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后的猫眼表现得差强人意。首份披露的财报显示,2018年猫眼娱乐全年收入37.55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47%,全年净亏损1.384亿,同比亏损度扩大82.1%。
命系腾讯,光线,美团点评三家于一身的猫眼,终于在戊戌年除夕成功登陆港交所。
与小米美团的荣耀加身不同,猫眼颇有些“同股不同命”,上市过程中面临募集资金大缩水,融资认购金额不及目标,开盘首日即破发等困境。
外部大环境也吃紧,主营业务红利见顶,线上化购票率已经接近90%,腾讯阿里等巨头们早已不再满足于把在线票务作为电影产业链的切口,而是准备将其纳入到消费生态体系,为打造自己的娱乐版图添砖加瓦。
游离于腾讯美团光线之外,业务收入模式单一,又没有流量用户傍身,上市后的猫眼该如何续命。
一、巨头傀儡
在巨头布局生态,入局在线票务市场的过程中,猫眼成了被巨头们合力催熟的宠儿,这也为猫眼持续亏损,造血能力不足埋下了伏笔。
七年前猫眼还是美团旗下的一个在线电影票务部门,由美团高级总监徐梧负责。彼时正是O2O千团大战火热的时候,王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团购业务,肩负着美团垂直领域探索排头兵的猫眼只能野蛮生长。
试水几个月后,当时的负责人徐梧意识到这是一场需要快速、大规模投入资源去打的战役,从网拍网挖来了销售总监担任猫眼商务总监开始组建独立的销售团队,大举进军院线。
徐梧的判断没错。13年在线选座售票量仅占8%,淘票票,格瓦拉,百度糯米,娱票儿,微影……一众在线票务的抢食者蜂拥而至,票补大战一触即发,猫眼也更名为猫眼电影,全力应战。
而隐藏在一众竞争者背后的,是腾讯,阿里,百度对大文娱的资本布局,卖票只是入口,巨大的演出文化生态,高达500亿的电影市场才是巨头们看中的。前期为了跑马圈地抢占用户,巨头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票补大战,9.9超低价观大片顺利完成了用户教育和平台引流。
不到一年,中国在线电影票务份额就达到了45.8%,票补成效显著。15年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后猫眼电影分拆独立,新美大平台事业群总裁郑志昊接替百度系出身的沈丽出任猫眼CEO,这也被外界视为腾讯系加紧控制美团的信号。
猫眼还在美团体系内的时候,美团的多条业务线面临着对手竞争,现金压力巨大,而当王兴发现在线票务平台无论砸多少补贴都只是票房零头的时候,果断决定给猫眼找个下家。
彼时万达,博纳,华谊等都有自己的院线,而光线擅长内容制作却缺乏自己的渠道,两者一拍即合,2016年5月光线控股以1.76亿股光线传媒股票和8亿现金获得了猫眼38.4%股权,投后估值83.3亿。
独立后的猫眼前后共经历了四次股权调整,最终上市前光线系共持有猫眼48.8%股权,腾讯系持有36.88%,美团点评持有8.56%。
从早期的徐梧到沈丽再到分拆上市的职业经理人郑志昊,没有人能准确的说出猫眼的创始人是谁。一手孵化出猫眼的王兴在美团点评合并后任命腾讯系郑志昊为CEO,最大的股东王长田也是半路接手。
三股势力集合,猫眼处在了权力博弈的中心,对公司的战略决策也处于被动。蓝洞商业曾采访的一位微影时代股东也提到,“这是一个奇怪的公司结构,谁有话语权?是团队,虽然持股比例很小。除了光线,腾讯也很有话语权。”
或许是复杂的股权结构让资本市场对猫眼的前景有些担忧。IPO募集资金不到20亿港币,与9月份彭博社报道的10亿美元融资规模相比大幅缩减60%左右,首日融资认购金额750万港元,仅占公开发售集资额的2.8%。
猫眼成了去年港股上市公司中首日招股表现最差的新经济股。
二、命不由己
虽说背靠腾讯,美团,光线三座大山,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他们给了猫眼巨大的流量倾斜和资金支持,也直接导致了用户的分流,猫眼几乎没有留存在自己app上的用户。
虽然猫眼的平台活跃用户超过了1.3亿,但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猫眼平台平均月活跃用户仅有680万来自自有应用程序。而来自微信及QQ应用程序、美团及大众点评应用程序的分别为5560万、7220万,占比高达53.6%和41.3%。
不夸张地说,如果失去了腾讯和美团这两大靠山,猫眼也就命不久矣。猫眼自己也在招股书中承认,“未来的运营部分取决于猫眼与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
可即便如此,猫眼依旧没有停下寻求上市的脚步。
戊戌年除夕,阖家欢乐,全民休假的一天,猫眼在港交所上市,开盘价14.82港元,上市半天赶上春节休市,股价定格在14.64港元,盘中跌幅一度超过5%,总市值超160亿港元。
猫眼占有60%的市场份额,提供宣发支持的电影约占中国总票房的90%,俨然坐上了在线票务市场的头把交椅,照理说不必如此急于上市。尤其去年港股中诸如美团和小米这样的大热股都在发行价徘徊,猫眼为何还要在股市表现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赶在除夕上市呢?
原因很简单:命系他手的猫眼失宠了,只能通过上市贮备资金过冬。
2015年至2017年猫眼经营亏损分别为12.98亿元、5.08亿元和0.76亿元,2018年前三季度为1.44亿元,累计亏损超20亿元。
腾讯把猫眼视为对抗阿里淘票票的战略标的,光线把猫眼视为其打通网络院线的重要一步,而且两者对猫眼都是财务投资,要求投资回报率。可惜资本市场并不买账,光线近三年股价频创新低。
还有一层尴尬的关系是:光线是猫眼的最大股东,猫眼又是腾讯的“干儿子”,可阿里是光线的第二大股东,淘票票是阿里的“亲儿子”。在这一盘棋局中,猫眼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当内部产生矛盾或外部大环境变化时,猫眼无疑会成为被最先抛弃的那个。
一个直接的证据是,猫眼与美团和腾讯都建立了5年的战略合作关系,是美团和大众点评上娱乐票务与服务的独家合作平台,在娱乐行业拥有与腾讯优先合作的权利。不过猫眼与腾讯和美团的合作都是有期限,且有前置条件的。相比阿里对淘票票不计上线的扶持,腾讯和美团给猫眼的投入划定了期限。
三、身难破局
如今在线票务市场经过一轮洗牌后只剩猫眼和淘票票两相博弈,可是电影局在去年国庆档全面取缔票补政策后,曾经的宣发利器被剥夺,两者的竞争也开始向发行,影院服务,数据挖掘,衍生品等多领域蔓延。
淘票票是阿里不会放弃的一颗棋,不久前阿里大文娱再次为淘票票追加了十个亿,并逐步构建起了“票务平台淘票票+宣发平台灯塔+衍生品平台阿里鱼+金融产品娱乐宝”的基础设施闭环。
猫眼近些年也在努力拓展业务边界,纵向深入电影产业上游,3.9亿收购欢喜传媒8%股权,增强内容供给侧的协同优势。横向丰富娱乐媒体信息服务,推出秒级实时变动的票房数据和票房预测,推进娱乐产业数据化转型。
猫眼从数据业务到媒体属性再到发行出品力求多点开花,CEO郑志昊也表示猫眼今后的目标是做一个互联网+综合文化娱乐的平台而非单点的票务交易平台。
不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猫眼上市后首份披露的财报显示,2018年猫眼娱乐全年收入37.55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47%,经调整溢利净额8900万元,同比缩减了27.7%,全年净亏损1.384亿,同比亏损度扩大82.1%。
尽管在招股书中猫眼宣称已经升级为互联网娱乐服务平台,收入结构日趋多元,不过财报数据显示,猫眼的在线娱乐票务贡献了22.8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60.7%,看起来“在线票务平台”的帽子还得扣一会。
外部电影票务市场的大环境也面临着变化,受到下沉人口红利加速衰退的影响,2018年观影人次增长首次低于票务增长,创下了近15年来的新低,这也意味着观影人次增幅大幅放缓。
(来源:长江证券)
2017年万达院线的会员数仅1300万,而在线视频行业的用户规模已经超过5.8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猫眼财报中在线票务增长与电影票房增长,在线化率提高密不可分。影院观影人次下降,在线视频行业又以较长的放映期限,便利的观影方式奇袭,市场被蚕食,猫眼也免不了被大潮裹挟,盈利空间不断被挤压。
“为了娱乐看猫眼”是最新的slogan。
如今打开猫眼app,除了电影,还有演唱会,话剧歌剧,休闲展览,音乐会,戏曲音乐节,亲子演出,舞蹈芭蕾,体育赛事等,猫眼还拿下了一些休闲展览的独家售票权,通过猫眼自营购买还能拿到五折到八折不等的优惠。这一点与自营票务占据80%份额的大麦网有了交叉。
除了购票和衍生品,猫眼也提供媒体资讯,娱乐新闻,预告片等媒体服务,同时也为用户建立起了社区,支持用户UGC发表电影评论,这一点又与豆瓣狭路相逢。
猫眼在招股书中明确写道,猫眼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娱乐行业的整体繁荣与发展,不过在经历了“阴阳合同”和“讨伐流量小生”等问题后,娱乐圈比往日沉寂了不少。
在线票务市场的竞争已然进入了2.0时代,当依托平台累积的数据和技术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善,被在线化教育过的用户需求也变得精细化和多元化。从票务领域切入,想要通过“互联网+娱乐”战略构建自己的娱乐传媒集团的猫眼,在上市后会谱写一幅什么新画卷,在主营业务增长匮乏的情况下谁能扛起营收的大旗为猫眼续命?
等猫眼下一次披露财报的时候,我们再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