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2月22日是“世界心脏瓣膜疾病认知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500万人受到瓣膜疾病的困扰,每10位65岁以上老人中,大约就有1位存在心脏瓣膜问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彭小平教授指出:“由于大众对心脏瓣膜病的认知不足,许多患者往往会到出现严重症状甚至心力衰竭时才会就医,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专家表示,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深,瓣膜疾病患病率还将进一步升高。因此,提升公众对心脏瓣膜疾病的认知与防范意识就尤为重要。
心脏瓣膜疾病高发危害大,65岁后尤其要注意
“心脏就像房子,其中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房间,心脏瓣膜疾病其实就是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门出了问题。门该打开的时候打不开,只能半开半掩,就是瓣膜狭窄;门该关起来的时候关不拢,导致部分血液倒流,就是瓣膜关闭不全。”彭教授补充道,“人的年龄越大,心脏的‘门’用的时间越长,坏的概率就越高。”
心脏瓣膜一旦出现病变,会给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等问题。在各类瓣膜疾病中,主动脉瓣狭窄最需警惕,这也是老年人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瓣膜病之一。“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承受的压力更大,因此最易受累,得病的概率也相对较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接近200万人。对此,彭教授补充说,“若得不到及时治疗,重度的主动脉狭窄的五年存活率不到20%,两年存活率不到50%。因此这种疾病危害性很高,甚至比某些恶性肿瘤的危害还要高。”
从“开胸”到“介入”,前沿创新技术带来更多治愈希望
目前,手术治疗是心脏瓣膜病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传统的外科手术需要开胸换瓣或者修瓣,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也考验患者的接受度。近年来,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和对疾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瓣膜疾病的治疗朝着更微创、更耐久、更个体化的方向发展,创新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涌现。
彭教授指出:“介入治疗的出现为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例如针对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我们可以在腿部做一个小切口,从切口处插入导管,通过球囊扩张将人工瓣膜释放到需要治疗的瓣膜位置,替代原有病变的主动脉瓣,这就是经导管的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相比传统外科手术,TAVR无需开胸、无需停止心跳、无需体外循环,仅需在大腿股动脉穿刺一个3mm大小的穿刺口,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极小,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恢复时间,患者的接受度也更高。“我们医院现在已经通过TAVR技术治疗了300余例病人,总体的手术成功率是非常高的。”彭教授介绍道。
目前,介入治疗主要有两种人工替换瓣,一种是球扩瓣、一种是自膨瓣。其中,球扩瓣是国际上被广泛用于主动脉瓣膜狭窄置换的一种生物瓣膜,根据多项国际临床研究结果,其具有低瓣周漏发生率、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低死亡率的特点。对此,彭教授强调:“每一款瓣膜都有各自的特点。总体上,对于病情较为危重的病人,我们就更倾向于使用球扩瓣,因为球扩瓣可以实现快捷释放,对病人的安全保障更有一定的优势。”
随着TAVR技术越来越成熟,其适应证已逐渐向外科低危患者拓宽,在临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也让更多患者得以从创新技术中获益。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江西省就已经将TAVR相关耗材纳入医保支付目录。彭教授表示:“在TAVR纳入医保之前,经济因素是制约这项技术普及的主要障碍。不过,随着医保的落地,经济负担已不再是患者选择该手术的首要顾虑。如今,医保政策的惠民力度显著增强,尤其是江西医保,在全国范围内报销比例处于较高水平,为患者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技术创新的“硬突破”和医保政策的“软着陆”,不仅体现了医疗技术发展成果,更是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动实践。“当前我国TAVR领域发展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开展这一技术,甚至很多县级的医院也能够开展。未来,期待医保政策在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可以让优质的医疗资源更公平地分配到基层地区,让先进的医疗技术真正普及到更多地方,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政策红利。”彭教授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