饭的小米还真愿意为了试试这传说中的“宫廷秘方”,豪掷三两银子。眼看小贝马上就要成功了,可她却在最后的时候放弃了。

她告诉小米,这个羹是用冒牌的材料做的。三天的掌柜经历,让她明白了当家不易,也知道骗人不对,所以她选择接受惩罚,做个诚实的孩子。

佟湘玉很欣慰小贝能认识到这些,所以免去了对她的惩罚,皆大欢喜。

孩子没经历过生活的艰辛,哪能理解父母的焦虑。

有时候再多的说教,都不及一次真实的体验来的有教育意义。择机放手,让孩子去经历生活的历练,或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犹记在剧里,佟掌柜安慰小郭签了20年卖身契时,曾说过一句话:“20年很快的,弹指一挥间。”

现在想来确实如此。15年前的稚嫩少年,15年后躲在剧里寻找安慰,说得不就是步入中年的你我他?

在这个看起来一代比一代卷、一代比一代惨的时代里,总有一些亘古不变的真理,经得起时间的洗刷与冲击。

初见不解戏中意,再见已是戏中人;如今又见戏中景,吾等已是戏外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