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翻译·505《中国艺术》(302)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绝大多数中国早期绘画真迹没有离开中国。 可能许多在绘画成作后的一代人时间内就被毁坏了; 也有一些在私人藏家手上牢牢的保护着。 这些画作从来没有可能给专家们做系统研究的机会,更别提西方研究者了。 所以我们发现,中国的批评家总是在悲叹原作的缺乏,也抱怨见到存世原作的艰难。 “北宋画已经稀少”,著名的董其昌(1555-1636)就在笔记中提到,“唐画非常稀少,唐以前则几不可得”。 这种情况自董其昌时代以来一直如此,没有改变。

早期中国画的存世量为何如此稀少的原因很好解释。 要想留存下来,它们必须经历7个世纪的动荡生活; 而中国画又非常脆弱。 不仅如此,而且保存画的木建筑很容易被毁,火灾或其他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 女真人于1126年对北宋首都开封灭城,这一事变就可能已经毁灭了成千上万的书法绘画作品,还有壁画。 这虽然是最严重的一次灾难,但在宋代不是唯一一次。 如果考虑到明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今天的留存数量不到几十座,我们就不会再惊诧于宋元和宋以前绘画的稀少了。

下一章我们将会讨论东西方的建筑区别。 我们将会知道,中国建筑的材料的不耐久性是其建筑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为这样,建筑可以很快由于需要得到更新,摹本与原样可以一模一样。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画当中。 原作当然会倍加珍惜; 但原作概念,艺术品的独一无二属性,却并不像西方这样受到强调。 对于描图、临摹和演绎并不像西方那样受到指责。 相反,这些行为被认为是保持老一代大师建立的标准的积极做法。

而且,复制绘画对于保存作品起到很大作用。 结果就是,许多记录在册的中国早期绘画现在有很多个版本,散落于世界各地。 而且要搞清楚这些版本之间的远近关系也变得困难。 实际上,复制的行为如此普遍,而且原作的留存概率如此小,以至于现代批评家一般会认为这些作品都是仿作,只要是现存的。 虽然这种逻辑很奇怪,这种假设对于现存百分之九十的明代以前的画是靠谱的。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