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如果真的如此,这些作品应该是中国艺术史最古老和杰出的作品。
我们已经提到过甲骨文上的铭文,看起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的绘画图案也预示着毛笔的出现。事实上,极可能这种发明可最早追溯到中的有记录历史之前。
除了纸张以外,我们已经提到了所有的中国书画材料,应该一一加以讨论。
毛笔
毛笔据说是秦代大将蒙恬发明的,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但考虑到在此一千年前就有毛笔使用,必须抛弃这个观点。除了已经提到了证据,需要一些文字证据。一种出现在甲骨和青铜器上的图案显示,这就是一件毛笔,上面沾着墨,有些还有部分毛笔头分叉的情况(图87b)。后来演化为87c的那种样子。
图87
而且,根据Yetts的看法,青铜器上的铭文的笔画粗细不均匀,明显是由于毛笔在写底稿时造成的。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蒙恬所做的是在毛笔的设计和制作上作出改进。但这值得怀疑。问题是,毛笔直到秦代晚期之前,到底是否存在,以及蒙恬的事迹是否因为是他引进了这种技术给当时落后的秦。后一种观点的证据可以在《说文解字》中找到痕迹,因为“笔”字的样子在不同战国诸侯国都不相同。楚国称之为yu(87c);吴国称之为pu lu;燕国称之为fu;秦国称之为笔(87d)。所以其书写工具也应该各国不同,如同其文字不同一样;Erkes注意到,秦国的笔字内含有竹子的偏旁部分,认为秦国在其他国家使用了毛笔很久之后还在用木简。
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汉以前的毛笔长什么样子。早期中国学者提到了两种,一种是用鹿毛作笔芯,外面附加羊毫,配木杆;另一种是用兔毛竹管。4世纪的Tsui Pao说,前一种才是秦代使用的蒙恬发明的毛笔,而Yen Shih ku(581-645年)认为,蒙恬发明的是兔毫笔的改进型。这些猜测应该都不太离谱。另外,真正的汉代毛笔长1汉尺(9英寸),由瑞典考古学家Bergman发现于内蒙古的Edsin-gol废墟。这件物品发表于我并不掌握的资料上。传统观点认为,兔毛是汉代毛笔的常用材料。有些笔杆式用黄金制作,有些用石英或者动物角,象牙,雕刻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