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灾频发,多层次保障机制上演“加速度”!人保探求破题

近年来,受气候变暖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自然灾害明显增多。慕尼黑再保险发布的《2024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损失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造成的总体损失为1200亿美元。长期比较来看,2024年上半年的损失明显超过了过去10年及30年的平均水平。

落眼中国,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232亿元,已高于去年同期的3082.9亿元。自然灾害、极端天气频发下,我国加速完善巨灾保险保障机制,已迫在眉睫。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3.0”)也明确提出,要丰富巨灾保险的保障形式,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保障机制。

作为社会的稳定器与经济的减震器,保险业该如何响应政策要求,助力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市场主体又该在哪些方面强化投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水平?

『A智慧保』注意到,中国人保正在充分发挥金融央企的行业带头作用,多年来在巨灾保险领域持续深耕。11月22日,中国人保在京举办“‘巨’守江河安澜,‘保’护人民安居”巨灾保险论坛暨巨灾风险管理创新成果发布会,对外展示了中国人保在巨灾风险模型、巨灾保险产品创新、巨灾风险减量服务等多方面取得的突破。

那么,中国人保在巨灾保险领域有何创新看点?又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PART

01

政策性与商业性结合

多层次巨灾保障体系建设提速

随着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频发,作为有效的风险分散与经济补偿工具,巨灾保险的市场关注度与日俱增,近年来,我国也在加快健全巨灾保险保障体系。

回顾我国的巨灾保险保障机制建设历程,早在2016年,原保监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彼时45家财险公司发起成立了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推动地震巨灾保险在全国落地。

不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灾害种类较多,单一灾因的巨灾保险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巨灾保障需求。在此背景下,近年部分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多灾因巨灾保险或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

从政策层面看,今年我国巨灾保险保障机制也迎来突破。2024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 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文件在现有破坏性地震的基础上,扩展增加了洪水、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同时,提升了基本保险金额,实现巨灾保险基本保险金额翻倍。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通知》还明确支持商业巨灾保险发展,充分满足各地区差异化风险保障需求。这也折射出,我国多层次的巨灾保险制度建设步伐提速。“国十条3.0”也提出,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巨灾保险保障机制。

在巨灾保险论坛上,金融监管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再保险监管司)副司长(正局长级)卜凡伟透露,下一步监管将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快推动健全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丰富巨灾保险的保障形式。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于华也在致辞中表示,协会将持续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在巨灾保险领域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服务、丰富产品、深化科技赋能,推动我国巨灾保险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从行业实践层面看,以中国人保为代表的头部险企已在巨灾保险产品创新层面加速探路。凭借多年积累,中国人保已打造出“多灾因、多年期、多层次”巨灾保险产品体系,这是人保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推动建立的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保障基本、兼顾差异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能够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巨灾风险保障需求。

中国人保较强的巨灾保险产品创新力,离不开其承保能力的提升。此次论坛上,中国人保还对外展示了巨灾风险承保管理的全流程、多维度的可视化线上平台“巨灾经纬”,该平台可提供巨灾风险地图可视化管理、风险累积监测管控、承保限额查询等多项实用功能,有效解决了风险偏好传导难、承保能力投放实施难、风险累积监测难、一线承保策略执行难等痛点。

PART

02

强化防灾、减灾能力

探索巨灾风险减量服务

巨灾风险具有低频高损、灾害面积大等特点,难以通过传统保险的大数法则进行分散,因此面对巨灾更需突出“防重于赔”的理念,提升风险预测和风险防控能力。

在此背景下,做好风险减量服务也日渐成为我国应对巨灾风险的突破口。“国十条3.0”就提出,健全保险应急服务机制,改进风险减量服务,支持防灾减灾救灾。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也积极通过科技赋能,推动巨灾风险管理“前移”,探索“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模式,努力降低巨灾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影响。

以中国人保为例,该公司搭建出巨灾风险减量服务技术支撑平台“巨灾安澜”,该平台可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分析、模拟、预警及损失评估,贯穿客户保单全生命周期,并助力政府形成“以防为主、防赔结合”的巨灾保险风险管理服务体系。

此外,在今年9月台风“摩羯”的风险应急中,中国人保也充分发挥风险减量服务作用,在台风登陆前通过发布台风大灾预警提示信息、转移风险路段可能涉灾车辆、帮助企业客户转移养殖标的等举措,经初步统计,有效降低社会面损失超3亿元。

除中国人保外,目前还有众多市场主体投入到巨灾风险减量工作中,如部分险企搭建风险减量管理平台,利用红外监测、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为客户提供灾害预警,做好风险隐患处置;通过开展专项技能培训,筛选优质外部专家资源等培育风险减量人才队伍。

谈及保险业如何进一步提升风险减量服务能力,巨灾保险共同体主席,中国人保财险执行董事、副总裁降彩石曾指出,保险业需要持续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多措并举推进巨灾风险减量工作,通过建立覆盖灾前、灾中、灾后的风险管理,推动整个保险服务链条融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PART

03

研发巨灾风险模型

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共享

前面说到,巨灾风险通常具有低频高损、风险难预测、风险难量化等痛点,这也使得很多保险公司出于风控考量不敢贸然承保。

不过,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巨灾模型能够有效提升巨灾风险的量化分析能力。在巨灾保险产品开发上,巨灾模型还能更好地支持费率厘定、评估承保风险,赋能保险业开展风险减量工作。

有专业人士就指出,巨灾模型可以说是巨灾风险管理的“芯片”,是用于评估灾害潜在损失风险的量化工具,通过利用先进的数学物理模型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承灾体可能遭遇的灾害事件进行概率分析和损失模拟。在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方面,“国十条3.0”也提出,要研发运用巨灾风险模型。

其实,对于巨灾模型的研发工作我国已在强化投入。日前,中国再保旗下子公司中再巨灾就研发推出了中国洪涝巨灾模型2.0商业版,该模型可生成能够反映中国季风气候特征的万年降水随机事件集,实现了洪涝保险损失更为快速、全面、精准地量化评估。

在此次巨灾论坛上,中国人保也介绍了首个由中国财产保险公司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中国国情的地震巨灾模型 “PICC中国地震巨灾模型”。据了解,在实际应用中,这一地震巨灾模型在产品设计、损失评估、风险定价、风险减量服务等多个保险经营环节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站在行业维度,有市场人士提出,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巨灾模型离不开充足的数据支持,需要联合各方力量构筑开放共享的巨灾大数据平台,这对完善巨灾保险保障机制尤为重要。

巨灾论坛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院长孙祁祥也在发表主旨演讲中指出,要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还需加强顶层设计,培育公众的巨灾风险意识,提升灾害的预警能力,优化巨灾风险模型,打造完善的数据共享平台。

结 语

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未来还需政府与市场形成合力,久久为功,共同提升巨灾风险管理能力。保险业更应当在巨灾保险领域精耕、细耕。

正如中国人保党委书记丁向群所言,新征程上,作为中管金融企业,中国人保将持续主动融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深化保险供给侧改革,发挥保险公司专业队伍优势,加强产品服务创新、技术研究与跨行业合作,推动巨灾保险在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