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和平

正德十三年(1518年)五月初一,时任明朝南、赣、汀、漳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官员王阳明,向朝廷上奏《添设和平县治疏》,疏中谈到:

和平峒地方原有二千余家,因贼首池大鬃等作耗,内有八百余家投城居住,尚存一千余家。本峒羊子一处,地方宽平,山环水抱,水陆俱通,可以筑城立县于此;招回投城之人,复业居住。分割龙川县和平都、仁义都并广三图共三里,及割附近河源县惠化都,与接近江西龙南县邻界,亦折一里前来,共辏一县。

自此,和平县在王阳明的奏设下,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建设与发展之路,距今整整502年。

此前,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开始,刚刚获任南、赣、汀、漳巡抚的阳明先生,临危受命、文治武功,精心组织、谋划与亲自指挥,招抚与战争并举,历经福建战役、江西战役、广东战役三次大硬仗,一举将盘踞在四省交界之诸寇清理干净,并依次向朝廷奏设了福建平和县、江西崇义县、广东和平县。(其惊心动魄的军事战役和建县过程,详见笔者新书《良知的力量--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南赣战役的成功,奠定了王阳明“文臣用兵、心学制胜”的重要基础,是他四十多年求学问道、出入词章、佛老二氏,最终归入儒家圣学正统的重要实践,开启了他三大军事战争的首次大胜利(南赣战役、平定宁王、平叛广西),也让他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明史》对他有过高度评价:“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者,未有如守仁者也。”

而阳明先生在和平县的伟大之处,又何止在用兵上?

奏设和平的深谋远虑

南赣地区,由于横跨今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多省,山林众多,教化不明,导致贼寇四起,百姓民不聊生,在《添设和平县治疏》中有记载:

切见龙川和平地方……其间山林阻隔,地里辽远,人迹既稀,奸宄多萃。查得父老相传,原系循州一州龙川、雷乡二县,后因地方扰乱,人民稀少,除去循州、雷乡两处,止存龙川一县。洪武初间,龙川尚有五十五里,其后州县既除,声教不及。洪武十九等年,贼首谢仕真等相继作乱,将前项居民尽行杀戮,数百里内,人烟断绝。自此,贼巢日多,民居日耗,始将龙川县都图并作七里。迄于近年,民遭荼毒,遂至此极。

国家最高领导人曾说过,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就是民众最大的良知。五百年前同样如此,王阳明临危受命,他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平息贼寇之乱,更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上,站在区域总体规划与建设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县治、大兴学校,以实现地方长治久安,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解决以池仲容为首的贼寇,只能缓一时之危急。王阳明更协调地方政治、经济、民生、文化、教育、生态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安定;而建立县治,则是这一长远战略的真正起点。

孔子“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行王道”、“亲亲、仁民、爱物”,儒家经世治民的人文理想,阳明先生用他自己的良知、对人民的良知,在这里真正地知行合一了。

如今挺立在和平县原县政府大院内、由阳明先生亲自栽下的这棵大榕树,或许就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最好见证,而屹立在县城山顶上的阳明先生,看着这一片当年他深谋远虑、启动建设的地方,实现了和平稳定、繁荣健康,也应该欣慰至极了。

|大榕树|

|王阳明座像|

留给和平的精神财富

笔者曾去和平县学习考察,有两个非常感慨的地方。

第一,本县以“阳明”命名之地,包括阳明第一、第二、第三小学、阳明中学等,城中的阳明学校,与山顶的阳明博物馆交相辉映,对于本地民众的人文教育,影响甚大。和平人民勤劳、善良、质朴、富有良知的本性,五百年来不断继承和发扬,让这个只有几十万民众的小县城充满着深深的人文底蕴;而这一切,离不开阳明先生当年重视民风教育的贡献。

阳明先生认为,“夫盗贼之患,譬如病人,兴师征剿者,针药攻治之方;建县抚辑者,饮食调养之道”;盗贼之所以兴起,除了社会客观的原因,更重要是因为缺乏教育,所以他要“兴起学校,以移易风俗”。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诸地,阳明先生都大力提倡办学校、做教育、写告谕,从娃娃抓起,从百姓着手,唤醒民众的良知,引导风清气正之民俗,让这股清流绵延五百多年,这是和平县巨大的精神财富!

第二,县里有家知名企业,叫广东聪明人集团,创始人周总是广东和平商会的创会会长,以“造良知产品、做良知企业”为主导思想,主营本地的特色产品:猕猴桃、百香果、和平大米,将本地优质资源推广至全国、乃至全世界。

走进这家企业的总部时,你会发现,这里处处充满着“阳明文化”特色,“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阳明核心思想、名句,除了这些挂在墙上的标语,从周总本人、办公人员、产品理念、品牌定位、硬件环境、产业链关系等,更能看出他们的“良知”的底蕴和创业精神,是真正将阳明先生的思想精髓,融入到了企业经营中,并最终传递到了终端客户手中、心中,以物载道、以道育人。

在他们正建设中的、25万多平方的新基地,为持续传播与传承阳明文化,周总还特意打造了一个阳明书院,意在大湾区建设一个以阳明文化为中心的产、学、研为一体的精神高地。

当企业家有着如此高远、超越功利的追求时,他的企业一定可以走得更长远,也一定倍受顾客和社会所尊重。而这背后发自“本心良知”的创造、创新与奋斗,无疑也是阳明先生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这个财富,将助力全县之人、全县之企业,甚至包括走出去的所有和平人、和平企业,实现更圆满的人生与事业。

“一门三进士”的启发

在和平县的下车镇,有一个徐氏家族,300多年前,从这个家族里连续走出三个进士,远近闻名;于是,徐氏“一门三进士”成了和平几百年来争相传颂的佳话。

第一位进士

即“开山鼻祖”,叫徐廷芳,于雍正四年(1726年)中举,乾隆七年(1742年)中第72名进士,后担任肇庆、南雄教授,兼各书院山长,也曾出任陕西扶风县令。

第二位进士

徐延泰,为徐廷芳之孙,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第196名进士。徐延泰童年多病,右足失步,然聪颖好学,素有奇才,7岁能文,过目不忘。

第三位进士

徐旭曾,为徐廷芳之曾孙,徐延泰的兄长徐延弟的次子,乾隆57年(1792年)中举人,嘉庆4年(1799年)中第67名进士,授福建司,四川司主亊,后加一级奉政大夫。

“祖进士,孙进士,一门三进士;叔明经,侄明经,三代九明经”,和平县民间传颂的这支歌谣,说的就是和平下车徐氏家族的徐廷芳、徐延泰、徐旭曾3人,而如今在下车镇的“进士第”牌坊,则是这一辉煌历史的最好见证。

|进士第牌坊|

|进士第牌坊|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时任广东学政、内阁学士翁方纲为91岁的徐廷芳写了一篇寿序,对徐廷芳的福气和家风进行了赞扬,称无论是官吏还是耕夫、牧童,都认为徐廷芳“得天厚而受祜备”、“皆其凝视忠恕笃挚和厚之报”。

徐家的家风,家虽有数十百人,而“数十年中无一怨语咨嗟之声;数十人无一诟谇凌厉之语”,他更从整个岭南出发,称“昔岭南人士,推养亲承志尽欢之事,无若南海伦氏、东莞林氏、刘氏,今和平徐氏一门,萃前人之所兼有”。

和平县徐氏“一门三进士”,是和平人志存高远、勤奋上进、良好家风的一个缩影和典范;那时,距离当年王阳明建立县城已有200多年,然而,正是因为当年阳明先生在这里建立和平县,大兴教育、移风易俗,才有“和平”的和平,才有和平人安居乐业、考取功名、收获成功的丰厚果实。

其次,以徐氏家族为代表的和平人,在当年求学问道、考取功名、安身立命、从政为民之时,一定受到阳明文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作为“开山鼻祖”徐廷芳,在岐山担任县令期间,廉洁公正,体恤民情,亲民友善,多有建树,他曾在县衙门前高悬长联:“倘有贪赃枉法男盗女娼,如是受贿殃民天诛地灭”,以明心志、以示警醒。而这也不正是阳明先生当年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真实写照吗?

再次,“一门三进士”的影响,不仅在清代,更影响至当代徐氏的后人,这跟其家风传承有重要的关系。而阳明先生,历来重视家风、家庭教育,他曾在广东和平、江西赣州等地,军务繁忙之时,不忘写家书给其儿子、兄弟,著名的《示宪儿》就是在这段期间写成的,短短96个字,成了王门重要的家训之一。

习总书记曾说,家庭教育要做到“三个注重”:注重家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和平徐氏家族的兴旺,也给当代人一个重要启发:要实现家庭与家族的长期兴旺昌盛,其首要任务,就是建设良好的家风与家教,传递优良家风、传承百年基业。

综上,奏设和平的深谋远虑、留给和平的精神财富、徐氏的“一门三进士”,深深地将王阳明与这片土地联系在了一起,而阳明精神,也必将给和平县与大湾区的繁荣富强,带来更持续、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让我们共同期待与见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