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眼丨安徽灵璧:百年唢呐 吹响中国元气

“唢呐一响,黄金万两”,作为百般乐器之王,唢呐,在民间享有极高的盛誉。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唢呐一响,黄金万两”,作为百般乐器之王,唢呐,在民间享有极高的盛誉。始于月老,终于孟婆,在民间也有着许多吹唢呐的能人异士。
唢呐俗称喇叭,是一种纯律乐器,是南方“八音”乐器中的一种,在河南、山东等地唢呐则谓之喇叭。
百鸟朝凤、豫西二八板等唢呐经典传统曲目家喻户晓。菠林喇叭则一直以曲牌丰富,音乐独特,彰显礼仪,盛传不衰而蜚声海内外。
2014年,灵璧菠林喇叭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民间传统非遗文化一派。
菠林喇叭的演奏内容坚持以礼乐为主,融合了南北派唢呐的精髓,高亢嘹亮、低沉豪迈却又不失温柔细腻的独特气质,在表演中保留了大量民间戏法绝活的同时,进行创新性地演奏。
代表性曲目有《迎宾客》《庆贺令》《白鸟朝凤》《雁落沙滩》,完整地演绎了人生的重要时刻;《大小开门》《梵字调》集中体现南派唢呐的气质;《四合四》《北山调》《冒尖》等代表性曲目,演绎出北派的低沉豪迈;同时创新性地运用技巧演绎《智斗》、黄梅戏、豫剧、泗州戏等。
菠林喇叭的传承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灵璧有很深的群众的基础,“没有菠林喇叭男不娶女不嫁”的俗语,是最生动的
“菠林喇叭”最早起源于安徽最北部的灵璧尹集菠林村,已故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乐手成员的民间乐班所创造的唢呐演奏艺术。自清末创始,周家班菠林喇叭已传承家族七代。
走出国门,传艺海外。灵璧菠林喇叭多次随政府代表团赴台湾、韩国、日本、欧洲、美国等地参加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演出。他们把一大批传统剧目带给世界的同时,也从西方文化中汲取营养,编创了一批新曲目,丰富了自身的演奏技法,赢得了国内外较高的赞誉。
每一种文化都是关于时代的记刻画,作为区域文化的一部分,在百余年的历史沧桑中,菠林喇叭全面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当地民风民俗风貌。
灵璧非遗则承载着古老的记忆,将源远流长的文化流传至今。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能够见识到石雕的打刻雕磨、泗州戏的独特唱腔和菠林喇叭的文化根脉,众多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不老的记忆,在历史的洪流中起伏荡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