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及基本情况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西南舁乡五里庄村是一个纯农业村,祖祖辈辈靠土地里“刨食”过日子。全村235户52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76户188人,是西南舁乡出了名的贫困村。
2016年起,阳泉分行与五里庄村结成脱贫攻坚帮扶对子,从拆除危房、硬化道路到修建花池、治理村容村貌打响脱贫攻坚第一枪;从翻新戏台、创建文化广场,到修建蓄水池、节水灌溉到农田提振村民致富信心;从把脉贫困根源、对症精准开方为建档立卡户发放小额扶贫贷款,到捐资新建党员活动室、兴办“裕农通”服务点……一件件、一幕幕,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建行人”的真诚和执着。
为彻底帮助村民摘掉贫困帽子,阳泉分行邀请专家实地考察,广泛筛选适宜作物,并与区、乡两级政府和村支两委研究论证,确立了五里庄村玉露香梨种植园建设项目。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距“梨”并不远
“梨树好种果难卖啊!”起初,帮扶户王五六顾虑重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五里庄村不少村民种植苹果树,但缺乏科学指导和种植技术,品相口感良莠不齐,销路一直打不开,很多村民失落而又无奈地砍掉果树又种上了玉米等农作物。为了说服像王五六一样想法的村民种植玉露香梨,驻村工作队入门串户积极宣传动员,可是村民们并不买账。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驻村第一书记孟建廷主动与王五六结对,带头购买树苗种植了8亩玉露香梨。春寒,请来专家指导防冻防霜;初夏,帮助疏花疏果;秋日,着力防治病虫害;冬至,忙着剪枝施肥。王五六家的玉露香梨终于试种成功!酥脆多汁香甜爽口,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年净收入达4万余元,一举脱贫。村民们逐渐打消顾虑,许多贫困户也加入到了种植行列。
(二)产业“链”通途
玉露香梨受到市场追捧,大大增强了五里庄村民乡村振兴的信心。阳泉分行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才能促进帮扶村增产增效,有效解决五里庄村发展基础差、发展制约因素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分行帮助五里庄村委会改制为五里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向总行申请捐赠款30万元开发玉露香梨种植园,组织村民流转土地种植80亩玉露香梨。
昔日的荒土坡变成了花果园,五里庄村玉露香梨种植项目被评为阳泉市脱贫攻坚示范工程。
(三)“钱”景很广阔
阳泉分行依托小额扶贫贷款,发动村民集中连片种植,通过“命运共同体”的运营模式解决村民以往生产经营中缺资金、缺技术、缺营销、缺服务等问题。驻村工作队组织村支两委、贫困户代表赴省外玉露香梨基地观摩学习,着力打造“种-产-贮-销”发展产业链。在此基础上,还帮助五里庄村规划观光休闲、农家餐饮等项目,增强特色产业发展后劲。项目一期建成见效后,贫困人口人均增加可支配收入1200元,非贫困人口人均增加可支配收入900元。阳泉分行被授予“全市扶贫开发先进集体”。
三、履责启示及感想
一是党建引领有力量。前几年,五里庄村召集党员开个会都犯难。阳泉分行帮助建起党员活动室,恢复“三会一课”,开展联学共建和党日主题活动,不断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现在村里的“小喇叭”不断发出党的声音,村民大情小事都愿意向村委报告协商,村支两委工作一下“活”了。
二是精准施策是关键。实践证明,只有产业帮扶才能真正激活村民内生动力,托起脱贫致富的希望。阳泉分行因地制宜,牢牢抓住玉露香梨项目,打造“种-产-贮-销”发展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多轮驱动见实效。多方筹集资金修建节水灌溉工程,解决果树灌溉问题;争取专项资金建成果品保鲜贮藏冷库,让果品增值村民收益;创新“玉露香梨种植基地+经济合作社+农户”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让村民们成为“命运共同体”,一系列“组合拳”,起到了“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案例微评]
从土里“刨食”到树上“摘金”,已然成为阳泉分行脱贫攻坚的一次成功实践。产业兴,拔穷根。产业帮扶是脱贫根本之策。一方面要精选贴合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的项目,使乡村振兴扎根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更要注重“鱼渔双授”“智志双扶”,激活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这样才能将蕴含无限的机遇“开花结果”,让农民实现树上“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