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代娣登顶陕西首富冲上热搜,你所不知道的几个真相

图片

国家的进步,就是体现在让科学家更受尊重,使得研发人员也有可能成为首富。

作者 | 飘 飘

昨日(5月13日),巨子生物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范代娣登上新浪微博热搜,与之相关词条#西北大学副校长范代娣成陕西首富#冲上总榜第4名,社会榜位列第3名。

△图源:微博

随后该话题引发热议,部分网友因为其“副校长”与“首富”的强烈冲突而好奇甚至不解,也有部分网友表示肯定,“这名字真的很争气”、“这名字走来要多少艰辛”等。

443亿!范代娣成陕西女首富

据悉,该热搜与近日(5月12日)《新财富杂志》的报道有关。该报道称,根据4月24日收盘市值等维度统计,巨子生物创始人范代娣、严建亚夫妇因持股市值达443亿元成为陕西首富。

△图源:微博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晋陕西首富,范代娣、严建亚以数百亿差距超过步长制药赵涛家族、隆基绿能李振国、李喜燕夫妇等昔日陕西首富。

但是,从微博部分网友臆测“作为副校长,是否靠大学资源赚到钱”,以及“体制内领导干部是否可以经商办企业”的质问可以看出,社会公众对于范代娣夫妇的巨额财富来源并不清楚,甚至存在相当程度的误解。

事实上,范代娣、严建亚夫妇的财富积累主要得益于科研成果转化所带来的价值。甚至堪称新时代科技创富的典型代表,其登顶陕西首富事件背后,有着这样几个不为广大公众所熟知的真相:

1、“首富”的身价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真相1:该身价主要是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根据持股比例计算得来。财富随着股票价格的上涨而水涨船高,这也是绝大多数财富榜常客的主要身价来源,而非通过作为教授、副校长身份的薪资、奖金而获得。

这与近期巨子生物市值的持续攀高有关,百度股市通数据显示,巨子生物今年以来市值狂飙,截止昨日(5月13日)北京时间16:00收盘价高达882.9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815.37亿元)。本月初(5月5日),聚美丽在《近500亿!范代娣、严建亚断层登顶美妆个人财富榜》一文中,曾根据各大企业沪深或港股4月30日/美股5月1日收盘总市值*持股比例估算美妆企业个人财富榜,范代娣、严建亚夫妇以近500亿身价断层领先,成为美妆行业最富有的企业创始人。

另外,该榜中的锦波生物创始人杨霞同系因重组胶原蛋白的产业化,今年市值一路飙升,财富也持续攀升,某种程度上也表明该成分如今是行业中的“当红炸子鸡”。

而除手握“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巨子生物外,夫妇俩名下还有一家从事航空锻件生产的上市企业——西安三角防务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称“三角防务”)。

企查查显示,三角防务创立于2002年,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为严建亚,截止昨日(5月13日)北京时间收盘其市值高达143.06亿元。

所以,不是因为当校长当成了首富,而是成为首富仍然被提拔为副校长。

2、作为教授,为什么能赚到这么多钱?体制内干部是否可以经商办企业

假设你是一位双一流大学的院长,自己还在校外成立公司经商,这是否符合干部廉洁规定?

再假设你是一位研究锂电池的教授,因为国家培养、在工作岗位上研究出了电动汽车亟需的电池技术,这位教授通过出让该技术获得回报是否涉嫌“国有资产”流失?在职的研究成果是否应该属于国家而非个人?

这是网友讨论最热烈的两个问题,看似专业,其实完全不了解近年来国家及各地关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最新政策,也不懂在新时期的中国,更需要解决的是“技术沉睡”、“论文束之高阁”、甚至“鼓励打破国外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历史大趋势。

真相2:西北大学副校长范代娣成为西安首富的背后,反映了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策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强力支持。

一直以来,中国高校普遍存在国家长期投入大量科研资金,但绝大多数科研成果只是变成论文,随后束之高阁,这些论文要么远离实际为了发表而“编制”,要么远离市场,没法转变成提升老百姓生活质量的真实产品和应用。

再加上之前的政策限制,科研人员在职务内的创新,如果“方法不当”,会被当做“国有资产流失”,追究成果转化人员的责任,甚至导致当事人锒铛入狱。

为改变这样的不合理现状,近年来陕西省“三项改革”破解转化难题,旨在解决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的难题,成为推动产学研融合的核心政策:将职务科技成果从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单列,不纳入保值增值考核范围,消除科研人员因国有资产流失风险而产生的顾虑。

甚至有省份将科技成果转化贡献纳入职称评审体系,科研人员可通过转化实绩晋升职称。允许科研人员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入股企业,形成“技术+资金”组合投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2024年修订的《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三项改革”上升为法规,明确成果转化收益的70%以上奖励科研团队,并扩大政策覆盖至医疗卫生和国防科研单位。国家要求“双一流”高校发挥创新溢出效应,范代娣所在的西北大学通过校企共建创新联合体,加速成果产业化。

全国人大代表韩峰提出,需简化审批流程、将转化成效纳入“双一流”评估、设立专项奖励等,进一步打通“临床—科研—企业”链条。

而范代娣团队基于“类人胶原蛋白”技术创立巨子生物,正是上述政策的受益者。巨子生物的成功上市及市值增长,印证了政策对产学研融合的推动作用。国家及地方通过制度松绑、税收激励、平台建设和法规保障,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系统性支持,范代娣的财富积累既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政策红利释放的结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北大学提拔范代娣作为副校长,眼光高远,特别符合国家发展的趋势方向。

3、多了这样的科学家首富,对于老百姓有啥好处?

范代娣能成西安首富,关键不是靠关系、不是靠炒房,而是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了老百姓用得上的产品。国家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带着技术去创业,就是希望知识能变成真金白银,而不是锁在抽屉里吃灰。

这对普通人也有三大好处:首先是工作机会多了,技术变成产业,就能开工厂、招工人,带动上下游就业;然后可以用上更好更便宜的产品,范教授研究的重组胶原蛋白,打破了国外垄断,让老百姓也能用上比肩国际大牌的良心国货;而且,这更凸显了普通人也有机会,政策支持“技术入股”,没本钱有真本事的人也能靠专利或手艺合伙做生意,有更多可能发家致富。

国家现在搞产学研,就是想让肯钻研、能吃苦的人出头,而不是让财富总集中在少数行业。咱普通人也许成不了首富,但只要社会鼓励这种踏实致富的路子,孩子将来靠本事吃饭的机会就更多了。

——这样的首富,这样的政策,不该点个赞吗?

身兼数职,科研创富典范!

回顾范代娣、严建亚夫妇的职业生涯,可谓是科研创富的典范。据媒体报道,范代娣于1966年1月在陕西省蒲城县出生,系新中国第一位生物化工博士,现为巨子生物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也在今年4月被陕西人民政府聘用为西北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详见)

而在此前,范代娣还曾任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院长,她自1994年7月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生物化工专业博士学位后,便放弃优渥的工作机会回归母校西北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工程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严建亚的履历与范代娣类似,企查查显示他在198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工系,现关联企业多达50家,系巨子生物及三角防务董事长,还是西安创客村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

△图源:企查查

虽说,范代娣、严建亚夫妇已坐拥涵盖医疗、国防、美妆等多领域的商业版图,但其科研创富之路颇为坎坷,彼时启动资金甚至不到一万元。

范代娣本人在《成分中国》首集中回忆,“当时给了我3000元安家费、5000元的科研启动费和40平米的实验室”,可见最初科研之路的艰难与挑战颇多。

经历数年日复一日的科研,直至2000年范代娣带领团队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他们发明了一种新型重组胶原蛋白,并在同年与丈夫严建亚创立巨子生物,而该企业在2009年成为可实现量产重组胶原蛋白护肤品的公司之一。

但与如今手握可复美、可丽金两大王牌护肤品牌不同的是,范代娣、严建亚夫妇最初在化妆品行业的品牌化之路并非顺风顺水。

此前在《成分中国》中,严建亚曾描述企业在重组胶原蛋白品牌化、产业化中的艰辛,他说:“当时九年亏了5千万,有一家国际护肤品的高管开了8千万-1亿美金要买我们重组胶原蛋白的专利成分。”

其中值得推敲的是,可复美、可丽金正在那个时候诞生,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两大品牌的突围可以说是致使企业走向黄金期的重要推手。

从财报来看,2020-2024年巨子生物营利狂涨,五年内营收增长高达4倍,利润也是翻了一番。

其中,可复美和可丽金更是不断突破天花板,跻身国货超级功效护肤品牌,尤其是可复美5年内增长15倍去年营收超40亿,可丽金也在冲击10亿大关。

基于此,巨子生物自上市以来极受资本市场青睐,3年内其募资累计达4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2亿元),而分红为2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故据《新财富杂志》估计,范代娣家族可获分红1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

如今来看,范代娣、严建亚这两大商业&科研界双子星夫妇,坚持不懈地推动产学研的融合,才有了目前辉煌的成就。

正如,《新财富杂志》称赞道,范代娣、严建亚夫妇或许是教育界体制内身家最高之人。同时该报道评论区也有部分网友附和道:“代弟做到了耀祖”、“依靠自身科研技术转化财富应该鼓励”等。

另外,根据《新财富杂志》所述,范代娣、严建亚夫妇育有一女,现29岁的严钰博有望继承基业,是美妆行业中冉冉升起的又一人才。该报道称,严钰博本科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主修双学位,后从加大洛杉矶分校硕士毕业,现为巨子生物董秘、执行董事。

由此回到范代娣、严建亚夫妇的登顶一事,其因产学研深度融合、科研转化下,巨子生物成为美妆行业的香饽饽。加上市值的持续飙升之下,以及政府加码赋能科研转化,尤其是2024年9月,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若干措施》。

△图源:陕西省人民政府

据陕西省人民政府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单列成果10.6万项,转移转化3.6万项,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十,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居全国第四。

可见,在科技赋能盛行的利好之下,这一新晋富豪家族的首富之路或许只是刚刚开始。

视觉设计:筱情

微信排版:飘飘

责任编辑:高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