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纵使逆全球化浪潮兴起,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我国正通过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7月17日至18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在上合示范区成功举办。同期启动的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上合博览会”),也历经4天后于7月20日在上合示范区圆满落幕。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世界舞台的追光照向上合示范区,背后投射出的是其一路走来,锚定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扎实探索与实践。
更进一步来说,背靠黄河流域,面向东北亚、联通日韩和太平洋的青岛,需要为中国与世界建立起更深层的双向链接。而上合示范区之于青岛,正是这样一个胸怀全局的平台,也是在“开放”这个大命题上,展现城市担当的机遇。
盛会点亮“国之重任”
有朋自远方来。
7月18日上午,上合示范区迎来高光时刻,以“共谋区域合作 携手创新发展”为主题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在这里举行。此前一天,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也已在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与上合大厦双馆联动启幕。
今年是上合组织的“中国年”,中方如何与各方一道,引领上合组织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备受关注与期待。此番在上合示范区接连举办的这两场盛会,均系商务部制定的我国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重点开展的经贸合作行动,足见其量级。
从规模来看,这两场盛会含金量十足。今年首度举办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共吸引近300位中外嘉宾参会;而作为上合组织框架下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唯一机制化举办的国际综合性展会,此前已成功举办三届的上合博览会,今年继续扩大“朋友圈”,吸引来自上合组织相关国家,以及澳大利亚、瑞士、新加坡、日本、韩国、印尼、朝鲜、叙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360家参展商、2905家采购商。
越是艰难时刻,越是希望通过贸易找寻出路,这是古往今来全世界从商者的本能。在上合博览会首日,来自摩洛哥的农业机械产品经销商ACTUS INVEST便与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达成一笔价值100万元的合作订单,将采购40套来自青岛洪珠农业的马铃薯系列农机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参展商中有很多如期赴会的“老朋友”,作为上合示范区的“六年老友”,来自伊朗的马迪带来了在伊朗每年产量仅1吨的超特级西红花,得益于上合示范区搭建起的经贸合作交流平台,其产品已进入北京同仁堂、上海雷允上的采购清单。
实打实的数据与全球关注的目光,进一步拉升了上合组织国家间经贸合作的新高度,这背后则是中国极具潜力的市场和扩大开放的态度: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诚然,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开放和机遇成为稀缺资源,但我国迈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脚步从未滞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此番两场重磅国际会议的成功举办,也通过有针对性地扩大国际合作,有力提升了开放能力。作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重要活动议程之一,白俄罗斯地方经贸合作推介会暨白俄罗斯与中国青岛合作工作组首次会议在7月18日成功举行,期间双方深入探讨白俄罗斯与青岛市的双向投资和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为两方在经贸、农业、旅游、科技等多领域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产业园区联盟(筹)工作会议则集聚了来自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联酋、柬埔寨等6国的17个中外园区,深化产业对接,共商区域合作新路径……
显然,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和上合博览会,已不仅是经贸盛会,更搭建起了重大国际交流合作高能级平台,显示出强大的溢出效应,这里的每一个展台、每一次交谈、每一次握手,都显得难能可贵。正是在这样一场场洽谈、一次次对接中,国际经济合作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而作为盛会举办地,上合示范区则又一次站在了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闪耀世界舞台的“门户”与“门道”
开放倒逼改革,开放创造机遇。
对上合示范区而言,作为全国唯一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地方间经贸合作的国家级平台,承办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以及上合博览会这样的高能级国际大会,是其在全球舞台亮相和展示的良机。
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上合示范区闪耀世界舞台的背后,是其不断夯实的“内功”。
自启动建设以来,上合示范区突出公共产品属性,放大示范带动效应,全力当好“平台搭建者、资源链接者、方案提供者”,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和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在打造国际物流中心方面,上合示范区目前已与20个口岸城市建立合作关系,开通32条班列线路,通达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3个、城市54个,累计开行中欧班列4500多列;
在打造现代贸易中心方面,上合示范区获批建设6年来,对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累计完成294.1亿元,年均增长56%;
在打造双向投资合作中心方面,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上合航天产业园等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从两个维度搭建了“1+4”的产业发展矩阵,构建起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现代金融”等服务业为支撑、以“智能家电、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为重点出海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打造商旅文交流发展中心方面,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可同期驻训700人、培训近3000人,并组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塔什干中心”等5个海外中心,累计举办经贸、扶贫培训302个班次、培训2.1万余人次……
这些成绩表明,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与全球的连接上,上合示范区展示出了澎湃的动能,这与两大国际盛会的落地相辅相成。
而深究“四中心一学院”建设起势的底层逻辑,上合示范区搭建的一系列高效务实合作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围绕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上合示范区规划布局上合枢纽港新城,依托上合示范区“海陆空铁”四港联动物流优势,以及资源链接集聚能力,打造国家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际综合性物流枢纽;为促进贸易合作,上合示范区建设运行上合经贸综服平台,成为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四大专区之一,集聚上线企业约2.2万家;针对产业发展,上合示范区将科技创新视作其中的重要一环,并依托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链接知名高校、头部企业优质科创资源,落地上合跨境通信数据创新中心等10余个科技项目;此番作为两大国际会议主要举办地的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则通过分国别集中展示上合组织国家文化特色,建成集会议会展、观光旅游、商品展销、文化交流、商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首个上合国家文化体验基地”。
一个个平台,不仅彰显了上合示范区不变的初心,更是其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生动实践。
而随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上合示范区正依托自身搭建起的一系列高能级平台,为“投资中国”注入更多确定性。
这一点,在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开幕式上发布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青岛倡议》中也有清晰呈现:加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突出重点领域、搭建平台载体、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层次水平,共同为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贡献力量。
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无论是携手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共筑产业链供应链伙伴关系,还是共同推动贸易投资提质升级、合力推进产业园区互动合作,抑或是共建共享开放合作平台、共同开创地方经贸合作新愿景,均与上合示范区眼下所搭建的这些高能级平台息息相关。
由此,上合示范区闪耀世界舞台的核心逻辑也已浮出水面——重大活动、重大展会,并不是“为办而办”,而是通过实打实的行动,为破解地方间经贸合作难点堵点带来助益。
见证开放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再说回到城市层面。
作为重大开放平台,上合示范区之于青岛,有双向的意义。对外,青岛可以借之进一步展示自身的开放态度、开放形象;对内,则需要借助这样的机遇,提升自身的开放水平、开放能级。
近年来,青岛频频化身“国际会客厅”,在对外开放和与世界对话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在此背后,一个重要的依托便是青岛与上合组织间日益紧密的连接。
自2018年成功举办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后,青岛就成为了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合作的主场之一,并承担了经贸、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重任。仅最近一个月内,青岛就成功举办了国防部长会议、文化部长会议和旅游部门领导人会议三场上合组织官方机制化会议。这些高能级的外事活动不仅进一步强化了青岛与上合组织的联系,同时也会在无形之中提升一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正如上合组织秘书长努尔兰·叶尔梅克巴耶夫所说,青岛具备巨大潜力,有望真正成为上合组织的“磁力场”。
在此背景下,主动利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以及上合博览会这样的“东道主”优势,继续加强与全球各国和客商的对话交流,将让青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市场中和经贸往来中的话语权,也将为全国扩大高水平开放,探寻更多务实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此番在盛会开幕前,青岛市委常委会会议也曾强调,要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交流合作,发挥上合示范区平台作用,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努力形成更多合作成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上合示范区真正成为了青岛与世界双向沟通的平台,不仅为青岛集聚了更多的优质资源,更推动其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开放大局中的地位。
当然,以上合之名置身“全球聚光灯下”,于青岛不是第一次。但每一次全球的“灯光”都要照亮一些新的地方,并为这座城市提供一些新的机遇,带来发展上的新促进。
事实上,此番在上合示范区举办的这两场活动,不仅搭建起了全球经贸往来的平台,更化身为展示创新技术和成果的舞台。
在今年的上合博览会上,中车青岛四方、小鹏汇天、海克斯康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带来前沿技术与创新成果,例如海克斯康所展出的人形机器人,一经亮相便吸引全场目光。
对创新的重视同样也体现在务实的活动中。7月19日上午,2025鲁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对接会暨科创赋能上合地方经贸发展国际合作会议在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现场,创冷科技产业化促进中心、中科医疗器械科创综合服务平台、合十思维人工智能创新基地正式揭牌。而这些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平台载体落地,将为青岛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带来助益。
越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人,越能明白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在青岛明确提出要打造“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背景下,此番在上合示范区举办的这两场活动,也在通过集聚更多国际化的优质创新资源,促进生产力的提升。而这正诠释了开放与创新双向奔赴的应有之义,也精准切中了本届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的主题——共谋区域合作,携手创新发展。
以点带线,以线成面。对青岛而言,一项项重大国际会议的落地,不仅能看到这座城市的成长和不断推进开放、拥抱世界的努力,同时也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牵引和辐射作用。
而青岛也需要进一步用好这样的战略机遇。如此,才能更好发挥北方对外开放门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