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共和国于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因希特勒和纳粹党的上台而结束。短短十数年中,纸醉金迷、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外辱内乱、种族冲突、暴力革命、纳粹崛起。在那样一个动不动就发生街头斗殴、政治光谱上从极左到极右各种势力犬牙交错的高度政治化的社会里,“普通的生活”还在继续吗?
怀揣对魏玛共和国日常社会的强烈好奇,《巴比伦怪物:魏玛共和国犯罪鉴证实录》由此撰述。全书十一个章节,始自魏玛共和国建立,收笔于第三帝国建立,遵从“历史+真实犯罪”的原则,从头到尾梳理了魏玛德国的刑事犯罪史、警察史和有组织犯罪史,以胖子神探恩斯特·甘纳特惊心动魄的职业生涯为暗线,将奇诡恐怖的案情探寻、德国警察体系和刑侦技术演进、动荡颠沛的社会变革融于一体,遍览一战到二战间的德国众生相,抽丝剥茧诡谲幽暗的人性。
《巴比伦怪物:魏玛共和国犯罪鉴证实录》,陆大鹏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魏玛共和国的警察
作为德国史爱好者,我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便是魏玛共和国。在《德意志贵族:一个群体的生活、历史与命运》里,我用了不少篇幅探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意志贵族的生存状态,其中也包括他们的反革命犯罪活动,比如,谋杀民主派人士、藏匿军火或者参加企图颠覆共和国的极右翼准军事组织,等等。偶然看了德国电视剧《巴比伦柏林》之后,我又对魏玛共和国时期更广泛的犯罪活动与相应的刑侦工作产生了兴趣。
《巴比伦柏林》是一部以魏玛共和国为时代背景的刑侦犯罪剧,注重准确地还原历史,细节相当考究,比如,对恩斯特•甘纳特——柏林警察局谋杀调查科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的刻画就非常忠于史实:历史记录中,甘纳特是一个酷爱吃甜食的大胖子;在电视剧里,当男主人公、年轻的侦探格里安•拉特去找领导谈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甘纳特面前就摆满了花样繁多的蛋糕甜点,诸如此类的细节让人会心一笑。格里安•拉特是虚构角色,但甘纳特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且是不局限于柏林、在德国乃至世界刑侦史上都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人物。
电视剧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形象是风度翩翩、亦正亦邪、有着神秘背景的黑帮老大——“亚美尼亚人”埃德加•卡萨维扬。20世纪20—30年代的柏林是很多人(包括希特勒)眼中的罪恶渊薮,是“巴比伦”“索多玛”“蛾摩拉”,有活跃的有组织犯罪自然不奇怪。当时的德国人喜欢把柏林对标芝加哥。同时期的芝加哥有阿尔•卡彭这样的黑手党大佬,那么柏林呢?真的有“亚美尼亚人”那样的地下世界帝王吗?柏林的黑帮和同时期芝加哥或纽约的黑帮相比,谁更厉害?
我一度不知天高地厚地以为,自己对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历史已经有比较深的理解,但看了《巴比伦柏林》之后,却发觉自己对魏玛德国的一些重要方面——刑事犯罪、警察和黑社会——知之甚少。为了补课(当然,也是为了娱乐),我首先狼吞虎咽地阅读了《巴比伦柏林》的原著小说,即福尔克尔•库切尔的“格里安•拉特”系列。该系列目前有八部长篇和若干短篇。库切尔的作品算不上文学经典,但称得上不错的历史小说和侦探小说,尤其是如果你碰巧(像我一样)对20世纪20—30年代柏林“十里洋场”的历史感兴趣的话。不过,电视剧的情节和小说相差很大,二者几乎可以算是各自独立的作品。
欣赏了格里安•拉特在电视剧和小说中惊心动魄的冒险之后,我下决心从头到尾梳理一下魏玛德国的刑事犯罪史、警察史和有组织犯罪史,于是就有了这本书。我对它的定位是:历史+犯罪纪实。和《德意志贵族:一个群体的生活、历史与命运》一样,我想写一本我自己作为读者会愿意读的书。
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些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专著之一,居然出自华人之手。
美籍华人历史学家梁锡辉出身于外交官之家。他的父亲梁龙自1928年起任职于中华民国驻德国使馆。梁锡辉出生于德国,人生的头几年在柏林、布拉格和布达佩斯等地度过,抗日战争期间随父母回国,经历过重庆大轰炸。他在剑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又在耶鲁大学师从德裔历史学家哈约•霍尔本。很多华人学者主要研究中国,梁锡辉却将目光投向他从小熟悉的德国,尤其是柏林。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便是第二帝国时期的柏林工人。他后来在美国的巴德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瓦萨学院任教。 他的著作《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柏林警察》是相关领域的经典名著,我在很多地方都依赖于这本书,不过因为没有找到英文版,我用的是德译本。
梁锡辉的《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柏林警察》概述了魏玛共和国时期柏林警察的发展史,主要分成两部分,分别研究柏林的治安警察和刑事警察(本书中简称为“刑警”)。
大部分国家的警察系统都有类似的职能区分。简单地讲,魏玛德国的治安警察是穿制服的常规警察,负责民政管理(如户籍登记)、交通管理、维护治安和镇压暴动,相当于我们熟悉的21世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警、交警、武警等的综合体。治安警察是国家的暴力机关,管理民众、维护国家统治;而刑警主要负责调查刑事案件,一般不需要穿制服。
魏玛时期,作为维护国内安全的武装力量,治安警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共和国初期和末期,政治局面非常动荡,治安警察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是各种政治势力争取和渗透的对象。看过《巴比伦柏林》的朋友,想必记得这些场景:治安警察一会儿殴打共产党游行群众,一会儿又暴打上蹿下跳的纳粹分子。治安警察的历史固然重要,但我在本书中对其仅一笔带过,因为我的兴趣不在于介绍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史 。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在那样一个动不动就发生街头斗殴、政治光谱上从极左到极右各种势力犬牙交错的高度政治化的社会里,“普通的生活”还在继续吗?
用“普通”来形容魏玛德国的“生活”似乎有点奇怪,但我想知道,在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外辱内乱、暴力革命、纳粹崛起的魏玛德国,发生了多少非政治性或低政治性的普通犯罪。我指的是那些动机凡俗的偷鸡摸狗、诈骗、谋财害命,以及上不了政治书但可能要上心理学书的由精神异常导致的罪行,还有社会的制度性缺陷和结构性不公酿成的各种悲剧。换句话说,我主要想关注的,是魏玛共和国时期与平头百姓息息相关的“日常”案件,以及警方的应对。当然,完全摆脱政治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某个案子更像一起刑事案件还是一场政治事件。只是,本书不探讨诸如希特勒啤酒馆政变这样纯粹的政治犯罪。本书所关注的案件,在地域上遍及全德,包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国际大都市柏林,也包括知名度很低的村庄和荒原;在犯罪类型上同样多样,包括最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也包括诈骗、抢劫等。另外,“亚美尼亚人”将柏林的地下世界引入我的视野,我着力复现魏玛时期柏林的黑道景况,看看柏林的“黑手党”是什么样子的,最后又是谁镇压了他们。
正是因为主要关注普通刑事案件,所以我对治安警察着墨不多,而主要关注警方内部(自诩)的精英——刑事警察,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侦探”。魏玛共和国时期恰好处于刑警发展史和刑侦技术发展史的一个关键阶段,刑侦工作由此变得更科学化、理性化、系统化,指纹鉴定、血型鉴定、痕迹鉴定、信息管理等技术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也对刑侦和审判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奇怪的是,恰恰在追求科学和进步的魏玛共和国时期,怪力乱神却在全国风靡一时,甚至影响和干涉了刑侦工作。
梁锡辉书中关于柏林刑警的章节对我非常有帮助。说柏林刑警是当时德国全国刑警当中的佼佼者、对其他地方的刑警起到示范作用,应当没有什么争议。因此,我在介绍魏玛德国的刑警时主要关注柏林。既然主要关注柏林,那就必然会花不少篇幅介绍那位身宽体胖的明星侦探甘纳特。在这方面,我主要参考了德国历史学家雷吉娜•斯蒂里科的著作。
除了后世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我还参考了很多当时作者的作品。和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们一样,魏玛时期的公众也对犯罪问题非常敏感,热衷于阅读报刊上关于江洋大盗、连环杀人狂和名侦探的报道。这些犯罪报道,或者说犯罪题材的纪实文学,一方面满足了读者的猎奇欲,起到娱乐大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针砭时弊,并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政治斗争、失业、贫困、与性别有关的社会问题等。该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他们报道和分析各种案件的作品成了我们今天仰赖的重要史料。这些非虚构写作者当中,有著名的记者、作家和学者,如约瑟夫•罗特、特奥多尔•莱辛、保罗•施莱辛格和莫里茨•戈尔德施泰因,也有埃里希•弗赖这样叱咤风云的大律师,甚至还包括甘纳特、恩斯特•恩格尔布雷希特、伯恩哈德•魏斯和伯恩哈德•魏纳这样的警务工作者。其中有些人的作品是在流亡期间写下的(如弗赖);有的人写作是为了教育公众和维护警民关系(如甘纳特和魏斯);而在战后的联邦德国,有的人则为了给德国刑警的黑暗面辩护、洗白而写作(如魏纳)。除了罗特这样在德语文学史上已拥有稳固地位的大文豪,还有很多有故事的作者,他们虽然知名度不高,但也值得一书,我会在适当的篇章介绍其中一些人。在这种意义上,本书是关于非虚构写作的非虚构写作。(摘自《巴比伦怪物:魏玛共和国犯罪鉴证实录》序言)
作者:陆大鹏
文:陆大鹏编辑:蒋楚婷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