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超声机器人亮相第七届健博会,AI+大健康提速

AI技术正推动大健康产业从“单一治疗”向“全域健康”跨越,从“规模扩张”向“精准高效”升级。

4月8日,第七届世界大健康产业发展大会在武汉开幕,600多位医疗健康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技术专家齐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大健康产业变革与创新实践。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表示,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报告称,人工智能是医疗保健的主要变革力量,预计2024~2032年,AI医疗市场将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接近5千亿美元。国家医保局将发挥3万亿医保基金战略购买的作用,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趋势,以前瞻性规划和开拓性实践为起点,兼顾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探索布局医保领域的应用场景,运用新模式、新方法,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医保领域场景落地,通过场景落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升级,形成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互相引进的持续推动力量。

3月31日,湖北在全国率先为脑机接口医疗服务定价,标志着脑机接口这项长期处于科研和实验室语境中的技术,正式踏上临床应用与产业化的起跑线。第一财经记者现场巡馆看到,本届健博会上,一批脑机接口企业纷纷携最新研究成果和产品集中亮相。

依瑞德集团展出的fNIRS-TMS(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联合经颅磁刺激)多模态联用技术,吸引了不少专业观众的驻足咨询。依瑞德集团总裁蔡胜安介绍,自主研发的fNIRS-TMS技术首次对大脑活动的“动态监测”与“精准干预”一体化,实现了“输入-输出”的闭环诊疗。依瑞德在无创脑检测与神经调控技术上的磁-电联合调控、磁-光诊疗一体、光-电联合评估等技术组合,比单一技术效率提升40%以上。比如fNIRS-TMS联合,fNIRS可以指导TMS的靶点定位和评估TMS的疗效,实现个体化精准干预和评估,提升康复效率。

衷华脑机展出了两款脑机接口产品,分别是高通量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HIM60000系列和柔性硬膜外脑机接口系统——FIB2000系列。“HIM60000系列的最大通道数达到65536,通道数是马斯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的20倍。”衷华脑机产品部经理梁彦峰介绍,为了研发该系统,企业每年投入数亿元经费,4年多时间里,研发团队持续攻坚克难,推进电极制备、信号采集芯片、解码算法、动物实验等协同优化,让脑机接口向“医院可用”快速过渡。

“AI在新药研发探索和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药企纷纷成立了AI研发团队,引领新药的研发未来。”辉瑞中国区副总裁钱云表示,数字化技术在生物医药创新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关键作用,显著加速了药品研发进程,优化临床试验,提升了精准度,降低了成本。AI还可以助力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AI影像分析实现了诊断的革命。数字化彻底改变了生物医药的创新范式,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未来,随着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技术的融入,AI赋能大健康产业的潜力还将进一步释放。

一条转动自如的机械臂,连接超声机,能精准扫描探查就诊者躯体部位,将纷杂数据传至“大脑”——数据处理器进行分析,作出诊断。库柏特超声机器人的展台上,不断有观众上前体验。库柏特科技负责人介绍,相比经验稚嫩的超声医生,这台机器人一“出生”就接受了海量超声影像的学习,技能成熟,一天能做近百例诊断,让超声医疗服务行业由“医师扫查和诊断+报告员编写报告”的严重依赖医师个人技能、均质化程度低的工作模式,转变为“智能超声机器人扫诊+医师确认报告”的低个人扫查技能依赖、高均质化程度的人机协作模式。

湖北省楚商联合会会长、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表示,作为国内最大的高品质医养连锁机构之一,泰康之家在全国布局了36个重点城市43个项目,服务在住居民超16000人,为智慧养老的具体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实践,也逐步探索打造出“感知-决策-控制”三位一体的智慧医养体系,为我国智慧医养的发展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示范样本。其中,“智慧运保”系统深度融合了工业物联网与智能硬件技术,形成“设备感知-智能分析-自动响应”的闭环管理体系,使社区运营效率提升40%,服务响应速度加快60%。

在本届健博会“三新”发布会环节,人工智能数字化生物样本库、基于多模态人工智能技术的骨科嫦娥智慧服务平台等AI+创新项目入选2025年度“三新”入选典型案例。

其中,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与九州通医药集团共研的骨科嫦娥智慧服务平台,应用了AI、深度神经卷积及大模型技术,能自动识别并管理1万多种医疗骨科器械和耗材,能效提升30倍,上线数月已被200多家医院采用。九州通医药集团负责人表示,公司近年来对AI领域的投入呈持续增长的趋势,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预计超3亿元,重点布局数字化转型、智慧物流及医疗场景的AI应用,AI技术将成为公司创新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

周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