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浩浩,微湖浩淼,沙河荡漾,这里便是“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刘邦故里——沛县。沛县位于江苏省的最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东倚美丽富饶的微山湖,西接风光旖旎的大沙河,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安国湖湿地景色宜人。而走进沛县博物馆才能真正聆听到这片土地的峥嵘与沧桑。
两汉文化发源地,风流尽在此
沛县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她设立于1985年6月,为江苏省较早成立的县级公共博物馆之一。馆址在新文化中心西北区。建筑面积12737平方米,主体四层,设四个基本陈列,共十个展厅,展陈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
沛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共2000余件,涵盖了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铁器、古籍、书画等十余个种类,国家一级藏品1件,二级藏品16件,三级藏品18件。汉代彩绘陶器为馆藏特色;大风歌碑和元代摹刻大风歌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藏品一览强汉风采 大风歌千年荡气回肠
馆藏精品:大风歌碑
中间这块是沛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汉代大风歌碑。刻立于东汉年间,因碑上刻有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而得名,据《徐州府志×沛县志》等地方史志记载,为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所书,字体为大篆,碑文是:“汉高祖帝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因历岁日久,水患兵燹,大风歌碑字迹漫滤斑驳,下部缺失,但它那匀称整齐的结构,庄重秀丽的风格,道劲的笔力,优美的字形,不愧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鲜艳的奇葩。1982年,汉代大风歌碑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右边元代摹刻大风歌碑,是元大德十年(1306年)由郡守和洽百川倡导募资摹刻的,高285厘米,宽123厘米。碑阴记述了立碑的经过和摹刻意图。元代摹刻大风歌碑石质剥落较差,只有上部十余字可以辨认,该碑保留了汉碑的尺度,证实了摹刻时汉碑大体完整。这块碑2010年被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左边这块我们称之为甲子碑,为了弥补汉碑和元碑文字缺失之憾,再现大风歌碑的全貌,1984年,沛县文史专家从《金石大字典 X 四体大学典 X 重订六书通金石索等著作中查出大风歌碑下部所缺九字的书体形态,请书法家篆写,重新举刻。干年古碑全貌得以再现.因立碑时间在农历甲子年,故称甲子碑。
馆藏精品:汉代彩绘陶盘
彩绘陶器,就是在陶器表面画有彩色纹饰。它们主要作为陪葬明器使用,兴于战国,在盛行厚葬之风的汉代尤为流行。器形多为仿青铜器及漆器,褐胎多敷白或黄粉,后多用红色彩绘。汉代时,色彩又有所増加,使用红、灰、褐、绿、蓝、黄、橙等色,颜色鲜明醒目、对比强烈。它们一般是在烧好的陶器上用朱、黄、白、黑色描绘纹饰,色彩易脱落,难以保存,故显得更加珍贵。
此盘内用多种彩色绘成絮图案,特别是蓝彩更为罕见,并有四条游鱼装饰更有生机感,为研究汉代色彩的用料、质地以及绘画的艺术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为一级文物。
馆藏精品:春秋青铜簠(fǔ)
青铜簠( fu ),产生于西周时期,结束于战国,并在春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一度与鼎、豆等重要礼器放在一起的铜器组合之一。
这件青铜簠由器盖和器身两个部分组成,盖和器身形式大小相同,长方形,直口折腹,平底,矩形足。器盖和器身均都有一对兽首形附耳。盖沿还附六只兽面形小器扣,用于密合盖、体。器盖顶、腹部和器体腹部均满饰蟠纹,足部饰卷云纹。形制质朴,制作精美,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最常见的式样,是馆藏青铜精品之一。
打造汉文化景区窗口,拓展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这座集文物收藏、陈列展览、教育服务、历史文化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为展示沛县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窗口,让前来参观的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沛县的前世今生,2021年8月,沛县博物馆入选江苏省2021年度“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
主题大厅《归故乡》大型煅铜壁画和5米高刘邦铜像,主要展示汉高祖刘邦归故乡,邀宴家乡父老,把酒言欢,击筑高唱大风歌的历史盛况;
《青石镌史--历代石刻艺术展厅》重点展示沛县博物馆镇馆之宝汉代大风歌碑,同时展示见证沛县源远历史石刻精品文物;
《龙飞沛泽--沛县历史文物陈列 》重点展示沛县汉代之前、汉代、汉代以后沛县历史及文物;
《微湖悠悠和湖畔风云展厅》重点展示微山湖历史、生态、移民文化及沛县革命斗争史。特展厅展示沛籍名人捐赠文物及艺术品。
沛县博物馆2004年被江苏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新馆开放后,以综合的陈列形式、优美的参观环境、优质规范的服务和独特的地方风采,成为沛县两汉文化宣传的主要阵地和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