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淑君:创新驱动专业发展 ——以林产化工专业为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大量的创新才能驱动科技的进步,只有科技的进步才能促进社会稳步向前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大量的创新才能驱动科技的进步,只有科技的进步才能促进社会稳步向前发展。我国一直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工作,制订了各种相关政策和战略,如“科教兴国”战略等,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高校、教师们共同努力,稳步推进。

一、创新与创新驱动发展

(一)创新的涵义。

创新,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起作用的新想法。在我国,创新常被认为是一种以满足不同需求为目的的创造性行动。创新的无限可能性是因为这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无限性。

(二)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创新意识、创新活动的驱动下获得发展。在当今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无疑是驱动发展的关键动力。

二、专业建设与发展

(一)林产化工专业的发展现状。

东北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始建于1958年,是国内林产化工领域历史悠久、实力强大的学科之一。所在一级学科林业工程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林产化工专业是该学科的主要依托和支撑专业, 2007年底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2008年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2014年获批成为国家级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项目试点专业。

(二)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高等院校承载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任,必须重视专业建设与发展。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了提倡专业建设的整体综合改革,高等院校改革的重点,是把“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放在首要位置。

当前,东北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合理构建生师比,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争取把林产化工专业建成以林木等生物质资源为特色,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化学品几个方向综合发展,综合实力稳定位于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的专业。

(三)创新人才培养。

林产化工专业拔尖创新型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具体就是要培养掌握林木等生物质资源的化学组成、性质、化学(或生物化学)转化和利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思维、怀揣创新能力、积极解决问题、具备优良的科学素质、科研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农林业科技交流合作的能力,能在林产化工及医药、能源、食品等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工作的研究型人才。

1.创新人才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符合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

2.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林产化工专业以培养“能创新、强实践、善管理”的未来农林创新人才为目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意识,建立适合创新思维研究的人才培养机制。具体采取的措施有: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育人为本,紧扣学校发展目标及办学定位,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全面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2)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紧跟国内外相关科学研究前沿,及时了解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在教学中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补充现代信息,保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促进对专业内涵的创新与外延。

(3)加强教师及管理队伍的建设,让创新意识和理念深入到每一个人。提高教师及管理队伍的创新素质和水平,使创新的基础更牢固,更加合理地调动教师团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团队力量,使创新的理念深入到教与学的思想中。

三、创新实践对林产化工专业发展的驱动作用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而教育的模式与结构是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林产化工专业以系统培养有创新潜力与较强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为宗旨,拓宽专业面,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的研究型人才。采取多项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不但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更推动了林产化工专业的发展,具体包括:

(一)做好“双新”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创新启蒙。

“双新”教育是指针对新同学、新学期的教育,主要包括适应性教育和专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导航”作用。适应性教育有利于新同学了解学校、了解专业、了解大学学习生活,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主动学习、立志成才的意识。专业教育培养专业兴趣、强化专业意识,使学生能够学习有目标、有方向。林产化工专业为国家级拔尖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双一流”建设学科的骨干支撑专业,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注重个人创新能力发展。

通过导师制,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学生在导师帮助和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选课,合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按照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引导和培养学生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和诚实守信、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引导和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和创新教育的各类活动,科研启蒙,培养科学素质,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展示个性。

(三)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互促进。改变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多实践,在不断的创新中总结出最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既活跃又不失严谨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并用于实践,即便失败也能有所收获,让勤思、善思成为同学们的学习习惯。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提倡研究型教学;在动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创新能力、科研思维的培养。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增加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并且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

(四)设置创新研究相关课程,深入提升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科研、如何开展科研。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包括选题、查阅文献、了解现代科学分析方法、数据整理与作图、以及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等。介绍学科交叉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勇于创新。

(五)大力推进创新训练项目的申请与开展,进行以学生为主导的创新实践。

创新训练项目是大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实践。学生在参加科研活动和讨论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还有从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在这个“未来以来,惟变不变”的时代,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需要用创新改革的教育体系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打造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