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一场“战疫”在中国大地打响。为帮助全省1400万大中小学生更好度过这个“史上超长寒假”,由江苏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ZAKER南京承办,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支持举办的“15位名家名师·15天阅读计划”线上学习公益服务正式启动。
活动推出后反响强烈,应读者要求,阅读计划扩容为“15+5”,又有5位名家名师受邀加入。从2月3日到2月22日,20位名家名师有趣、有料、有营养的阅读分享,让这个超长寒假,只涨知识不长胖!
【“15+5”阅读计划第18天】
曹勇军:今天,我们怎么读经典名著
阅读经典名著,先要解决几个难题。
难题之一: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书。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书?就是通过阅读让你增长知识、得到快乐、发现自我、锻造人生的那些书。它们往往是你生命中的伯乐之书,智慧之书。我们读书是为了发现自我,寻找生命中更好的可能。因此,你的阅读就是不断地寻觅的旅程。在寻觅中,你可以参考别人的书目,但不必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立的标准和清醒的判断: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书能否帮助我抵达心目中的理想境界?这样的追问会变成阅读中的强大推动力,推动你的人生进步。
选择的过程也包括放弃。有的书可以采用跳读略读的方式,读上几十页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适合就读下去,不适合就果断放弃。这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的正常阅读习惯,不必因一本书没有读完而负疚自责,认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人格缺陷。
难题之二:读什么样的书对自己帮助大。经典名著有易有难,完全看不懂和一看就懂的书对我们都帮助不大,最有价值的是读半懂不懂的书。这样的书,你有兴趣但又有很多困惑和挑战,读完一本就提升一步,抵达全新的境界。
经典名著阅读多是利用课余的时间自己安排的阅读,阅读中,有一个自我监控的核心指标,就是读完一本书怎样才算读懂了。怎么算读懂了呢?这里引用朱光潜先生一段话来回答:“我读一本书,必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才觉得真的把这本书消化了。”读的过程中不断地用自己的语言去筛选组织书中的核心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就可以说基本读懂了。阅读中,要纠正我们在语文课上养成的追求唯一标准答案的不良习惯,用自己的话表达阅读后丰富的个性化的理解。迈不过这个坎,就无法真正有效阅读经典名著。
难题之三:怎么面对和处理阅读中的困惑和疑难。经典名著体量大,篇幅长,阅读中间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和困惑。疑难和困惑并非坏事,它是促进阅读思考的一个积极的活跃因素,随着阅读思考疑难会自然消解。不是吗?第一页的问题,到了第十页就不再是问题;开头的问题,到了结尾就明白了;这本书遇到的问题,下一本书可以帮助你解答;十五岁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十八岁的时候或者二十八岁的时候总会有答案。要克服课堂教科书式语文学习的不足:抓住一两点细碎的问题死抠,把自己弄得很紧张很焦虑,无法顺畅读下去。阅读就是伴随着疑难和问题而展开的,要善于把问题“悬置”起来,使之既不影响阅读的推进,又暗中牵引着你的思考,走向名著经典的深处。
怎样具体开展经典名著阅读?个人的方法不同,这里只能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做一个规划,大致要用多长时间读完这本书。整本书都有一定的厚度,受条件限制无法一口气读完,读的过程中要规划用多长时间读完并保持持续性。持续性是经典名著阅读的关键。
其次,还应该在书上做适当的批注评点,让原文中的那些深刻的语句和思想浮现出来,化繁为简,便于自己的理解思考。
第三,有些好的内容还应该摘抄下来,反复地咀嚼消化。这样既有流畅的情节的线的感知,又有关键词句段的点的深入,点面结合,容易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比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就十分精彩,值得摘抄下来反复品读: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个著名的开头奠定了这部作品的基调和写作风格。“多年以后”是将来时,“面对行刑队”是现在时,“回想起”则是过去时,三种时态揉在一个句子里,不仅使叙述富有张力,而且展示出了历史、现实、未来、传说、神话等融为一体的魔幻的风格特色。而且整句中提到了布恩迪亚上校人生中的两个关键节点:一是早年见识冰块,二是晚年起义失败被俘被杀。这两个关键细节很好地概括了人物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
王鼎钧“人生回忆四部曲”第一部《昨天的云》中间有一段写作者母亲和面:“有一次我看她和面,一大团湿面放在瓮盆里,用拳头捣,再放在案上用手揉。那面好像自己有主意,想维持一个什么样的形状,忽而这边翘上去,忽而那边涨出来。母亲不停地揉,再加上摔,终于面团揉软了,弹性恰好,不大不小,周身润滑光亮,很乖,饺子面条由你……”这段文字朴素之中别有韵致,一是拟人手法用得有味道,形容面“好像自己有主意”,最后“很乖”,很亲切。还有就是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读起来有诗一样的韵律感,表现了母亲高超娴熟的面艺。
第四,培养批判思维能力。阅读不能只关注书本的原意,更要重视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想、体验、争辩,获得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尤其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什么叫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标准答案,实事求是,有好说好,有不足说不足。它可以帮助我们强化阅读中的个性和思考。阅读中特别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请看下面一段话: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态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我先不告诉你作者和作品,我只问你这段话表达得好不好?估计多数人可能会不喜欢这种叠床架屋式的书面表达吧。其实,这是《骆驼祥子》的最后一段,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老舍先生。估计你一听会默不作声。为什么?因为你怀疑起自己来:这样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中的表达怎么会不好呢?告诉你,你现在丧失的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品质。你不是依据作品本身的表达,而是依据作者的名气、地位和权威性,不敢对它进行质疑,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所以阅读中一定要保持自己敏锐的批判思维,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成熟的读者,甚至是一个优秀的读者。
【名家简介】
曹勇军,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正高级教师。现任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南京市中语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导师。应邀在全国各地开设讲座和观摩课300余次节;发表论文《通向春天的读书课程——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读书课程的设计和建设》等150余篇,其中20篇论文被收入人大复印资料;出版论著《语文,我和你的故事》等10余部。近年来,致力于读书课程的建设和推广,2018年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