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2月2日讯(记者 成孟琦)2023年开年首月,北向资金买入A股状态拉满,单月净买入超人民币1400亿元,创史上单月净买入金额新高。在兔年A股首个交易日,北向资金更是大举买入186亿,这个金额排在沪深港通开通以来第6位。同时,北向单月净买入超过2022年全年净买入总金额,成为A股今年的主要增量资金。
拥有全球视野的北向资金,因何被A股吸引?这样饱满的买入状态又会持续多久?北向资金的行业偏好中又藏有怎样的掘金故事?带着这些疑问,财联社专访了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由他来解读“聪明钱”狂飙突进当中的隐藏密码。
孟磊 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
值得注意的是,孟磊提从瑞银交易台看到目前的资金回流状况,以对冲基金加仓为主,更大规模的公募基金回流只是刚刚开始,随着未来更多上行经济数据的出台,还会有一部分长线公募资金回归中国市场。
探寻一:北向资金因何快速流入A股?
据wind数据,今年1月所有交易日中,除1月3日小幅净流出6.45亿元人民币外,北向资金都处于净买入状态,并有5个交易日净买入超百亿,4个交易日净买入接近百亿。那么,北向资金近期快速流入A股的原因为何?
孟磊分析近期北向大举流入有两个最主要原因。
第一,去年大量外资净流出的核心因素在于疫情管控,疫情动态清零背景下经济情况下全年GDP增长较弱。而变化出现在11月至12月颁布的新20条和新10条。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是为数不多经济增速还在加速的经济体,预计经济增速可达到4.9%,两会期间的目标可能是5%,甚至比5%更高。对海外资金而言,全球比较之下中国经济还是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第二,与包括港股在内的海外中资股相比,去年11、12月的A股市场跑输幅度比较大。对于同一个中国市场来说中长线走势是一致的。短线走势当中,两个市场差值最多在15%以上,去年最后两个月的差额说明国内投资者当时更偏向谨慎。从海外投资角度,H股涨得多,A股涨得少,相比之下涨幅少的就有一定吸引力,若以港股涨幅做正确定价,显然A股弹性更大。从北向资金角度看来,会体现在实际买盘非常明显,也就是最近每天都有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进来。
探寻二:因何北向买、内资抛?
北向资金以每日约百亿规模大举买入的同时,也不乏内资机构卖出A股,内资机构抛售A股意味着什么?
在孟磊看来,出于理解的不同角度,北向买内资抛算正常现象。美国、欧洲投资者做全球比较时,看到的是欧美经济体放缓、中国经济加速。但国内投资者配置不在全球,很多投资者也不是港股通基金,而是纯A股基金。纯A股基金担心的问题包括:国内会不会出现二次感染?一季报到底怎么样?复苏力度到底有多强?
春节期间会出现低基数效应造成的反弹,但到底反弹的天花板有多高,现在我们没有明确的答案,更多还是要看二季度出炉的各种数据。在已有20%左右涨幅情况下,一部分国内投资者选择获利了结。但只要市场基准逻辑无大变化,总体瑞银还是持乐观积极态度。
探寻三:北向资金后期能否持续流入?
去年年底及今年年初,瑞银曾预计2023年将有人民币2000亿元海外资金净流入。因为1月份的大额净流入,目前看来此预测面临上线风险。普遍来看,北向资金在好的年份全年流入都在3000亿元以上,如果2023年是好的年份,北向外资流入可能会超出瑞银此前的预测。
那么,北向资金在何种情况下会持续流入A股呢?
孟磊认为,只要中国经济向好,中国股市依然有比较优势。在美元走弱、全球利率下行背景下,资金会走向新兴市场,中国经济若能维持反弹态势,资金便会持续流入。其次,前一段时间A股跑输海外中资股,在大中国资产类别下的A股仍有一定比较优势。若A股未来涨幅比港股要高,此优势才会消失,但目前这个时间点还没有出现此问题。
探寻四:北向资金有哪些行业偏好?
据Wind数据,近1个月以来,北向资金重点加仓了电力设备、非银金融、食品饮料、电子、银行、有色金属等,净买入金额均在百亿以上,电力设备行业更是获北向资金净买入230.82亿元。北向资金到底拥有怎样的行业偏好?
北向资金从全球配置角度出发,更多会选择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因为资金限制,北向资金在A股会投资市值足够大、盈利足够稳定的“大白马公司”,而这些公司普遍分布在大的行业里,小的行业不多。
其次,中国的电力设备和食品饮料行业具有全球比较范围内的优势,北向资金板块配置偏好非常稳定,若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加仓,资金依然会主要流向电力设备、食品饮料这些板块。而金融股并非特别偏好,主要是为了不偏离指数权重。
探寻五:港股回调是否为短期现象?
A股获得外资青睐之时,港股却出现了轻度回调,恒生指数在1月30日与31日连续下跌超800点;同时,与北向资金相反,南向资金呈现出一定的获利了结倾向,连续出现净流出。
瑞银认为港股回调及南向资金获利了结是短期现象,短期获利更多出现在一些技术性的投资者上,而不是中长线不看好。
春节后,部分投资者选择获利了结,从中期角度来看,目前港股估值仍在低位。而经济复苏带来的整体营收上涨、原材料价格下跌带来的利润率都将反映在中期估值上。如果预期经济反弹达到5%左右、港股盈利增长达到15%以上,那目前港股的涨幅则只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