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东阳竹编是产自浙江东阳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与东阳木雕并称为浙江东阳地方传统工艺美术的两朵奇葩。它在殷商时代开始问世,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宋代以编织声元宵节的龙灯、花灯、走马灯而著名,到了明清时期,东阳竹编已有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
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同时已收录非遗大数据平台。
“笙竹软可做细篾器,旧以充贡。”
竹编自殷商问世,传世已有千年。
上至精美装饰品,下至生活实用品,
皆为巧手匠心所制。
天然明净,禅悟生活,
静心沉玩,可得竹艺之趣。
东阳竹编是浙江三大名雕之一,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阳自古以来就有“竹编之乡”的美誉。据记载东阳竹制品在殷商时代便已问世,竹工艺的发展更是拥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
竹编之乡
东阳竹编的繁盛与其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联,据明隆庆《东阳续志》记载,东阳有十八种竹类,丰富的竹资源为东阳竹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开创了东阳竹编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造就了各时期一批批知名的竹编名匠。
东阳竹编主要以本地的水竹、金竹、毛竹等天然植物为原材料。
宋代,东阳竹编以制作元宵灯彩而著名;明清时期,竹工艺品被选为贡品,发展迅速;到清末民国初年则达到鼎盛,那时东阳竹编技艺已相当成熟;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局势动荡,竹编艺人流离失所,因此,竹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策放宽,竹编也因此枯木逢春,得到恢复与发展。
编织技艺
编织上以立体编织为主,结合平面编织技艺,精编细织,手工剖篾细如发丝,设计巧妙,风格各异,体现了江南文化柔和精致的审美风尚,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一件完整竹工艺品的诞生需要经过这样的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设计、取材、造型脱胎、卷节、剖竹、开间、劈篾、劈丝、抽丝、刮篾、编织、着色和油漆、防蛀防霉处理,最后是装配。编织过程需要用到篾刀、间门、刮刀、牵钻、压钻等工具。
历史上,东阳竹编结合烫金、印花、镂刻等制作技艺,制作篮、框、箩、箕等生活用品。在日常生活使用的基础上附加艺术风韵和吉祥寓意,把生活与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
而进入现代,随着一批批民营竹编企业的崛起,竹编工艺品的花样也越来越繁多,竹制品不再是单纯的生活用品,它们以动物器皿或平面中国书画方式出现,有的以江南民俗风情为竹艺精品题材,有的则以实用竹编工艺品作大批量生产。
竹编品类
东阳竹编实用产品有篮、盘、包、箱、瓶、罐、家具等20多种;动物竹编产品有鸡、鸭、鹅、兔、狗等,形象夸张生动。东阳竹编较精细的作品,可在一寸见方面积内,用120根细篾丝编制,因而造型生动,富于变化。
东阳竹编工艺历经千余年的洗练,其作品已达美轮美奂境地。早在1915年东阳竹纺工艺吕就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赛会上获奖。1984年创作完成的大型竹编屏风,以其高超的编织技艺,获得第四避、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并被列为国家工艺美术珍品而永久保存。1994年,人物竹编<>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金杯奖”。
经过历代东阳竹编艺人的努力,竹编工艺还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巧妙地与园林建筑、室内装饰有机结合起来,在西湖阮公墩、杭州花港公园、德国汉堡市“新北京酒家”等处,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以富丽中显淡雅,清幽中含华贵的独特风格,为世人所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