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一样的日料味道

​我问vivi姐,“岩盐”究竟属于什么日料风格?

她想了想告诉我说:我们走的是《纽约客》风格。

于是我释然了,因为我很喜欢这家日料店。严格来说这是一家铁板烧,但又有点居酒屋或是美式威士忌吧的风格。坐在吧台前慢慢享受omakase的服务,确实让人感觉到一种味道之外的温暖。

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是《纽约客》的风格呢?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绝大部分人只能去豆瓣小组上看《纽约客》的文章。这份杂志据说塑造了现代美国都市的生活腔调,许多人正是通过美剧和《纽约客》杂志开始了解纽约大都会所代表的美国文艺范,总的来说就是:幽默有趣,有知识,有态度。这听起来和国内知道分子的定义差不多。

说回味道,我以为顶级日料的可爱之处在于厨师和客人之间的零距离沟通。目睹整个烹饪过程,要么享受着厨师的温度,要么享受着厨师的速度,看着新鲜的食材在刀尖下、在铁板上变成和人唇齿结缘的味道。有时候觉得吃吃喝喝这件事情并非一定要饕餮盛宴,就是在一种漫不经心,但又处处心机的氛围中,推杯送盏,眉来眼去,构建了我们周遭都市风情画。

“岩盐”对食材很考究,这份考究还糅杂了一些粤菜宗师的风格在里面。两次品尝“岩盐”都有幸和麦广帆大师一起,我知道这位粤菜烹饪大师也是一位日料鉴赏高手,看着这种类似文化出圈的不经意咀嚼,反而觉得这才是一种策马入林的高手过招吧!

《纽约客》并不是矫揉造作的吟风弄月,而是用一种柔软的态度来讲述故事。柔软,我们理解成和世界相处的态度,而讲故事则需要底蕴和能力。《纽约客》曾有一个很了不起的作者EB怀特,他的那篇《夏洛的网》已经入选了我国的语文教材,我以为这个故事和小王子一样,都属于那种看似写给孩子看的简单故事,其实蕴藏着成人世界略带辛酸的感同身受。

在“岩盐”吃饭必须有酒有故事,大都会的酒吧里更有味道的是人。谢谢虹姐在岩盐定制清酒之外带来了非常好的香槟。气泡的轻盈驾驭了鱼生和铁板烧,每一个人的故事变得举重若轻,变得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各自感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