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会客厅|姜彤院士:深化气象保险协同,推动从“靠天吃饭”到“看天定损”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环球网双碳与ESG 沈应时)今年北半球入夏以来,多国遭遇极端高温侵袭,中暑病例激增、农作物减产、森林火灾频发……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威胁人类健康与社会运转。相关研究表明,1990年至2023年,全球90.1%的重大自然灾害、82.8%的经济损失和91.1%的保险损失,都是由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造成。

《决定》提出,“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为有效降低气候变化给生产生活带来的风险,将“靠天吃饭”转变为“看天定损”。2024年中国气象局联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深化保险业气象服务。加强气象保险产品创新,推动巨灾保险发展,提高再保险市场的风险分散能力”。

围绕“气象+保险”产品设计、跨境协作机制建设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领域,在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主办的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上,环球网专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姜彤。

【人物档案】

姜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IPCC AR5 和 AR6 “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二、三、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极端事件和风险管理与适应评估报告”、“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首席作者。

从“靠天吃饭”到“看天定损”,建立“气象+保险”体系是关键

“保险业气象服务背后是气象与保险的深度融合。”姜彤表示,传统保险是基于灾后核损的理赔模式。但极端气候事件往往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强,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巨大,因此建设气象指数保险,推动保险气象协同联动是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已初步构建以农业保险为主的气象指数保险体系,研发涵盖粮油、果蔬、花卉、畜牧、水产、经济作物等六大类百余种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台风、暴雨等气象巨灾保险指数产品,推动巨灾保险制度落地实施,并开展相应的风险减量服务,逐渐形成由政府主导,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和保险公司等多家单位参与的局面。

姜彤指出,“气象指数保险旨在通过量化气象指标触发自动赔付,减少核灾成本。这一过程需要气象部门与金融机构协同合作,气象部门为金融机构提供天气实况监测、预报预警、气候预测、灾害风险评估等服务,金融机构应将气象因素作为定价、评估、管理和决策的变量,嵌入到保险产品中。”

气象指数保险的设计关键是什么?姜彤认为,气象指数保险需30年以上气象与灾情数据支撑,并将气象指数与损失量关联,绘制米级精度的风险图谱,支撑保险产品精算定价。以福建龙岩烟叶保险为例,该保险产品基于长期气象观测数据,精准锁定2—3月低温霜冻和5—6月降水异常等关键气象指标,确保赔付标准与农作物生长周期高度匹配。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保险产品的科学性,也为极端天气下的产业风险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建立“气象+保险”跨境协作机制,构建更有韧性的国际供应链

气候变化的影响无国界,极端气候事件对产业的影响早已超越单一国家的范畴。从中国到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极端气候事件深刻影响各产业发展,国际供应链体系不断受到冲击。以农业为例,农业是国际供应链中的关键行业之一,但同时也是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最脆弱的行业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化正在给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林业、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带来多方面的压力与威胁。根据多模型比较的结果,考虑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和不考虑适应的前提下,气候变化对全球四种主要作物(玉米、小麦、水稻和大豆产量)总体呈现负面影响,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将使这四种作物的单产平均减少25%,并且会降低一些作物的营养密度

姜彤表示,通过“气象+保险”的国际合作,可通过保险的精确定义和日益完善的气象风险减量服务,降低气候变化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中国是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国,建立“气象+保险”跨境协作机制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维护粮食安全。

从国际上看,1999年全球最大的期货交易所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开发并上市了天气期货合约,正式将天气衍生品引入场内交易。目前,CME目前已推出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日本多个城市的天气衍生品合约,合约参与者主要包括能源公司、农户,以及旅游业等天气敏感行业,他们可以通过买卖天气期货锁定未来现金流,减缓因极端天气带来的收益波动,从而有效转移天气风险。

在我国,相比气象服务农业、交通、旅游、电力等行业,保险业气象服务起步较晚。如何建立“气象+保险”跨境协作机制,构建更有韧性的国际供应链?姜彤认为,“气象+保险”的国际合作应聚焦在三方面。一是行业协同,联合粮食生产、航运、交通等跨国产业,将气候预测纳入全链条风险管理;二是国际数据共享体系建设,推动全球气象历史数据与实时监测互通,解决跨境风险评估数据壁垒;三是损失量化合作,建立统一的气候灾害货币化损失评估标准,破解“精准度不足”难题。

以气象技术发展赋能“气象+保险”行业,助力高质量发展

“气象+保险”行业发展还有哪些技术上的制约?姜彤认为,以气象指数保险为例,其需要长时间维度的气象与灾情数据,但多数地区缺乏系统记录。同时,气候变化使极端事件超出历史数据范围。这些技术瓶颈的存在,制约了气象指数保险的精准性和普适性,亟须通过技术创新和数据积累加以突破。

“人工智能、算力提升可有效提升气象预测的精准性与时效性,高效赋能‘气象+保险’产业发展。”姜彤表示,近几年,中国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在本届博览会上,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高精度监测、智能预报、快速预警产品,都有所展示。

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集中展示了AI驱动的现代气象经济体系,多项全球首发、填补空白的硬核装备集中亮相,彰显中国气象创新硬实力。“未来60天无缝隙预报”打破传统预报时限壁垒——从农业生产的季度种植规划到新能源电站的中长期调度,超长周期的精准预测让产业决策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区域气象大模型”面向新能源功率预测场景,借区域气象大模型挖掘海量历史气象数据关系,揭示大气演变规律,克服传统参数化方案局限,省去解复杂物理方程流程,提升气象预报速度与时效性……“通过这些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更新,‘气象+保险’应用场景将越来越广,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姜彤强调。

未来,“气象+保险”发展的核心是什么?姜彤认为,推动“灾后补偿”向“灾前预防”转型是核心。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推动两方面能力建设:一是动态风险评估,发展精细化风险模型,并实现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风险动态模拟与预警;二是减损效能提升,设计精准保险产品,针对性降低灾害损失,并联动期货、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散体系。

“未来,随着产品的推广应用和各方合作的深入,‘气象+保险’将在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各产业在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下稳健前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姜彤表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