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特朗普在社交软件上发布与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的合影。赤泽称自己“地位低”却得到美国总统的会见,表示受宠若惊,引发日本舆论不满。
文丨廖婧雯
一向不按套路出牌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让盟友日本措手不及。
当地时间4月16日,美国与日本政府官员就关税问题在华盛顿举行谈判。日方代表、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原计划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等官员在财政部举行会谈,但特朗普当天早些时候突然宣布,将参加此次会谈,并将谈判地点转移到白宫,这一举动让美日谈判颇具戏剧性。
日媒称,这一典型的“特朗普节奏”一方面是想将日本作为未来与其他谈判国谈判的试金石,另一方面充分暴露了美国急切希望促成谈判的意愿。会谈期间,日方向其赠送了大阪世博会吉祥物“脉脉”存钱罐,特朗普回赠了数顶“MAGA”(让美国再次强大)棒球帽。
◆会谈期间,美日双方互赠礼品。
会谈结束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会谈取得了重大进展”。日前,美国宣布对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暂缓征收“对等关税”90天,企图通过关税政策施压,在谈判中为其“交易”获得筹码。
诸多盟友中,日本第一个启动谈判,原计划让赤泽亮正倾听美方意见后,回国详细研究对策与筹码,再与美方磋商。然而,特朗普的出现不仅打乱了行事作风一向按部就班的日本的节奏,还毫无征兆地在贸易谈判框架内纳入了让日方分摊驻日美军军费等议题。
特朗普的出其不意让日本陷入被动局面。日本首相石破茂4月14日还在国会上意志坚定地强调“对于日美谈判不会急于求成,不打算做出重大让步”,这一硬气表态仅仅维持了两天就遭到美方“突击”,让其进退两难。
此前,石破茂多次在公开场合将美方超出预期的关税措施定性为“国难级”经济挑战。除美国强大的关税重拳外,日本国内正面临物价上涨等多重经济压力,作为基础民生的大米价格已连续14周攀升——被媒体称之为“令和米骚动”。多重危机叠加的背景下,石破茂政府能否打破僵局有待观察。
特朗普欲将盟国“工具化”
此行让日方最意外的是特朗普突然提出驻日美军军费问题。与赤泽同行的人员中并无防卫省官员,4月16日早些时候,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上宣称将“军费问题纳入谈判”。听到这一消息,日本防卫省官员坦言“没有做任何准备”,表示震惊。
让日本分担驻日美军军费是特朗普长期的主张,日本政府内部曾担忧美国会将其作为关税谈判的筹码,但石破茂坚持认为,美国始终向日本展现的是“军费由日本自主决定”的姿态,特朗普这一做法无疑是打他的脸。
4月4日,石破茂曾在众议院内阁委员会上表示,特朗普发布的关税措施“可以称为国难事态”。他强调,不仅是执政党,还需要集结包括在野党在内的超党派力量共同商讨对策。
特朗普此前签署的“对等关税”行政令中,将对日本的关税税率设定为24%,超出日本预期。不少人说,特朗普加征汽车关税已经重创日本经济,而“对等关税”将更加雪上加霜。
目前,日本进口美国的电器、机械类等产品,关税税率相对较低或是豁免,但如果突然对这些商品征收24%的关税,影响极大。此外,在日本经济中占到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难以迅速改变供应链,如在美国建厂,因此与对美出口相关的中小企业或将面临巨大打击。
三菱UFJ研究与咨询公司首席研究员小林真一郎在谈到特朗普关税的影响时表示:“第一阶段是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减少;第二阶段由于美国经济恶化,日本对美出口进一步减少;最终阶段是全球经济恶化,日本不仅对美国,对全球的出口都会减少。若发展至此,日本经济将面临相当严峻的局面。”
◆4月14日,石破茂在国会上强硬表示,不急于与美国达成协议。
特朗普在上一任期也曾对日本施压,时任首相安倍晋三因此追加采购了105架美国F-35战斗机。这一次,防卫省官员对美日谈判后进一步增购持否定态度,但也对无法提出足以说服特朗普的方案表示无奈。
日媒认为,美国急于在贸易谈判上取得成果,为此首先选择盟国中容易应对的国家日本,将盟国“工具化”,并根据其对美国经济贡献度来评估其价值。若盟国参与符合美国利益的经济体系并支付相应代价,美方将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
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学者佐桥亮看来,未来美方可能不仅仅要求日本多分担驻日美军军费,还将提出其他非常规要求。对日美同盟而言,当前面临的挑战已超越1980年代末被称为“漂流期”的日美贸易摩擦,日本将迎来史上最大考验的时刻。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因产业结构转型,日本加大家电、汽车等产品的出口,引发同美国之间的贸易战。随后美国施压,让日本施行自愿出口限制并自愿扩大进口。例如,日本在纺织品行业曾实行自愿出口限制并将工厂向中国和东南亚转移,随后又以自愿限制汽车行业出口来缓解贸易冲突。
米价飙升让民众苦不堪言
日前,美方特别点名批评日本设置“大米700%关税”的贸易壁垒,怒斥日本征收“天价”关税,暗示将会对其进行报复。日本表示很委屈,解释称日本对大米实行关税配额制,每年免税进口77万吨大米,超出的部分才征收每公斤341日元(1元人民币约合20日元)的关税。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大米价格飞涨,过去一年内价格已经涨了两倍多。加之大米市场封闭的出口政策——政府对出口大米提供高额补贴,导致出口美国大米的售价反而低于国内,但又严格禁止出口米转内销,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供应紧张。
一直以来,持续上涨的物价让日本老百姓苦不堪言,米价暴涨更是加剧了民生负担。
叶女士在北海道札幌经营一家名为“Panda家”(熊猫家)的中餐厅,主打川菜。每天前来就餐的顾客除了喜爱中餐的日本人,还有很多在北海道大学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下课后来这里点一份川菜套餐,可解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位于北海道札幌的中国川菜馆“熊猫家”。
然而,叶女士告诉《凤凰周刊》,过去一年来,大米一直在涨价,尤其去年10月、11月最为严重——她经常购买的产自北海道的七星大米,价格涨到每10公斤7800日元左右。迫于无奈,一向以价格优势取胜的“Panda家”不得不调整套餐单价,以应对持续上涨的米价。
◆叶女士常年进购的北海道产七星大米。
自去年夏季以来,日本大米价格持续攀升,日本各大超市和电商平台的大米库存陆续告急。去年8月传统节日盂兰盆节过后,媒体频频报道超市货架大米售罄的画面,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恐慌,引发抢购潮,日媒将该现象称为“令和米骚动”。
◆由于米价疯涨,日本各大超市开始限购,大米仍被抢购一空。
今年以来,米价继续上涨,导致多地出现“米荒”。日本农林水产省每周对全国超1000家超市米价进行调查,4月14日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超市5公斤装大米含税均价已达4214日元,连续14周上涨。
这一价格是去年同期2068日元的两倍多,也是该数据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批发市场上,糙米的价格每60公斤已经高达2.4万日元,同比暴涨60%,创下1975年石油危机以来最高水平。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称,当前米价走势“极其异常”。
家住东京中央区的“80后”华人白领朱女士向《凤凰周刊》介绍道,她平时很爱做饭,米价上涨对她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以往在电商平台亚马逊上花2000多日元就能买到一袋5公斤的精米,现在已经涨到5000多日元。
去年年末,她曾买到过3900日元价位的大米,现在4000以上的米已经售罄,4400日元价位的大米更是长期断货。“我只能等下次回国的时候,‘人肉’将国内大米背过来了。”朱女士向《凤凰周刊》苦笑道。
在北海道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钱阳向《凤凰周刊》诉苦道,米价上涨对她和身边朋友们的影响较大。钱阳称,北海道郊区Costco(开客市)的大米早就被抢购一空,而一向以价格低廉著称的日本连锁超市业务超市的大米,价格也让人望而却步。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吃不起大米,已将价格不同的大米混合食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昂的米价让越来越多家庭主妇犯了愁。有些人开始用面包、意面等主食代替大米。东京广播电视(TBS)3月末展开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69%的人将日本传统美食乌冬面作为替代大米的主食,67%的人选择面包,55%的人选择意大利面,此外还有荞麦面等。
还有日本网友晒出他所记录的“分散高价米风险”清单,统计了去年秋天所食用主食的次数。从高到底依次为面粉、燕麦、玉米淀粉、荞麦面、大米、南瓜、乌冬面、红薯等。不少传统餐厅也一改以往可以免费续饭的服务,将定食套餐的主食限定为一碗米饭。
为缓解“米荒”,日本政府3月时分两批投放了共计21万吨的储备粮,并表示接下来两个月将持续发放储备粮,直至2025年产新米上市,具体发放量将视市场情况而定。然而,这一缓解措施未能遏制米价飙升。日本共同社4月14日发布的舆论调查显示,在政府遏制米价急升措施的效果评估方面,超过82%的受访者认为“收效甚微”。
导致“米荒”的原因很多,一是受到2023年酷暑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二是部分大米要应对可能发生的南海海槽大地震,作为储备粮储存起来了。农林水产省认为,米价上涨是因为不少批发商投机囤积大米,按其说法,这些人仅在2024年就囤积了21万吨大米,因此即使政府投放了同等数量的21万吨储备粮,也难以平抑价格。
日本《现代商业》对此提出质疑。该杂志提到,按照经济规律,若供需关系呈明显恶化,投机商为避免损失理应抛售囤货,从而与政府发放的21万吨大米形成叠加效应,米价理应下跌。然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大米价格仍在上涨。
《日本经济新闻》分析称,真正问题出在政府严苛的投标条件上。日本政府投放的储备粮流通范围有限,导致米价持续升高。由于投标仅面向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简称“农协”)等大型收购商,加上需按同等质量和数量的回购条件,使得许多收购商望而却步。此前投放的储备粮中,农协收购量约占全国三成。3月首批投标中,农协中标13.3万吨,占比高达94%。未能获得储备粮的商家只能在现货市场采购,从而推高了市场价格。
政府取消发钱,破解之道难寻
面对高物价和特朗普的关税挑战,日本政府与执政党于4月9日开始协调,拟向国民每人发放5万日元的现金补贴。据悉,该讨论案力争在6月的国会会期结束前获得通过。
然而,这一消息发布还不到两周,日本政府便宣布取消相关补贴措施,理由之一是舆论的反对。
日本《每日新闻》4月12日至13日实施的全国舆论调查显示,针对政府拟议的全民现金补贴方案,支持的受访者占20%,反对者则高达57%。
反对者认为,现金补贴方案不过是提前为夏季国会选举“撒钱”,发钱只是扬汤止沸、隔靴搔痒。更多意见认为,不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降低消费税,而不是将从国民那里征收的钱返给国民。
◆帝国数据银行此前对日本195家主要食品制造商进行的价格调整动向展开调查。结果显示,2025年1月至4月有6121类食品价格上涨。涨价种类最多的为加工类食品,其次为面包和酒水饮料类。
针对发放现金和降低消费税这两个选项,叶女士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她对《凤凰周刊》说,“我每天的进货量要比普通家庭大得多,肯定希望减税啊。”
叶女士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四川“70后”。2023年,她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只身一人东渡至北海道,在周围中国朋友的帮衬下开起这家地道的川菜店。开店后不久,她通过经商家属签证,将国内读高中的儿子接来日本留学。
开店才刚一年,叶女士已经强烈感受到当地物价的变化。不只大米,肉类价格也有明显上涨,尤其猪肉价格。蔬菜价格相对涨幅较小,但叶女士坦言,番茄价格偏贵,因此她平时会避开需要番茄食材的菜品。比起发放5万日元现金的补贴,叶女士更期待政府能减税,只有这样才能为她这样的个体户减轻负担。
◆叶女士最近进购大米时得到的交易凭证。虽然米价较最高时期有所回落,但仍远远高于往年均价。
针对如何进行经济刺激,执政党内部也存在分歧。据日本《朝日新闻》披露,自民党内部之前存在减税与现金补贴这两派意见,尤其在面临选举压力的参议院自民党议员中,减税呼声强烈,石破茂也曾表态“不排除减税的可能”。
然而,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强烈反对减税。他指出,“减税方案可能导致党内分裂”,并以此为由说服石破茂改变立场。最终石破茂于4月1日否决了减税方案。根据森山裕的意见,减税方案不仅政治影响大,通过法案也需要时间,面对当下迫在眉睫的物价上涨及关税问题,需要采取快速见效的对策。
以齐藤铁夫为代表的公明党则反对单独的现金补贴政策。齐藤认为,“仅发放5万日元力度并不够,必须同时采取减税方针”。有批评称,现金补贴不过是简单粗暴的“撒钱”之举,应效仿前任岸田政府采取的减税与现金补贴相结合的方式。
虽然发放现金并非临时起意,在日本也早有先例——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任首相麻生太郎首次向全国发放了现金补贴。但这一方法最终还是被石破茂所摈弃。
面对被称为“国难”的特朗普关税危机,日本正在推动全方位的对策。如何找到万全之策,正在考验着石破茂政府。(作者系北海道大学博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