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英法抢夺苏伊士运河 但两国为何从此没落

苏伊士运河危机最终以英法的失败而告终,两国的国际声望受到了极大削弱,英国艾登政府垮台,法国通过这一事件也意识到美国绝非一个可靠的盟友。

2021年3月23日至29日,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被长赐号货轮堵塞,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而且对国际经济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也可以看出苏伊士运河在世界航运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也有一起因苏伊士运河而引发的危机,这场危机甚至还引发了一场战争。

2021年3月23日至29日,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被长赐号货轮堵塞,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而且对国际经济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也可以看出苏伊士运河在世界航运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也有一起因苏伊士运河而引发的危机,这场危机甚至还引发了一场战争。

一、运河的归属

现在的苏伊士运河是1869年开通的,由于债务和金融危机,埃及于1875年被迫将运营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股份出售给英国政府,英国政府以400万欧元的价格获得了苏伊士运河公司44%的股份。随着1882年对埃及的入侵和占领,英国实际上控制了这个国家,取得了对运河的主权。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战略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鉴于中东巨大的石油储备和经济潜力,以及冷战背景下苏伊士运河的地缘战略重要性,英国决定巩固自己在中东的地位,而埃及和伊拉克被视为维持英国在该地区强大影响力的关键。

苏伊士运河航拍

苏伊士运河航拍

英国在埃及地区部署了大量的兵力,但是英国在这里的控制力却在不断减弱。埃及经济不稳定,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高,国内政坛出现了动荡,具体表现为激进政治团体的增长。受到民众情绪的影响,埃及政府也开始出台一些反英政策。1951年10月,埃及政府单方面废除了1936年签订的《英埃条约》,该条约规定英国可以租用苏伊士运河20年。英国拒绝从苏伊士撤出,这取决于它的条约权利,以及苏伊士驻军的存在。作为回应,埃及对驻埃英国当局和英国军队的暴力敌意不断升级,而埃及当局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加以遏制。

1952年1月25日,英国部队试图解除伊斯梅利亚一处麻烦不断的辅警营房的武装,造成41名埃及人死亡。这进而导致开罗发生反西方骚乱,造成财产严重损失和几名外国人死亡,其中包括11名英国公民。这成为推翻埃及君主制的催化剂。1952年7月23日,由穆罕默德·奈吉卜领导的埃及民族主义“自由军官运动”和后来的埃及总统纳赛尔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法鲁克国王,建立了埃及共和国。

埃及1952年革命

埃及1952年革命

1956年7月26日,纳塞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但苏伊士运河是欧洲国家到东方贸易的重要航道,而且英法两国均拥有对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股份,纳塞尔的这一决定使英法两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英法两国希望能再度收回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英法决定用军事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标,并且拉拢了新生的以色列。以色列十分担心纳塞尔的上台对自己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便加入了英法的计划。10月份,英国、法国和以色列达成秘密的三方协定,制订了重夺苏伊士运河的周密计划:首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岛发动袭击,之后英法两国进行调解,要求两军于苏伊士运河停战,最后再由两国军队进驻苏伊士运河区,从而达到接管苏伊士运河的目的。

埃及总统纳赛尔

埃及总统纳赛尔

二、第二次中东战争

战争开始于1956年10月29日。

下午3点左右,以色列空军对整个西奈半岛的埃及阵地发动了一系列攻击。以色列情报部门预计约旦会站在埃及一边参战,所以以色列士兵驻扎在以色列-约旦边境。

为了支持入侵,英国和法国向塞浦路斯和马耳他部署了大量空军以及许多航空母舰。10月30日上午,英法两国分别向埃及和以色列发出最后通牒。到了10 月 31 日,他们发起了火枪手行动,进行了轰炸。作为回应,纳赛尔击沉了运河中的所有 40 艘船只,关闭了所有航运。直到 1957 年初,航运才会再次重启。埃及陆军元帅阿梅尔命令进入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留在原地,因为阿梅尔自信地向纳赛尔保证,埃及人可以在西奈半岛击败以色列人,然后在运河区上岸后击败英法军队。

苏伊士运河危机

苏伊士运河危机

11月5日,英军开始了针对塞得港的作战行动,在伞兵和海军陆战队的联合行动下,英军取得了运河的部分控制权,而驻扎在西奈半岛的埃及主力部队不得不撤退以保卫苏伊士运河。英法希望能够夺取对运河的控制权从而占据更大的优势,然而他们却遭到了埃及军队和当地居民的强烈抵抗,英法部队并未能取得过多进展。

英军登陆作战

英军登陆作战

三、殖民主义的失败

英、法、以对埃及展开的军事行动非常不得人心,在英国国内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但是更大的压力还是来自国际舆论。民族解放是二战后兴起的时代大势,而英法两国的做法却再次体现了殖民主义,从而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感。美国政府甚至也对英法两国的做法极为不满,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致电英国首相艾登要求其停火撤军,并通过经济上的手段来打击英国。美国将大量英镑抛售,这直接导致英镑剧烈贬值,而且否决了英国的贷款请求,使英国经济遭受巨大打击。

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

苏伊士运河的问题被递交到安理会进行讨论,但是英法两国竟然使用了自己的一票否决权,来防止安理会做出谴责自己军事行动的决议。美国见决议被否决,立刻敦促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要求英、法、以三国停止战争,并从埃及撤出所有部队的决议,并建议组织临时联合国军进入埃及。但是英法并没有立即停止。1956年11月5日,苏联以参战为威胁要求三国停火,而且还将苏联大使从以色列撤回。甚至美苏两国还在协商采取联合军事行动,一起打击英、法、以三国。

丘吉尔(左)、艾登(右)

丘吉尔(左)、艾登(右)

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7日英法停火,8日以色列也同意撤出西奈半岛。但是在1957年3月,以色列才从西奈半岛和加沙撤出。埃及人民的顽强抗战得到了回报,在埃及人民的坚持斗争和国际社会的声援下,英、法、以三国的侵略以失败告终。埃及虽然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遭受了军事上的严重打击,但是这一事件为埃及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望,使埃及一度取得了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领导地位。

文史君说

苏伊士运河危机最终以英法的失败而告终,两国的国际声望受到了极大削弱,英国艾登政府垮台,法国通过这一事件也意识到美国绝非一个可靠的盟友,欧洲国家必须联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与美苏相抗衡的力量。但最重要的是,这一事件向世人揭示了殖民主义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此以后,英法国家纷纷开始了去殖民化的过程。由此看来,苏伊士运河危机无疑是被压迫民族的一次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刘萌:《苏伊士运河战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

[英]罗伯特·斯蒂文思:《纳赛尔传》,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作者:浩然文史·ABC之友)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