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居民报案就像是来“登记一下”,案件告破往往是因为“运气不错”。
但伴随着一场由大数据深度运用而驱动的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在当下的上海,越来越多“小案小乱”也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告破。正是这些“小案小乱”中,放大了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亲身经历了这些年居民来派出所报案的态度转变,”市公安局徐汇分局枫林路派出所所长潘文靖介绍,他和同事们越来越多地收获市民群众的真情致谢。
去年,徐汇分局数字警务综合应用系统正式启用,全量采集110接处警和群众来所报案数据,并统一汇入后台数据库,开创了以“110”数据感知全区治安态势、支撑基层一线处置的精准警务新局面。
在天平路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数字警务综合应用系统反映了当天徐汇区各派出所辖区的警情态势。周辰 摄
每个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的电子屏上,动态化、标签化地展示着本区各时间段警情走势、高发时段、分类占比;一线民警的手机客户端上,不仅能收到报警人信息,还会全程记录出警过程,指导全环节执法,起到监督与保护双方的作用。
派出所警力牢牢扎根辖区,着力办民生小案、民生实事;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是:再小的事都有人管了,社会治安更好了;而基层民警也因为大数据赋能而有了更多成就感。
一份“体检报告”,警力跟着警情走
“沿途没有看到什么民警,但路口秩序还是很好。”去年国庆假期,游客顾小姐站在武康大楼下向记者惊叹。这背后,正是徐汇分局应用数字警务综合应用系统精细化管理的成果之一。
去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武康大楼下,市民游客在“无感”情况下安全、有序游览。上海警方供图
去年9月末,系统数据显示武康路淮海中路口交通类警情出现了一波增长。天平路派出所教导员沈晓峰分析认为,这预示着大客流即将到来。
武康大楼处在一个不规则六岔路口的一个角上,人流激增带来行人过街需求的增量变化;有的游客忙于拍照,拍着拍着就站到了马路上,造成交通安全隐患;路口容量有限,决定了警方不能采取“十步一警”的大客流安保布点方式。如何才能用最集约的警力配置取得最有效的安全管控,将最美的风景留给市民游客?
公安部门在数字警务综合应用系统中找到了答案——根据交通数据走势,交警支队减少行人过街信号灯变化频次,增加通行时长,避免游客来不及离开道路;根据客流监测情况,派出所抽调民警、辅警在高峰时段进行现场劝阻和秩序维护,除此以外,基本以线上实时监控为主。
“派出所就应该立足辖区,守护方寸间的平安。”坐镇指挥台前的徐汇分局天平路派出所教导员沈晓峰直言不讳:“这套系统的好处就在于,它像一份全区‘体检报告’,每一天都会告诉你,哪里可能出了点小毛病,要去看看。派出所警力跟着警情走,及时消灭‘小案小乱’,排除地区隐患。”
科技倒逼警员能力提升,不漏一案是底线
去年底的一天,在襄阳南路开煎饼店的胡先生发现,自家用了十多年的人力三轮车不见了。尽管车子不值多少钱,但他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属地派出所报案。
如今,在徐汇区每个派出所,最先接待群众的不是民警,而是一台自助报警机。周辰 摄
胡先生在派出所自助报警机的触控屏上点击“我被偷了”的大白话式警情选项,输入手机号、身份证号,报案便完成了。随后,民警热情接待了胡先生并制作笔录。两天后,胡先生就接到了领车电话。
在徐汇区,找回失窃物时间纪录不断被刷新。家住松江区的朱先生下班时发现电瓶车被偷,当即来到田林派出所报警,随后便乘坐轨道交通9号线回家,他刚到松江大学城站,就接到了派出所打来的领车电话。
市民感到不可思议,而刷新纪录的办案民警们则不约而同地用“良性循环”来形容工作中的改变。过去出门办案,腋下夹个公文包,现在有了后台数据支撑,兜里揣着手机说走就走。
“科技也在倒逼警员能力提升,不漏一案是我们的底牌底线。如实规范受立案,就是对人民群众最大的负责,更是公平正义的一种体现。”沈晓峰说。
作者:何易 周辰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陆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