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张静静援非丈夫回国,是最实在的人道关怀

让张静静的丈夫“包机回国”,这种特事特办背后体现的是对人之常情的尊重。

文 | 孟然

今天是武汉解封的日子。一座城市醒来,一些人的背影却日渐走远。

这两天,山东省援鄂医疗队员张静静逝世的消息,让很多人扼腕心痛。花一般的年纪、树一般的坚韧,却不幸倒在了回家前的一步之遥,只留下日夜盼望妈妈回家的5岁幼童。她的丈夫则远在塞拉利昂援建,至今仍焦急等待回国,希望能够送她最后一程。

“人已经没了,我还没有回家”,张静静丈夫的这句话让无数人落泪。让人慰藉的是,从外交部到山东省委省政府,也一直在从中协调。4月7日晚,外交部军控司官方微博@战略安全与军控在线 发布博文,传达外交部领保中心消息称,目前经多方协调,韩先生将于11日从塞拉利昂乘包机到布鲁塞尔,从布鲁塞尔回国。

接回张静静援非丈夫,无疑是特事特办,也合乎民众期许:在张静静丈夫想回国却难遂后,在网上,不少网友倡议要众筹为他包机回国。但在特殊的疫情期间,这不只是钱的问题。塞拉利昂如今早已进入公共紧急状态,所有商业客运航班停飞,水陆边境封锁,塞周边国家也已经全面停航,要回中国并不容易。

在此背景下,这样的特事特办颇显人性化。据了解,好几个大使馆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我相信,在这些辛苦协调的背后,是使馆领事服务的职责使然,也是出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天然共情。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挑战面前,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公共利益而拼命,甚至真的“拼了命”。正是这种人性中本有的崇高,帮助更多的人挨过了至暗时刻,湖北解封、武汉重启的背后,恰是数万名“张静静”的忘我付出。对于他们,社会理应善待。

张静静今年33岁,我与她一样的年纪;她的女儿五岁,我的女儿四岁。一家三口,原本正是享受温馨甜蜜的时刻,却由于工作的缘故分割三地,如今又因为张静静的离开而破碎——她的“抗疫日记”来不及写到武汉重启这一章,这令人惋惜。在此背景下,帮助这个家庭舔舐伤口,帮助其家人度过艰难时刻,也是以善回应善的应有之义。

在疫情为归国路设置了层层障碍的语境中,有关方面近乎为张静静丈夫开了“绿色通道”,这的确是“特殊对待”,却无损公义,反而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底色。

张静静的家庭,是个典型的“奉献者之家”——孩子还小、丈夫在外援建数年、张静静又是危重症科护士长。对这些家庭的关怀与人道主义帮助,或许还应跳出一时一刻。对于援外的工作人员,相关单位不仅要保证他们的平安健康,更要关注他们在国内的家庭是否安好;对于时常日夜颠倒、工作忙碌的医生、护士,要在待遇和休假制度上予以更多倾斜。

归根到底,让张静静的丈夫“包机回国”,这种特事特办背后,体现的是对人之常情的尊重。希望这样的尊重可以贯穿到许多日常的工作当中,更多从人情、从家庭的视角去关怀一线工作人员,从制度和情感出发,去为他们解压、帮他们解困,用制度善意与社会温情回馈他们的光与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