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高能力,先搞定你的自驱力

01

人的焦虑来自于

抽象的目标无法具体化

北京最优秀的妈妈不是西城妈妈、东城妈妈、朝阳妈妈、海淀妈妈,北京市最高端的妈妈是顺义妈妈,他们的家庭模式代表了京城里面绝大多数超一线城市里面共通的三口之家的模式:缺失的爸爸、被动的孩子以及焦虑的母亲。

缺失的爸爸不用解释,《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能够火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家真的不知道爸爸去哪儿了。

而孩子很被动的原因来自于没有背后的自驱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来自于焦虑的妈妈。

很多人认为妈妈焦虑是正常的,比如孩子晚上吃什么?你们家孩子学习成绩如何?你们家孩子在学校里面是不是被人欺负?好像妈妈的焦虑是必须的。

然而,妈妈焦虑的原因来自于 抽象目标无法具体化。 所以家长会去寻找更加具体的方式:对比怎么做。

家长会问,隔壁家的孩子好像5岁就会背80首唐诗了,我们家的孩子只会背15首,是不是有点不太行?

我们会发现父母的这种诉求是没问题的,但是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就容易标准化、具体化。

我们大家对于一种行为可能是非常有共鸣的,就是从小到大的过程中你的妈妈或者爸爸会跟你说:宝贝,你给我好好学习,上个好大学,考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娶个好老婆,嫁个好老公,生个好孩子,爹妈趁着刚退休还没得大病,给你带两年孩子,你这辈子就好了。

但是,没有人在乎这个孩子自己想干什么。

我们工作室里面的小姑娘回家,年29到家,跟妈妈待到年初一,跟妈妈吵一架,年初飞回来了。

为什么呢?因为在这72小时的过程中,她已经经历了自主性的巨大对立。这就是教育上非常大的问题: 孩子今天没有良好的内驱力的核心原因是,因家长灌输了很多抽象的目的,但是具体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02

构成自驱力的三个因素

人真正结婚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计划心理学家大卫·巴斯说过:“人结婚的本质是在于能够平摊高昂的生活成本。”

我在北京城为啥结婚?原因很简单,我在西土城租房子住的时候,工资当时1800,单间的租金1400,我不抓紧时间找个人住进来平摊700块钱房租,我日子过不下去。

当年我找的室友后来成为我的老婆,现在成我两个孩子的妈,为什么?有需求。

所以,人在成长中的 第一个核心诉求就是,你一定要有需求。

第二点,来自于你跟某个事物有触点。

尼采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永远无法成为他没见过的那种人。你接触什么,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

以前食堂做什么饭你吃什么,今天我们打开外卖平台,发现这周围1200家商家可以点的东西等着你临幸,突然不知道怎么应该吃什么。

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你有了饿的需求,但是不够具体,在选择吃什么的过程中,你接触到的成了你选择的备选项,这是孩子自驱力的第二个来源。

第三个,来自于关系和信任。

今天你上抖音的话,李佳琦随便发一个视频1000多万点击量,大家为什么跟李佳琦买?你又不认识他,他讲两句,跟人说“oh,my god”,你就买了,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你信任他。

2018年的一个测评,针对于中国28个高中的学生,高二的孩子现在28.1%的就业意向是网络主播,不管是游戏的、户外的,或者是吃播。

实际上很多孩子想当这个,想当这个核心原因是因为在产生过程中,有触点以及能够培养良好的关系。

03

做自己,才是《人类的进击》

王尔德曾经说过“做你自己,因为所有的别人都有人做过了。

我觉得这句话很对,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中,这样的思考却是极为缺失的。

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少允许孩子这样,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在思考什么,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去思考的。

前两天我刚刚跑完马拉松,起点线定了,终点线定了,赛道也定了。你告诉我,哪次马拉松赛道是跑的哪个人定的,没有。

问题在于,生活也是一样的道理,孩子为什么没有自驱力,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听话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什么?是你是对的,他是错的。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孩子九岁以后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跟成人雷同的概率基本达到了93%以上。

也就是说,你再去跟孩子说大道理,你已经说不过他,这里无非就是你自己的固定套路的做法剥夺了一个孩子可能潜在的自驱力,这个情况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比如衡水中学分校可以被称作是中国最好的中学之一,今年8月份出的中国百强中学榜,排名是全国第一。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衡水中学附中门口摆了两个坦克,门口摆俩坦克,炮管齐齐对外。

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坦克以前在军队服役的时候一个编号985、一个编号211。

这两个坦克一摆完,咱们国家也不聊985、211了,改双一流了。

很多人在这样的学校里面去学习,学业压力很大,学习生活也很紧张,但是也没办法,就这一条挤独木桥的路,这是社会现状。

我们没有力量驱改变什么,但是这个事儿背后凸现的意思是,你在这样的学校学习,校长的意思很明白,我们学校毕业的毕业生,你上不了985、211,老子就炮绝你。

所以很多时候你会发现父母要的东西根本就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我们 需要去认可多样化的可能性,才可能让孩子走上一条有自驱力的道路。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