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不肖子孙,怎对得起连横的英魂?回去读读他的《台湾通史》吧

台湾省一角

台海局势持续引人关注。少数台独分子数典忘祖,置广大台湾民众的根本利益于不顾,真是让千千万万台湾爱国先烈们在九泉之下依旧不得安宁。回想当年,多少台湾先辈为了中国统一而不懈奋斗,那“头可断,血可流”的精神、那“求统一,驱蛮夷”的毅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追古可鉴今。古往今来无数台湾爱国人士,毕生都在为祖国统一、富强而奉献自我,牺牲自我。今日,笔者就以台湾爱国志士连横先生一人之事迹,诉说台湾人民对重回祖国怀抱的渴望以及他们的“中国情怀”。中国人民在追求统一的道路上永远没有“过去式”!

一、连横,何人也?

可能大家对连横并不熟悉,但是如果提起连战,相信各位定是有所耳闻。原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乃连横之孙,现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连胜文为连横之曾孙,连战之子。可以说连横先生的后人都是国民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

连战

连横,台湾台南人,祖籍福建漳州。清时其祖兴位公不愿屈于满清统治之下,渡海来台,定居台湾府马兵营。来台后,连家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制作贩卖糖类、樟脑等,凭此累积万金,遂成台湾望族。

清光绪四年(1878),连家迎来了新成员——连横。连家家境优渥,连横幼年就是在这样一个“不知有所谓忧患”的环境下成长的。但是在连横17岁那年,也就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寇。在日寇的殖民统治之下,连家的资产被日军悉数侵占,遂家道中落。由此,在青年连横心中埋下了一颗抗日保台,恢复统一的种子。连横前往大陆求学,但是到了大陆之后,他目之所及,皆是朝廷的腐败与堕落,连横心中又生发了“推翻清朝,振兴中华”的心愿。此后,连横的一生都围绕着“驱日寇,反清廷,复统一,振中华”的理想愿望而活。

连横

二、反日寇,颂延平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台湾被清廷割让给日本,大陆与台湾从此两隔长达50年之久。面对危局,连横虽大有“气未平”之苦感,但是他依旧充满豪气,认为“豹纹暂隐何曾变,龙性难驯或一鸣”,困难只是暂时的,国家定会再次强盛。正因此,为对抗日本殖民统治,支持台湾抗日斗争,连家可谓散尽家财。台湾民主国的建立就是连横等人努力的结果。惜乎天不遂人愿,在日本军事高压之下,台湾民主政权不久覆灭,连家财产也悉数被查抄。虽然如此,充满革命乐观精神的连横依旧“青山青史志未忘”。

连横先生事迹馆

由于军事政治斗争屡屡受挫,连横开始转向文化事业,希望“文儒救亡”,通过文章诗辞启发民智,激励人民抗日复台的信心。光绪二十八年(1902),连横赴闽参加乡试,他在答卷中大写抗日救亡、革新图强等一系列诤言,结果被迂腐的考官批为“荒唐”,最终名落孙山,败兴而归。科考失意的连横被友人拉去游玩马江,以舒缓悲情。连横因此便作《马江夜泛》。诗中“横槊苍凉夜,艰危击楫秋”一句道尽了时局之艰难,“何日挽东流”又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感伤。

科举之路难行,连横便投身于新闻事业之中。光绪二十九年(1903),连横在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闻》,旗帜鲜明地高举反日救国大旗,但因报刊言辞激烈,次年便被清政府查封。在此报创办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横多次遭密探跟踪,并两次险遭暗杀,社会之混乱可见一斑。

屡试屡败使得连横只能“以诗明志”、“寄情于诗”,以抒发反日保台之情。连横最为崇拜的人物当属延平王郑成功,“古有延平逐荷人,收台岛,今有连横意欲仿效之,驱倭奴,复台湾”。连横曾在《咏史》中表达了他对郑成功的敬意:“拒清存汉族,辟地逐和兰。”但同时,他也借古喻今,“吊古生余恨,东宁落日寒”一句,道出自己因台湾被日侵占而生出的怨恨。连横在春日时分还特意前往延平王祠祭拜,并写下《春日谒延平郡王祠》五言诗一首,表达对郑成功的无限敬意。

郑成功收复台湾

三、反满清,振民权

近代以来中国贫弱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清朝腐败无能。踌躇满志的连横在看到如此破败的国家之后,便心生废旧革新的念想,同时他也极度厌恶腐朽的清贵族王室,认为他们“我王真突兀,贱子至虔诚”。最初,连横意欲维新变法图强,认同康梁主张,并写下“我辈头颅原不惜,共磨热力事维新”等慷慨激昂之语。

但是,慈禧发动政变,诛杀维新志士,康梁败走,维新破产。继而连横开始转向革命,推崇孙文的思想主张。连横取字“武公”,就是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意,他曾说:“孙中山先生名孙文,我连横便叫武公,一文一武,各在南北。”不久连横加入同盟会,希望“心期吾党(即同盟会)振民权”,并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兴亡任仔肩”作为行事警句,开始以实际行动支持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

民国元年(1912),清朝已被推翻,反清大业已成,他写道:“革命已成专制死,文人笔战胜王侯。”兴奋的连横于此年赴杭州游玩,兴奋之余,他还写下了《西湖游罢以书报少云并系以诗》:“一春旧梦散如烟,三月桃花扑酒船。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这一不朽诗篇,表达心中之快意。

连横先生雕塑

三、著《通史》,伟名扬

连横先生的一生可谓焦心忧劳,丰功伟绩不可胜数,但是其中最耀眼的还是他呕心沥血花费十余载撰写的《台湾通史》,此书上迄隋炀帝大业元年(605),下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共1290年,是第一部记载台湾历史的史书。

1895年台湾被割让后,连横之父连永昌曾买过一部《台湾府志》送与他,并且告诫他:“不可不知台湾事。”故土沦陷,家国不完,同胞泣血,连横便开始有志于写一部记叙台湾历史的史书。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延续了修前朝史之例,开清史馆以修有清一代史事,并任命赵尔巽为馆长。连横在赵尔巽招徕下入馆修史,也因此得以尽阅各类珍贵档案典籍,为写《台湾通史》奠定了充足的史料基础。民国七年(1918),《台湾通史》终于大功告成。此书一经出版,便是洛阳纸贵,就连一向严苛的章炳麟对此书也赞赏有加,并称之为“必传之作”。

正所谓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日本占台之后,在台湾大搞皇民化运动,推行日语教育,企图抹除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李登辉、辜宽敏等台独分子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被培养起来的。鉴于此种极端恶劣行径,连横有感而作《台湾通史》,其目的就是告诫后人不忘历史,不能忘记台湾与大陆间的骨肉联系。

《台湾通史》首先强调了大陆与台湾本属一体,同根同源。连横认为台湾的发展是大陆人民“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的结果。同时,书中也把郑成功所建之政权看作台湾兴盛之基。书中说:“台湾固无史也……郑氏作之,至于今三百有余年矣。”另外,连横认为台湾的职官、典制、刑法、文化以及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是源自大陆。如《台湾通史·职官志》中写道:“台湾为海上荒岛,靡有先王之制也……延平克台,制度初建。

其次,此书具有强烈的抗日保台的情绪态度。连横把乙未割台看作“奇耻之大辱”、“亘古未有之奇变”。对于那些奋起抗日的台湾民众,连横大书特书,认为他们“绅民力任,誓师慷慨,定能上感天神”。另外,书中还专门为多位抗日志士列传,如“列传八”中包括了六个列传,其中就有丘逢甲、刘永福等七位勇士。

最后,《台湾通史》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眼光向下”在当时那个豪强英杰辈出的年代是难以想象的,但连横却真正做到了。他在凡例里说:“夫国以民为本,无民何以立国。”因此在书中之记载“尤多民事”而非“帝王家谱”。书中,连横多次提到“小人物”,甚至为他们立传颂功,如林爽文、朱一贵等绿林草莽都被收入书中。

《台史》一修成千古,先生伟名万代扬。连横先生心系国家黎民,有感大义而修史,终成《台湾通史》。正因有此伟绩,连横被尊称为“台湾太史公”。

文史君说

台湾先贤连横先生一生为追求“驱日寇,反清廷,复统一,振中华”而努力,但是如今台湾的那些不肖子孙们却甘愿成为帝国主义的“打手”,制造两岸对立,反对统一。这些罪行罄竹难书的台独份子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唾弃,祖国也必将统一。

参考文献

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

汪毅夫主编:《连横研究论文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浩然文史•重振丁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