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当年纺织女工也常“打的”上班,兼聊上海“的士”史

现在形势下,搞自媒体实属不易,如果你感到我的文章还有点意思,请加关注订阅“古铜映话”。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想法就是不一样,有钱也不买车,出门就扬招,或者在手机的APP上预约出租车。

其实49年以前,很多在洋行、写字间上班的白领,甚至贵如名人,像鲁迅、丰子恺、郁达夫、胡适等要外出办事了,也是扬招。然而,最为不可思议是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处于社会底层的纺织女工、纱厂女工也常常乘坐“出租车”上班。

1840年以后,上海走入了近代化进程。英美等国人开设的纱厂、纺织厂招收了大量纺织女工,女工为赶上班时间,又没有公共交通,常常乘坐“出租车”。

史料记载:“在租界闹区以外及乡间,小车载客仍极普遍,尤以工厂女工借以代步为多,每当上下班时络绎不绝,一车可载多人。当时纺纱及缫丝女工居住相近的几个人合雇1辆包定一段时间,称为‘包车’。”

上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纺织女工乘坐在“出租车”上,由于城乡之间的道路还不够完善,泥泞崎岖的道路,独轮车更合适,价格也更低廉。

作为近现代出租车的代表作——两轮人力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包车”,在道路状况比较好的城区,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很普遍了。

现在形势下,搞自媒体实属不易,如果你感到我的文章还有点意思,请加关注订阅“古铜映话”。

小编的小时候常常听到弄堂里的老克勒把黄包车叫做“东洋车”,一查资料,果然这种两个轮子的人力车是日本人发明了,由法国人米拉引进到中国,确切地说就是运进了上海。

上图:这是早期的黄包车,车身很高,木制的双轮同马车后轮差不多大小,轮外包镶铁皮,乘坐很不舒服。

后来,黄包车作了比较大的改进,放低车身,用钢丝铁圈代替木轮,外箍橡胶车胎,由此行车时声音很小,车身也平稳,乘客再无震颤之苦。

上图: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上海外滩的黄包车整齐排列着等候着顾客的到来,可见当年的出租行业管理已经非常到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出租车主要就是黄包车,其他的如小轿车所占比例很小。这种两个轮子的人力车,很是受欢迎,据说连鲁迅、陆小曼、胡适等文人甚至有自备的人力车,那种自备车一般装饰的比较豪华,黄铜的车把,擦洗铮亮的车灯,还增加挡风遮雨的雨棚,使乘坐更为舒适。

上图:当年打扮时髦的女性乘坐黄包车外出也是家常便饭,可以看到车夫的穿戴很是职业化,束着裤脚。

最为有意思的是,当年红遍半边天的文人张爱玲外出不大乘坐黄包车,从静安寺附近的常熟公寓去到现在的杨浦区图书馆——当年的国家图书馆——看书,却喜欢乘坐有轨电车,叮叮当当一路乘到大杨浦,此为题外话。

上图:三轮车载客在外白渡桥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出租车的黄包车处于鼎盛时期,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逐渐被三个轮子的三轮车替代。

三轮车作为上海大都市这个时期出租车的主流,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甚至到改开的八十年代,才被一种叫“乌龟壳”的三轮机动出租车所替代。此话题不展开,留待以后吧。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也是上海人被人津津乐道的好品质。“互粉”——如果你关注了我的“古铜映话”,我也将成为你的粉丝。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