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走进厦门

台海网6月30日讯 草木葳蕤间,思想的力量拔节而长,文明的光芒熠熠闪耀。赓续传承中,“陕公”的名字与理论的强音贯穿南北、响彻东西、联通古今,迸发出蓬勃的时代生命力。

6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2024年第二期乘夏而至,在全国32个省市地区同时开讲。厦门场于世纪中心成功举办,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于泽教授以“新质生产力下的中国宏观经济”为主题作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于泽教授

本场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厦门校友会、中信银行厦门分行、厦门福隆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吸引了当地近200位各界精英人士聆听讲座。

开讲前,厦门市思明区常务副区长占兆文,厦门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林升栋,中信银行厦门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漆文洪,人大厦门校友会会长金章育共同为“陕公大学堂”厦门场揭牌。中国人民大学厦门校友会副会长刘野峰,厦门市委党校校委委员、教务处处长向永泉共同向承办单位中信银行和福隆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赠送书籍《战火中的大学》。

“陕公大学堂”厦门场揭牌仪式

“陕公大学堂”厦门场赠书活动

讲座中,于泽教授表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背后有三股力量:一是疫情之后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所带来的经济复苏;二是秩序恢复过程中内生的市场需求还不够充足;三是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2024年仍然面对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于泽教授指出。接着,他进一步解释,这背后是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并存。一方面,全球增长放缓、疫情对居民、企业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产生冲击;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处于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转轨期,存量优化调整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结构性问题凸显。

在周期性力量反转和结构性新动能逐渐聚集的基础上,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2024年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恢复,产出缺口全面缩小,企业对经济复苏的微观感受将有较大提升。微观体感回暖将推动预期恢复,带动经济进入更为强劲的正向循环。

中国人民大学“陕公大学堂”主讲人纪念证书颁发仪式

据了解,“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是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创立的面向社会各界的理论宣讲活动。系列公益讲座借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专家解读,以纵横比较的视野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追求真理的精神讲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扎根实践的角度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变“单一讲”为“系列讲”、变“校内讲”为“各地讲”、变“平面讲”为“立体讲”,致力于打造“独树一帜”的先锋课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各地各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

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的开展,广泛汇聚师生校友智慧,不断加强与地方宣传文化和组织部门联动,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持续提升“陕公大学堂”品牌影响力、传播力、辐射力。

本期系列公益讲座中,学校精心策划讲座主题,校内外理论名家前往各地广泛开展宣讲,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经济学、法学、人工智能、管理学、新闻传播、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在江西、天津两地,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王国刚重磅开讲,分别围绕金融强国建设、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作专题讲授;在河南,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轶作“民法典实施中的重大疑难问题”主题报告;在上海,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支晓强主讲“多学科视角的管理实践”;在海南三亚,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聚焦“新质生产力与发展银发经济”展开深入阐释;在甘肃兰州,年逾七旬的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卫平教授也奔赴理论宣讲一线,主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回顾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展望”;在辽宁,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王树荫主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及其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智、应用经济学院安子栋、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毛佳昕、经济学院刘凯等一大批青年学者,纷纷为这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注入新鲜力量。

此前,“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首讲于去年10月22日由21位著名理论专家在全国21个省市地区同时开讲。3月30日,“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2024年第一期举办,全国28个省市地区同时开讲。活动累计线下覆盖观众近万人,涵盖党政机关、高校、法律界、金融界、企业界等多领域校友、党员干部和群众。

今年以来,“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送课上门”的力度和规模进一步增强和扩大,将每季度举办一次讲座活动,突出长期性、品牌性、公益性、广泛性特点,着力打造独树一帜的“陕公大学堂”宣讲品牌,形成具有更强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的理论宣教工作标识及体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