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35斗微信公众号,作者孟星。
据Grand View Research报告,2020年全球垂直农场市场规模为33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增长至1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 19.0%。垂直农业由于可以在极端环境下保障城市的应急供应,且能生产出更健康、更高质量的蔬菜,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的未来农业模式。
近日,35斗采访了「中农新星」联合创始人王建华教授,她指出发展垂直农业的必要性,介绍了「中农新星」的微型绿色蔬菜3R垂直农场生产技术及其应用。
一、把农业搬到城市里,保障蔬菜供应体系
「中农新星」于2015年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下成立,是一家致力于种子优选、种子产业化、盒装微型蔬菜种植技术开发的高科技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创业园重点培养企业。
「中农新星」的核心技术是微型绿色蔬菜3R垂直农场生产技术,所谓3R种植技术是指在种植过程节约劳动力(reduce labor)、节水(reduce water)、节能(reduce losses)的技术。
图:「中农新星」核心技术
具体而言,就是采用植物工厂的方式生产微型绿色蔬菜,「中农新星」采用的垂直生产技术包括全人工光照、精准管控系统、自动化种植设备和立体化培养;微型绿色蔬菜种植方面,采用中国农大种子中心自主研发的微绿蔬菜专用品种和专用非土种植基质,采用专利用种植模具种植。种植过程为一次性操作,中途无需浇水施肥,全程只需观察温度湿度、开启关闭灯光。成品连盒收获销售,降低采收成本。据统计,1000平方米的微绿工厂中,可以年产出170万盒葵花苗(42万公斤)芽苗菜,年产值2000万元。
王建华认为,传统农业的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易受气候影响,这会导致绿叶蔬菜价格和质量的不稳定,不利于大城市蔬菜的稳定保供;二是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下,“谁来种地”成了一个大问题;三是城市消费者对更健康更安全新鲜蔬菜的需求量正在连年攀升。
此外,在此次上海疫情中,我们也看到了蔬菜的供应链问题,一个资源高度流通的大城市因为物流停摆而与周边城市几乎处于“隔离”状态,而「中农新星」采用的垂直农业的方式就是希望把农业“搬“到寸土寸金的城市里,缩短种植到餐桌的距离。
在芽苗菜生产领域,传统生产技术资源浪费严重且保鲜困难。市场需求升级,城市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增多,呈现优质农产品消费升级趋势。在换季时节蔬菜供应难保障,且极端气候会影响蔬菜生产,运输里程长造成浪费和能源损耗。这使得健康安全有机绿色蔬菜以及保鲜期长、低损耗的蔬菜成为市场新宠。而「中农新星」微型绿色蔬菜3R垂直生产技术符合这一趋势。
我国蔬菜市场年需求超7亿吨,且呈逐年上涨趋势,其中水培蔬菜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据新思界咨询估计,2022年,中国水培蔬菜的产量将达到1100万吨,市场规模达到435亿元。
二、1亩=350亩,自研微型绿色蔬菜3R垂直生产技术
中国植物工厂技术一开始就是来源于国外,与中国本土的气候环境并不能完全吻合。据王建华对北京周边植物工厂项目的观察,这些植物工厂普遍存在对夏季降温除湿,冬季保温开花结果要求条件高,蔬菜生长周期长等情况,使得运营成本攀升,很多都处于低效益、低利用率的状态。
图:瓜子苗
图:瓜子苗与常见蔬菜营养对比
据王建华称,在瓜子苗这个品类里,目前只有「中农新星」一家企业可以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相比同行,「中农新星」的优势在于:一是公司的两大核心技术——一体化种植技术及非土基质,「中农新星」的种植机可以达到每小时种200-300盒菜,4个工人1天可以种4000盒菜,一个600平米的培养工厂只需要8个人就可以运作;二是节约资源,在节水方面,种植1斤芽苗菜仅需要2斤水,无需中途加水;三是自主研发的锁水保鲜技术,芽苗菜可保鲜一周以上。
在「中农新星」的垂直工厂中,通过精选高活力种子,对二氧化碳、氧气、菌落、光照等进行数字化控制,和一体化种植技术,达成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其1亩地垂直工厂相当于350亩地的产出。
「中农新星」的产品主攻城市地区中高端市场,保障城市的菜篮子。目前是以北京为中心,建设合作与自营垂直植物工厂,并形成自主品牌营销,建立一线模式试点项目。未来三年会将该模式扩展到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型城市。最终希望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临近城市为辐射区域,覆盖全国的“都市配套绿色蔬菜供应保障系统”。
目前团队有20人,包括研发和运营团队。其中研发团队由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王建华教授带队,进行全方位指导。
「中农新星」目前的营收来源主要包括三部分——种子、盒子、基质、设备等,产品以及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在产品方面,除了开发更多微型绿色蔬菜专用品种,如豌豆苗、花生苗、西兰花苗等;还会继续改良设备和种植技术,一方面开发功能性微型绿色蔬菜,如富硒菜、富B族维生素菜等;另一方面开发低能耗设备,进军水培小叶蔬菜市场。
王建华提到,技术已经形成从品种到优质种子精选加工,一体化3R自动化种植设备、标准化盒装种植、孵化培养到物流周转的闭环技术,已经完成小试和中试,但尚未规模化运营,希望获得来自资金和渠道方面的支持。
(图源: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