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抢险救灾进行时|集中安置点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娃娃们吃上了热饭,暖了胃肠,也暖了心扉
原标题:抢险救灾进行时|集中安置点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娃娃们吃上了热饭,暖了胃肠,也暖了心扉
(新甘肃)
相关新闻:抢险救灾进行时丨母亲在村口深情唤儿归来 记者:放心,解放军会保护好孩子
观澜新闻:聚焦榆中暴洪泥石流丨村干部将老人背出险境
新甘肃:抢险救灾进行时|消防员在马莲滩村逐户搜寻被困者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榆中县兴隆山景区名园酒店因暴洪泥石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游客和工作人员已安全撤离
记者:赵森 寇明东 张帆 柳晓彤
新甘肃:抢险救灾进行时|甘肃森林消防、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开展清淤排涝工作
新甘肃:千方百计搜救失联人员 妥善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胡昌升任振鹤在榆中现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8月7日傍晚,兰州市榆中县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灾情发生后,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赶往现场指挥抢险救灾,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
新甘肃客户端榆中8月8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8月7日傍晚,兰州市榆中县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灾情发生后,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赶往现场指挥抢险救灾,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李强总理批示要求,千方百计搜救失联人员,妥善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尽快抢修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胡昌升、任振鹤深入受灾严重的马坡乡马莲滩村、新营镇八门寺村,现场察看受灾情况,详细了解人员搜救、道路疏通、转移安置、生活保障等情况,强调要配足救援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搜救失联人员,全力做好伤员救治。要坚决果断转移受威胁群众,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要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加强居住、饮食、医疗等保障,用心用力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要加快抢修交通、通信、电力等受损基础设施,全力以赴保畅通、保运行。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针对雨情、地形等特点,落实山洪等地质灾害防御措施,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胡昌升、任振鹤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坚决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加强预警监测和隐患排查整治,压实防汛抢险救灾责任链条,抓细抓实防灾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切实加强应急值班值守,确保群众安全度汛。
程晓波、张晓强、张伟参加。
中国甘肃网官方公众号: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山洪抢险救灾已累计转移安置群众9828人
记者在省政府新闻办8月8日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8月7日18时至8日6时,甘肃榆中县遭短时强降雨天气,引发山洪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8日18时50分,灾害导致10人遇难、33人失联。目前,抢险救灾工作正在紧张推进。
此次灾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千方百计搜救失联人员,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确保群众安全度汛。李强总理作出批示,提出要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强总理要求,应急管理部派工作组到现场指导搜救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赴现场指挥抢险救援工作。
本次强降雨始于8月7日18时,主要集中在榆中县南部地区。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兴隆山,达到220.2毫米。极端强降水天气极为罕见,是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导致山洪暴发,破坏力巨大。强降雨引发山洪,对榆中县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毁。初步统计:受灾区域8个乡镇、485户、2002人受灾,其中5个乡镇遭遇山洪灾害。基础设施方面,道路、供电、通讯等设施受损严重,具体数据仍在核查中。山洪还导致部分农田被淹、房屋损毁。
灾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开展救援抢险救灾工作,组织应急、公安、交通、消防、电力、通信、医疗等部门投入2700余名救援人员,出动车辆机械980台次,准备应急物资8530件(套),累计转移安置9828人。失联人员搜救、基础设施抢修、群众转移安置等应急救援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甘肃省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强总理批示要求,千方百计搜救失联人员,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尽快恢复受灾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统筹谋划恢复重建工作。
兰州市:千方百计搜救榆中县山洪灾害失联人员
8月8日晚,甘肃召开兰州榆中县山洪灾害新闻发布会,介绍救援最新进展、群众安置和伤员救治等情况。兰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潘喆表示,要千方百计搜救失联人员、及时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尽快恢复通讯和交通、做好受灾群众生活保障、持续做好防汛应对。
8月7日18时开始,榆中县出现短时强降雨天气,引发山洪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痛心的是,截至8月8日18时50分,灾害导致10人遇难,33人失联。发布会上,潘喆代表兰州市委市政府,向不幸遇难的人员表示沉痛的哀悼,向他们的亲属表示深切的慰问。
据了解,今年以来,榆中县降雨量299.8毫米,比常年同期多28.3%;特别是7月以来,累计降雨量169.1毫米,比同期大幅增加81.8%。本轮强降雨主要集中在榆中县城及南部区域,截至8月8日上午12时许,兴隆山日累积降雨达到220.2毫米,突破兰州乃至陇中地区日降水量历史极值,城关156.9毫米、小康营105.2毫米,其余监测站降水量在30-100毫米之间,雨量之大历史罕见,破坏性极大。兴隆河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城关镇、马坡乡、小康营乡、夏官营镇、新营镇5个乡镇发生山洪灾害。
潘喆介绍,榆中县城关镇、马坡乡、小康营乡、夏官营镇、新营镇5个乡镇的基础设施,在此次山洪灾害中受损严重。道路交通方面,公路损毁102公里,桥梁损毁5座,14个行政村道路阻断。电力设施方面,7条供电线路受损,4条10千伏供电线路断电、3条支线受损,停电影响城关镇、马坡乡、小康营乡等3个乡镇37个村。通信设施方面,114个基站中断,1万多群众通讯被阻断。水务设施方面,人饮工程、河道堤防工程受损严重,影响2.4万人正常饮水。农作物受灾面积3620亩,此次洪涝灾害共造成3万余人受灾,2540余间房屋受损。
入汛以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部署防汛救灾工作。8月7日16时开始,针对本轮强降雨,市县两级及时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启动防汛抗洪一级响应,做好会商研判、指挥调度、避险转移等工作,对34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群众提前组织转移1257户4936人。
灾害发生后,兰州市委、市政府迅速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市县相关部门联动响应,争分夺秒开展人员搜救工作,妥善做好两村13个社受灾群众安置工作,并对兴隆河、龛谷河下游沿线乡镇村社进行再排查,协调电力、电信等单位,全力抢修供电、通讯线路,组织交运部门快速抢修水毁道路。
面对重点受灾区域周边道路中断的巨大困难,组织武警、消防等精干力量,从S104榆中段城关镇峡口、新营镇至马坡乡段村级道路、S104阿干镇三个方向徒步深入受灾最重、交通阻断的马坡乡马莲滩村、旧庄沟村等重点受灾区域,及时开展救援工作。
目前,共投入应急、公安、交通、消防、电力、通信、医疗等救援力量2700多人,出动车辆机械980台次,准备应急物资8530件(套),人员搜救、道路抢修还在继续。
潘喆表示,兰州市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全面动员受灾地区党员干部积极投入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组织各方力量支援,抓紧恢复受灾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千方百计搜救失联人员。抢抓黄金救援期,充分利用专业装备和专业技术,不放过任何一个受灾区域,全面做好失联人员的信息核查,对马莲滩村、上庄村、白家堡村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搜寻,全力以赴搜救受伤和被困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及时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对受灾严重的乡镇加大排查力度,加强对受损山体、河道等关键设施和部位的全方位排查,严防各类次生灾害发生,对潜在风险绝不掉以轻心,果断安全、科学高效地转移受威胁群众,做到“应转尽转”“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尽快恢复通讯和交通。加快对受降雨影响中断的剩余电网线路和通讯移动网络基站抢修,力争8月10日前恢复电力、通讯。组织道路抢修力量尽快打通榆中县城和马坡乡通往旧庄沟村、马莲滩村受损道路,打通抢险救灾“生命线”。
做好受灾群众生活保障。加强受灾地区垃圾清理、渠道清淤、环境整治、消杀防疫,确保群众有地方住、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照料好特殊困难群体,做好伤亡人员的善后工作,开展遇难人员家属的心理疏导,对外地游客创造便利条件,让他们安全回家。加快灾后应急恢复,重点推进灾区受损道路桥梁、水利堤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灾后重建,推动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持续做好防汛应对。目前,兰州市仍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将深刻汲取此次山洪灾害教训,持续落实“1263”精细化预警预报要求,开展强降水递进式预报预警,组织好会商研判、预警提示、巡查排查、叫醒叫应、转移避险、值班值守、应急响应,确保各项防汛措施做精准、做细致、做到位。
兰州榆中强降雨山洪已经造成2002人受灾
8月8日晚,甘肃召开兰州榆中县山洪灾害新闻发布会,介绍救援最新进展、群众安置和伤员救治等情况。
发布会上,甘肃省应急厅政治部主任、新闻发言人巨鸿文介绍,本次强降雨始于7日18时,主要集中在榆中县南部地区。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兴隆山,达到220.2毫米,其他地区分别为城关镇156.9毫米、小康营乡105.2毫米、龙泉乡79.3毫米、高崖水库69.2毫米、和平镇69.1毫米、马坡乡63.1毫米。极端强降水天气极为罕见,是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导致山洪暴发,破坏力巨大。
强降雨引发山洪,对榆中县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毁。初步统计:受灾区域8个乡镇、485户、2002人受灾,其中5个乡镇遭遇山洪灾害。基础设施方面,道路、供电、通信等设施受损严重,具体数据仍在核查中。山洪还导致部分农田被淹、房屋损毁。
兰州市榆中县遭遇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
救援工作紧张有序进行中
8月7日18时至8日6时,兰州市榆中县遭遇罕见短时强降雨天气,引发山洪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灾情发生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开展救援抢险救灾工作。应急、公安、交通、消防、电力、通信、医疗等部门迅速响应,2700余名救援人员投入救援,出动车辆机械980台次,准备应急物资8530件(套),累计转移安置9828人。目前,失联人员搜救、基础设施抢修、群众转移安置等应急救援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省应急厅政治部主任、新闻发言人巨鸿文在8日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全面动员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失联人员搜救和受灾群众安置等工作。
一方面,继续做好救援及人员搜寻工作,进一步加大失联人员的搜寻力度,扩大搜寻范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只要有一丝希望,绝不放弃。同时,加强对救援人员的安全保障,确保救援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另一方面,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生活保障,持续安排好安置点群众的生活需求,及时补充生活物资,保障安置点的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就业帮扶和生活救助,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此外,持续做好防汛应对。目前还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将持续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做细做实隐患排查整治。针对这轮强降雨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精准施治,全面抓好各项防汛措施落实。
“在本轮强降雨应对中,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指战员、公安干警闻令而动,奋战在救援一线;省市各部门、电力、通讯、交通等单位全力抢修;社会组织、志愿者和市民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巨鸿文说,“在此,向奋战在抢险救灾一线的全体同志表示崇高敬意,向各支援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榆中县山洪灾害:700余名消防救援人员日夜兼程
已救出被困群众443人
记者在省政府新闻办8月8日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灾情发生后,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和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先后调派兰州、白银、定西、临夏、兰州新区、训保6个支队717名消防救援人员,7头搜救犬、16艘舟艇赶赴灾区紧急救援。目前,已累计救出被困群众443人,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张生华介绍,根据灾情情况,将救援力量分组调派到灾情严重的马坡乡马莲滩村、城关镇兴隆山村、小康营乡窑坡村和甘草店镇开展救援。消防救援人员摸黑前行、冒雨挺进,克服一切困难,于3时06分,在城关镇、甘草店镇救出被困群众20人;5时20分,在兴隆山村、峡口村救出被困群众23人;10时55分,在城关镇兴隆山村名园酒店救出被困群众291名;13时,在京兰水泥厂救出被困群众83人。
在救援现场,多处道路被洪水阻断、现场电力和网络信号中断,道路泥泞崎岖、灾情极端复杂,消防救援人员调用无人机实时开展空中侦察协助搜索,并借助铲车等大型机械,综合运用舟艇转运、绳索连接、拉梯架桥等,竭尽全力在马莲滩村、旧庄沟村、白家堡村、上庄村等地展开搜救工作,尽一切可能搜救失联人员。
张生华表示,下一步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要求,紧盯灾情警情,强化调度指挥,全面排查搜救失联人员,全力开展抢险救援,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榆中县已征用54个酒店 设置14个安置点
全力做好受灾群众生活保障
8月8日晚,甘肃召开兰州榆中县山洪灾害新闻发布会,介绍救援最新进展、群众安置和伤员救治等情况。榆中县委书记崔峰巍表示,山洪灾害发生后,榆中县采取投亲靠友就近转移安置、征用酒店转移安置、设置集中安置点转移安置等方式(征用酒店54个1684间,学校村委会等安置点14个),累计转移安置群众9828人,并全力做好受灾群众生活保障。
崔峰巍介绍,根据受灾情况,榆中县第一时间调配帐篷、棉被、折叠床等物资3000多套,设立临时安置点,确保受灾群众有安全住所和基本生活用具。已调配供应充足的食物和水等生活必需品,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组织37辆救护车200余名医护人员赶赴一线,为受伤群众提供救治,在县医院、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储备床位734张,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治和健康检查。
同时,全力抢修受损的道路、电力、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已完成省道104榆中段清理塌方26处、淤泥2.55万方,受降雨影响停运的7条电网线路已修复2条,中断的67个通讯移动网络基站已修复37个,保障后续救援工作顺利开展。组织全县2000余名干部,采用县级领导包村、科级干部包社、一般干部包户方式,全覆盖结对帮扶受灾群众,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崔峰巍表示,榆中县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汲取教训,系统完善措施,进一步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与广大群众、社会各界一起打赢这场防汛救灾和重建家园的攻坚战。
记者:吕庚青 程健 陈世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