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一记,认真地品尝了闫涛老师发明的菜式:溏心带膏虾蛄。
每年10月到11月和春天的虾蛄,正是它们的繁殖季,母虾蛄红膏饱满,公虾蛄肉质紧致,味道上,母虾蛄香,公虾蛄甜。比虾肉鲜甜,又比蟹肉细嫩,就是虾蛄的魅力所在。虾蛄加热后会散发出类似爆米花或炒坚果般的醉人香味,这香味来自吡嗪与噻唑类分子,缘于它们特有的氨基酸分子和糖类分子共同反应的结果。
陆生动物经过高温加热,比如炸、煎、啫、焗,也会有类似的味道,但虾蛄不需要,只要简单水煮就有这种味道,这是因为虾蛄里的肌肉组织内含有超高浓度的游离氨基酸和糖类。
母虾蛄丰腴的膏,其实是它的生殖腺,虽然很香,但煮熟后既柴又硬,口感不佳。闫涛老师指导林师傅用低温慢煮,令虾蛄肉熟而膏半熟,处于凝脂状态,尤如鲍鱼之溏心。再冷藏,用潮汕鱼饭类似的做法,因为氨基酸在16~120度区间,温度越低,分子结构更加稳定,因而表现出来更加鲜甜。这个做法,一改虾蛄膏柴而硬的口感,变得柔嫩而绵长,真真要命!
包括虾蛄在内的甲壳类动物,含有白色的肌动蛋白,随时需要快速运动,以便捕获食物或逃命。它们的结缔组织里的胶原蛋白比鱼肉多,受热时不容易溶解,因此,烹饪时温度要比鱼肉更高一点。
甲壳类动物肌肉中的蛋白酶活性很强,死后蛋白酶对蛋白质进行分解,肉很快就变烂,因此必须尽快烹煮。这些蛋白酶在55~60度时最为活跃,因此烹饪时必须尽快越过这个温度,否则肉质会变得棉糯,口感不紧。
烹饪时连壳煮,味道更佳,这是因为角质层不但会留住肉的味道化合物,它本身也富含蛋白质、糖类与色素分子,让较外层的肉质风味更佳。
作为餐桌上的人气海鲜,虾蛄也拥有超多的别称,比如皮皮虾、琵琶虾、富贵虾、虾爬子等。而“螳螂虾”一词则源于英文名 “mantis shrimp” 的直译,因为有些虾蛄生有一对镰刀状的捕捉足,它们发飙时会把身体高高抬起,张开双足,摆出一副准备干架的姿势,样子活像一只螳螂。
虾蛄从水中被捞起时,常会惊恐地从腹部喷出透明液体,好似撒尿一般,于是在我国南方,它被形象地称为“濑尿虾”或“撒尿虾”;此外,虾蛄的尾巴倒过来看,轮廓很像古时官员的乌纱帽,因此在北方一些地区,它还得了个“官帽虾”的别名,与人不同,俗名越多的食材在民间也越具有人气,人的别名越多与“人气”无关,与“气人”有关。
虾蛄所代表的“掠虾”起源于古老的侏罗纪,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现存有400多种,绝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少数生活在温带或深海。它们通常栖息于浅海泥沙质海底,喜欢躲藏在浅坑和洞穴里。
口虾蛄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它是为数不多能够在温带生活的虾蛄,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大量出产,是我们最常食用的一种。它的个体不大,体长一般只有十几厘米,背部呈乳黄色,伴有青灰色,腹部为白色,一袭素颜却口感迷人。
陈晓卿老师特别推崇黄渤海的虾蛄,他在《至味在人间》中聊曹妃甸虾蛄,看了都让人流口水。大体上讲,北方的虾蛄生长周期长,个大且肉多,南方的虾蛄个小,但肉质更细腻更鲜甜。
虾蛄体内更重要的一种物质就是虾青素,就是煮熟后表面红颜色的成分。活的虾蛄呈青灰色,与海床和海水的颜色接近,形成保护色。类胡萝卜素来自于浮游生物,小鱼小虾吃浮游生物,虾蛄吃小鱼小虾,虾蛄因此也就含类胡萝卜素了。
类胡萝卜素本来应该是红色的,但这些色素遇到虾蛄的蛋白质分子,就改变了颜色,形成保护色。加热使蛋白质变性,类胡萝卜素得以释放,还原成红色。你是不是吃过不是红色的虾蛄?那是养殖的,吃鱼粉和豆粕混合而成的饲料长大,与浮游生物关系不大,当然就没有类胡萝卜素啦!
虾青素(英文称astaxanthin,简称ASTA)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一种抗氧化剂,颜色越深说明虾青素含量越高。由于其强大的抗氧化性,全球很多化妆品品牌添加了天然虾青素作为其超强抗氧化剂的成分,包括雅诗兰黛、日本的品牌高丝(KOSE)、芳凯(Fancl)、JUJU、FUJI,DHC以及曼秀雷敦等推出了专门的虾青素肌研系列保湿霜、抗皱眼霜、面膜、口红等。
虾青素能够显著减弱紫外线对真皮层胶原蛋白、弹力蛋白的破坏,保证皮肤的正常代谢 。如果外用虾青素结合内服虾青素,同时补充一些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则皱纹的修复会很快。遗憾的是,虾青素主要存在于虾蛄壳中,而我们吃虾蛄,不可能吃虾蛄壳。
如此美味的虾蛄,早就成为古人的腹中物。苏东坡的好朋友赵令畴在他的诠释名物、习俗、方言、典实,记叙当时人们交往、品评、佚事、趣闻的《侯鲭录》卷三有记载:“苗虾状蜈蚣,而拥楯者曰虾公”。这里说的苗虾,就是虾蛄。
明代忠烈林日瑞所著的《渔书》中曾有关于虾蛄的记载,书中写道:“海中又有虾姑、虾侯之类”。清代施鸿保在他记录福建风俗民情和稗官野史的《闽杂记》中记载:“虾姑,虾目蟹足,状如蜈蚣,背青腹白,足在腹下,大者长及尺,小者二三寸,喜食虾,故又名虾鬼,或曰虾魁。其形如琴,故连江福清人称为琴虾”,现在还有的地方称虾蛄为琴虾。
清代郭柏苍的《海错百一录》中则写道:“虾姑,一名管虾,以其足善弹又名琴虾,形似蜈蚣,又似鼍,大者广三指,能食大虾,小者食小虾,炒食味丰,或为醢,疥疮最忌。”他介绍了虾蛄的两种做法:炒和做虾酱,还说患有疥疮的忌吃,民间人们认为虾蛄是发物,容易刺激疥疮,使疥疮崩坏,导致病情恶化。这一说法毫无道理,疥疮是由疥螨虫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不杀疥虫,天天都痒,与吃不吃虾蛄没有关系。传说中的虾蛄诸多禁忌,也多数没有科学道理,就当笑谈好了。
虾蛄的烹饪方法多样,潮汕人喜欢生腌,被誉为毒药,好酒好蔡做得最好,将容易扎嘴的边边角角都去掉,够用心;日本料理的虾蛄刺身,鲜得很;惠食佳的避风塘虾蛄,手臂一样粗,又香又鲜甜,是它们的招牌菜。在家里做,用水煮或蒸就好了,原汁原味,如果炒,就要猛火,道理前面讲清楚了。
虾蛄好吃,但壳难剥。技巧是捏住头尾摇动,壳和肉很快分离,再剥壳就容易多了。当然,最方便的是有人帮你剥好,这一点,一记做到了!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