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的千层底布鞋,满是母亲的记忆

乾州蕞娃

其实我以前是不怎么喜欢穿布鞋的,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穿上布鞋,我很难找到别人所说的那种松软舒服的感觉,相反的我总感觉底子硬邦邦的,不舒服。但是最近的一次经历,改变了我的这一看法。

也许是因为长时间穿皮鞋不透气,所以最近脚底有点痒,不舒服,即使每天坚持晚上睡觉前用加了药粉的热水泡脚,作用也不是很明显。妻子让我回家后换上布鞋试试。你还别说,穿了一段时间布鞋以后,脚痒的症状确实有所缓解,印象中穿上布鞋后的那种不适感也几乎没有了。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有点喜欢上布鞋了。

null

看着脚上这双买来的布鞋,我有点怀念妈妈做的布鞋了。现在很多中年人喜欢穿布鞋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舒服,更是喜欢那种关于母亲的记忆。

其实做布鞋有很多道工序,挺很麻烦的。第一步是要打褙子。打褙子,先要和浆糊。这浆糊是用面粉加冷水和成的,和的时候用筷子朝着一个方向搅动直到调成糊糊状。选择家里闲置的碎布片或者旧衣服剪开,把家里的门板、面板、桌板等各种平整的木板放平,刷上浆糊,把布平铺在上面,再刷浆糊,再铺一层布,反复几次厚度差不多了,就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晒干之后褙子就打好了。

null

第二步是要铰好鞋样。按照家里人脚的大小用硬纸剪出鞋样,剪鞋样用的都是旧课本或者杂志一类的,如果有硬纸盒最好。小时候家里有一本《大众电影》,里边夹的全部是鞋样。鞋样分为两部分,鞋底子和鞋帮子。妈妈那时铰的鞋样很稀样(乾县方言,好看,漂亮的意思),经常有邻居来我家借鞋样。有了鞋样,把褙子剪成鞋样大小,用浆糊贴上白布边,一般鞋底都用四五层褙子。所以,这老布鞋有千层底一说。

null

第三步是拉鞋底。纳鞋底是做鞋子最费时也是最辛苦的一个环节。纳鞋底用的大都是自家用棉花拧成的棉线,也有人用麻线绳子。纳鞋底子一般都是农闲时间或者晚上。冬天的时候,地里干不了农活,三五妇女便端着针线笸篮,坐在靠墙的北边,晒着太阳,一边聊天一边纳鞋底。拉鞋底子时,妇女们就要用上锥子、顶针、尖嘴钳子。先用针把鞋底锥一个小洞,再用顶针把带线的针顶过去。顶针的样子和戒指很像,但比戒子要宽很多,上面布着密密麻麻小坑,当针尖穿过鞋底遇到阻力时,带顶针的手指往前用力一顶,就穿过去了。有时还要准备一点腊,在针上和线上抹一下,起到润滑作用。有时候,她们也会拿针在头发上蹭一下,现在想想也是起到润滑的作用。针线穿过去了,还得用手使劲拉线,拉得越紧,鞋底就越结实。为了把鞋底子拉结实,就在手背上勒出了一道道血痕。我现在都能想起来妈妈拉鞋底子时的那个艰辛劲儿。

null

null

null

第四步是做鞋帮子。鞋帮子是按照鞋帮样把褙子刻下来,鞋帮外边用上新黑粗布,里边用新粗布表上,沿上边用针线缝好。

第五步是绱鞋。纳好的底子和做好的鞋帮,用线绳连在一起叫绱鞋。绱鞋是个手艺活,人手巧,上的鞋平整好看。人手拙笨,上的鞋起皱,不好看。所以,在旧社会有人专门绱鞋。

要说的是,刚做成的新鞋很紧巴,不能马上穿,它会磨伤弄痛你的脚。要用木头做的“鞋楦子”来鼓胀新鞋,约一至两天即可。如果还穿不上,最后一招得用“鞋拔子”了,把它放于鞋之后端用手轻轻一提,脚就轻松地放进去了。

null

null

布鞋大致分两种,春夏秋穿的是单鞋一层鞋面一层鞋里,穿着舒服透气,一点也不捂脚很是惬意。冬天穿的是棉鞋,在鞋面和鞋底中间絮上棉花,很保暖。自己小时候那年月,过冬要是没有一双新棉鞋那真是不敢想象。

null

到自己上初中的时候,市场上有卖泡沫的或者塑料鞋底子的,泡沫底的鞋子穿起来轻便,塑料底的鞋子结实。新鞋底子的出现,让妇女们从打褙子、铰鞋样、拉鞋底子这一系列繁琐的手工工艺中解脱了出来。再到后来,有了板鞋,运动鞋,皮鞋,老布鞋就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写到这儿,透过书房昏黄的灯光,我仿佛看见了母亲盘腿坐在炕上,就着煤油灯拉鞋底子,听见棉线抽动的嗤嗤声。

null

乾州蕞娃(刘立军,又名终南鲁人,性木讷,爱文学。俯仰天地间 ,自知无所愧。)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