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lux创始人龙凡:Libra的BFT共识机制决定了它听美国的

我是做技术的,从技术角度来看,Libra的共识机制决定了它的“国籍”属性。 Libra采用的是拜占庭

我是做技术的,从技术角度来看,Libra的共识机制决定了它的“国籍”属性。


Libra采用的是拜占庭容错(BFT)的共识机制。根据该共识机制,验证者节点最多三分之一的网被破坏或发生故障,BFT共识协议的设计也能够确保网络正常运行。换句话说,如果控制超过三分二的节点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Libra的节点目前是29家,但里面有21家美国注册公司或机构,非美机构中,4家在美国上市。我相信扩充到100个节点后,仍然有超过三分一的美国机构。中国机构是可以参与,但是假设美国政府说,中国机构是“坏人”,不准用Libra,那么美国节点都必须听美国政府的命令。


不管Libra愿不愿意,美国的司法裁决是能够影响Libra的开放性。如果美国机构节点数量超过三分之二,那么甚至可以执行国家意志进行区块链网络的回滚,这是技术特性决定的。虽然中国机构可以参与,但最后还是面临着美国人说了算。


接下来探讨一下我们(中国)有什么对策。当然,我们可以学习Libra,但是说实话,中国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复制Libra。中国有很多互联网巨头,但没有对外辐射能力。即便阿里、腾讯联合起来,也没有这种网络辐射效应。


如果中国机构走Libra的路线,就好比斗地主打单张,知道大王在对方手里。


我很赞同蔡维德教授很多关于美元霸权的忧虑和思考。那么如何应对合理,站在一个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封闭式的中心化系统,都会出现一个开放系统与之对抗。


比如微软的Windows系统是个封闭式系统,几乎垄断了个人电脑,但是另一个开放系统Linux已经占据了服务器市场70%的份额。再比如,苹果的IOS系统是封闭的,但是出现了安卓这样的开放系统。


封闭和开放的相互关系有点像中国说阴阳两极的关系。


基于之前所述,Libra目前是联盟链,并且有明显的美国企业控制的倾向,最终能和Libra对抗的,也许不是腾讯或者阿里联合做的联盟链,而是更加开放的公有链。目前公有链有一些性能等的限制,造成公链内部形成信息孤岛。但是我觉得随着技术的突破,下一代的公链解决了这些问题会有可能成为Libra的竞争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