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0日讯(见习记者 崔昕 记者 杨帆)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艳华获得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从事大豆育种研究30年来,李艳华肩负起新时期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专注农研事业,共计培育出东生系列50几个品系,10个优质大豆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达5000万亩,增产大豆20亿斤,为农民增收40多亿元。
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李艳华。
作为典型的“三农”人,李艳华出身农家,考入农校,从事农研。1990年,李艳华从东北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毕业后,回到中科院设在家乡的农业生态实验站从事科研工作,一干就是30年。培育适应东北高寒地区种植和加工的优质高产大豆品种,是李艳华在海伦实验室工作第一天就立下的目标。
中国是大豆原产国,至今已有约5000年种植史,但大豆平均亩产却只有240斤,几乎只有美国的一半。“这是我们大豆育种人的共有之痛!中国大豆必须有种!我们是大豆的故乡,就应该研发出最好的大豆种子,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李艳华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育种人不是农民胜似农民,农民种地机械化程度很高,而大豆育种实验,却很“传统”,收割、脱粒、分类,清一色是人工。每年,她待在地里的时间有150天以上,远多于一般农民。每年做200多个杂交组合,它们的血缘关系、抗病性、营养品质、熟期、株型长相全都在李艳华的头脑中,她甚至能通过声音辨别豆子紧不紧实,压不压秤。
大豆育种要经历残酷的“大浪淘沙”过程,失败是“家常便饭”,成功反而难得一见。“培育”“决选”“鉴定”“审定”,整个过程要经历10年到12年之久,如果没有成果就等于十年辛苦付诸东流。30年来李艳华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最终才从中育成10个审定品种。
为了缩短繁育周期,加速育种进程,李艳华从2002年就开始搞北种南繁实验。从最北的黑龙江到最南的海南,几乎每个种子的形成,都往返几个4600公里的行程,跨越30个纬度,17年从未间断。特殊的工作性质,让她寡淡了女人味。女士们裙舞飞扬时,她在田间调查,头上戴着帽子、面罩,脚上穿着胶靴。身上的衣服被汗水一次次打湿,闷热的滋味实在难熬……在30个最好的年华里,裙子成了她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为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为了自己所钟爱的农业事业,李艳华放弃了很多。坚守在农村,生女儿前两天还在播种,没满月就去育种,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是奶爸全权负责,是李艳华对爱人的歉意。女儿可怜巴巴地手把着铁栅栏,希望在人群里找到自己的妈妈,却一次都没有满足过,是李艳华对女儿的愧疚。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李艳华全身心投入工作,每一颗种子上,不仅有她的心血栽培,也有亲情的雨露滋润!
土地不会辜负汗水,30年来的付出结出了累累硕果。李艳华的事迹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2017年以来,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感动龙江”人物、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