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变形记":从全国污染城市到国家卫生城市

“自污染企业关停后,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株洲榜上无名。”8月21日,在第三届全国网络媒体看株洲大型采访活动的现场,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说。 作为“一五”“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八大工业城市之一,湖南株洲和许多老工业基地一样,经历过传统工业的荣光时代,也在21世纪初两度被列进“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然而,随着生态在人民心里的份量越来越重,经过这些年的努力,老工业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下,转身变成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原标题:湖南株洲"变形记":从全国污染城市到国家卫生城市

株洲湘江段。 株洲市民图

▲  株洲湘江段。 株洲市民图

“自污染企业关停后,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株洲榜上无名。”8月21日,在第三届全国网络媒体看株洲大型采访活动的现场,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说。

作为“一五”“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八大工业城市之一,湖南株洲和许多老工业基地一样,经历过传统工业的荣光时代,也在21世纪初两度被列进“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然而,随着生态在人民心里的份量越来越重,经过这些年的努力,老工业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下,转身变成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澎湃新闻记者近日走访株洲各地,试图寻找老工业城市株洲“蝶变”的密码。

500强企业说关就关

2

▲  清水塘关停后的“株冶”工厂。  澎湃新闻记者谭君图

8月22日,澎湃新闻记者来到了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

清水塘在新中国成立前,原本只是一个傍依湘江的小鱼塘,因水清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周边先后布点兴建“株洲冶炼集团” “株洲化工集团”。一批大型央企、省企,吸引了数百家有色冶炼、基础化工等企业聚集发展,“清水塘”也成为全国闻名的重化工业聚集区,发展高峰期年产值300多亿元,累计向中央、省上缴税收近500亿元。

但由于区域内以冶炼、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为主,该区域成为了株洲最大的污染源。无数的矿石、原材料川流不息运抵于此,经冶炼、加工,摇身变为国家建设亟需的基础物资,留下难以根治的废渣、废水、废气。昼夜不停的机器轰鸣中、大进大出的“三废”排放下,株洲背上了沉重的污染包袱,山清水秀的清水塘,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住在清水塘的居民告诉澎湃新闻,当年污染最严重的时候,他们一度不敢开窗。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清水塘工业区内200多家冶炼、化工等企业的生产废水通过霞湾港直排湘江,历经数十年积淀,霞湾港形成近5公里的重金属污染带,因为含有大量镉、铅、汞、砷等工业废水,也被人们戏称为“五彩河”。这个河段,最深处重金属污染底泥达20米,成为湘江流域的“心腹大患”,直接影响湘江下游长沙、湘潭等上千万人口饮水安全。

是走传统工业的老路,还是还子孙后代碧水蓝天?株洲作出选择。

据株洲市有关部门人士介绍,2013开始,株洲全市上下大力推动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坚持企业关停与土地收储、搬迁转型、人员安置、污染治理、新城建设“五个同步”推进。

2014年10月,“株洲旗滨玻璃”的最后一根烟囱轰然倒地,成为清水塘地区首家整体搬迁的大型企业。

2015年,搬迁改造全速推进,明确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完成综合治理,十年建成新城”的目标。2017年,攻坚集结号吹响。中盐株化、柳化智成等重点化工企业陆续停产。

2018年12月30日,中国500强之一的株洲冶炼集团公司,最后一座冶炼炉熄火关停。这标志着清水塘老工业区15.15平方公里内的261家工业企业产能全部关停退出。

8.48平方公里的污染土地治理

8月22日,澎湃新闻在清水塘一栋7层办公楼的房顶俯瞰。蓝天白云下,是寂静的厂房和无声的烟囱,宛如一张黑白胶卷记录着过去的时代。

株洲市清水塘投资集团党委副书记胡恢力介绍,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项目,“这里曾经代表着当年全国最先进的冶炼工业水平,这里的建筑和设备,是全国都少有的。所以,我们规划在这里发展文创商贸产业,建立工业遗址公园,让这些记忆保存下来,并且发挥价值。”

实际上,在株洲市政府对该片区的规划中,十年之后,这里通过搬迁改造,将建成一座以科技文化为主的产业新城。

清水塘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元政介绍,在关停污染企业的同时,近2万名职工实现转岗再就业,近3万名居民住进了新房,株洲清水塘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建设新城道路、跨江桥梁、城市公园。

为此,清水塘老工业区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区域内水系、历史遗留废渣、重金属污染土壤及企业污染场地进行的治理与修复。

现在,厂区外8.4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污染土地治理,全部纳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相关企业关停至今,已完成约3000亩土地污染治理和风险管控,其余污染土壤正在加快治理。企业场地治理工作已全面启动,中小企业基本完成场地环境调查,大型企业场地环境调查也已开始。按照企业收储与污染治理“双同时”的原则,同步实施关停退出企业残渣废液处置、污染场地调查、治理方案编制等工作。

同时,对清水塘老工业区区域内水系的治理——霞港湾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根据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解决历史遗留污染重点项目,获得了总投资20283万元,其中使用中央预算内资金6000万元,于2011年12月动工,2013年6月完成,2013年通过省环保厅验收。主要建设内容是:对清水路至霞港湾入江口约4.06千米的霞港湾进行疏浚治理,以及河堤生态修复,绿化美化等。

目前,清水塘的治理与修复项目已经达到了14个,已投资的金额达15.5亿元,到今年年底即将完成治理修复的土地达61%。

这些投入换来的是:霞湾港,一湾清水入湘江,再难闻刺鼻的异味,再不见刺眼的“鸡尾酒”。

3

▲  株洲清水塘正在进行土壤治理和修复。 株洲清水塘投资集团供图

湘江保护战

湘江穿城而过,将株洲城区分为新旧两个城区。8月20日至23日,澎湃新闻记者穿梭于株洲市区横跨湘江的多座桥梁,看到的是,艳阳下的株洲湘江风光带,绿意盎然、生机勃发。沿江两岸休闲自行车道,沙滩广场、亲水台、运动广场,随处可见晨跑健身、休闲垂钓的市民。

实际上,不只是清水塘,近8年来,株洲市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打响史无前例的湘江保护战。

株洲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1年,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拉开序幕,2012年,摘掉霞湾港重金属污染这一“毒瘤”;2013年,株洲启动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投入150亿元,开展1002个项目,在2015年,完成了其规划的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

2016年,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再接再厉,176亿元、423个重点项目接力实施;今年,株洲市“一江八港”污水管网新建工程将全面完工。2020年,基本消灭城区黑臭水体。

株洲全市为全面推进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政府治污、公众治污、法律治污、科技治污等一系列文件和措施密集出台。如实施三个“基本行动”,三年截流湘江株洲段沿岸排污口31个,湘江沿岸1公里内养殖场退出461家,关停20家洗水企业,株洲湘江两岸基本关停污染企业、基本拆除城区烟囱、基本解决城区段污水直排湘江问题。

株洲芦淞是闻名的全国服饰名城,庞大的服饰市场催生了独特的洗水工业,也带来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2016年,株洲在芦淞区建设全省首个洗水工业园——新芦淞洗水工业园,将辖区内的全部洗水企业集中入园,入园洗水企业改造升级设备与技术,实现“园区之外无洗水”。同时引进第三方环保公司,将各洗水厂家生产的污水统一集纳,统一处理,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统一排放,彻底解决洗水污染影响湘江水质的难题。

近年来,株洲为守护好一江碧水,累计投入达530多亿元,关停污染企业1510家,实施项目1583个。

今年6月,《2018年株洲市环境状况公报》对外发布。公报显示,去年,湘江株洲段饮用水源地水质年平均值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2%,良好及以上天数较前年增加了16天。城区2018年空气优良天数达288天,较2013年的214天增加了74天。

“工业文明、生态宜居”,成为了株洲城市的新标签。数据显示,目前,株洲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城市绿化率达到45.5%,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以及试点中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城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