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2025年3月15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浙江大学、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 “美美与共——集: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回归展(重庆站)”,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启幕。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logo
去年4月,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于绿城花园展区和军械库展区正式向公众开放。本次展览由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担任总策展人、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主办。主题展“处处都是外人(Stranieri Ovunque – Foreigners Everywhere)”共有331位/组艺术家参展,同时还有88个国家馆参展。
▲ 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ARSENALE)展览现场,威尼斯,2024,图片由威尼斯双年展提供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协办,浙江大学进行学术支持。本届中国国家馆展览由浙江大学教授王小松和独立策展人姜俊共同策划,以“美美与共:集”为主题,共分为两部分:由“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图像文献组成的版块“集”,和由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车建全、焦兴涛、邱振中、施慧、王绍强、汪正虹、朱金石)作品组成的版块“传”。
▲ 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仪式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海报
展览旨在从“汇聚、交流、融合”的视角反思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处处都是外人”,在展示多元文化的同时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在军械库(Arsenale)展区游览路线的最后部分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文化思考和视觉体验。凤凰艺术作为指定首席战略合作媒体进行了全程报道。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024,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集”原本象征着飞鸟栖息在树梢之上,也可以是文人墨客对于雅集的简称。“集”强调融合,代表了世界范围内不同身份、不同人种、不同信仰、不同观念、不同目的、不同媒介、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等多样性的汇聚,它是一种邀请,一种吸收和接纳,创造出对话、沟通和互相的理解。其中,“集”板块展出了现收藏于海外的100件中国绘画作品的文献档案,这些作品均来自“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的数字档案库。
▲ 汪正虹,《百鸟图迹》,2023,金属、玉石、木头,多尺寸,行为表演:©马一奥,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传”板块邀请了7位当代艺术家,以回应“大系”的方式创作7件艺术作品,并参考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中图像文献学的方式,用图像文献的展示墙将中国大系图像和当代艺术作品联系起来,也同时呼应了全球图像史,形成了中、外和古、今的双向联动。同时,这一部分展览作品旁放置着同一主题的中外对比图像档案,希望在古今和全球艺术史的图像中探索中西文化的共通点。
▲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王朝刚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开幕式由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王朝刚主持,他讲到:“本次展览来到重庆,让我们得以见证一场传统与现代结合、多元文化融合、促进中西对话的艺术盛会。同时,自2021年‘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在川美首次亮相后,很高兴今天四川美院与浙江大学再度续写佳话。”
▲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博士生导师 何桂彦致辞
何桂彦馆长致辞:“新潮美术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界就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融入全球化,如何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身份'因此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因为那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进入威尼斯。2003年中国馆的设立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在国际舞台上以国家的形象出场。过去二十多年,中国馆受到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在于看到中国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成果和新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在于用当代艺术的方式讲述中国的故事,传递中国的声音。本次威双以'集'为关键词,七位当代艺术家用当代艺术的媒介与形态,进行了一次与传统、与古典的东方美学精神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其在历代绘画大系所形成的互文背景下,赋予当代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感受。”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展览策展人 王小松致辞
王小松教授谈到:“艺术始终作为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以其无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我们在此汇聚,共同见证本次展览开幕。本次威双回归展分为两个部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献档案展和当代艺术家基于‘大系’所展开的创作。我们以艺术史的叙事角度,从图像理论到山水景观,再到人文世界观,构成了一项整体行为活动,所有参与者,不管是艺术家还是策展人,对内重塑自身,对外连接世界,促使我们去重新思考关于图像与艺术史、哲学与文化的知识体系。”并逐一简单介绍了七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理念。
▲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家代表 施慧致辞
▲ 施慧,《书非书》系列作品,2021-2024,宣纸、纸浆、棉线、木板,多尺寸,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艺术家代表施慧教授讲到:“本次展览是一场艺术的盛宴,也是文化的盛宴,通过艺术的形式向世界传递中国的美术。展览中我们将看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的丰富成果,并从七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一系列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魅力的作品中感受到艺术的多样性,体现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和精神文化。‘美美与共’强调的是相互尊重和理解,倡导的是发展和共享,文化之美相互包容追求和平共建,展现和平开放的文化交流平台。”
▲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参展艺术家 焦兴涛讲话
▲ 焦兴涛,《魂·韵》,2022,金属,多尺寸,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焦兴涛院长发表讲话:“作为全球艺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一直是展示世界当代艺术前沿成果、促进不同文化艺术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本次展览展出的‘历代绘画大系’项目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绘画汇集在一起,迎合了本次展览‘集’的概念,数字化的技术告诉了我们,当下的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有了很大区别,本次参展艺术家也围绕着‘集’这一概念展开了各自当代艺术的创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美术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耕艺术教育沃土,产出更多精品力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积极贡献川美力量!”
▲ 开幕式剪彩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联副主席、博士生导师庞茂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参展艺术家邱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参展艺术家施慧女士,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参展艺术家焦兴涛,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朝刚,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韦嘉,中国美协理事、重庆市美协副主席兼驻会秘书长魏东,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品牌运营部副总监吕东,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展览策展人王小松,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博士生导师何桂彦,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车建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正虹,展览策展人、批评家姜俊等嘉宾共同为展览剪彩。
▲ 开幕式嘉宾合影
▲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结束后,“美美与共——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叙事”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多功能厅举行,嘉宾围绕中国当代艺术的威尼斯双年展之路、文化自强自信以及如何构筑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艺术作品等问题进行讨论。
▲ 研讨会现场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会,威尼斯双年展不仅是全球当代艺术创作的前沿现场,也成为各国文化角力的舞台。中国当代艺术的威尼斯双年展之路,叙事策略从早期的“东方奇观”展示,已然转向更为自信、多元的文化表达,展现出从“他者”到“主体”的身份蜕变。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以“美美与共”为主题,构建了兼具民族特色和学术维度的中国叙事,而这种叙事正是中国文化自信自强、美学系统成型以及主体身份认同的表现,中国经验与普世价值的结合,将呈现既有本土特色,又有国际视野的当代艺术作品。
▲ 王绍强,《淬厉新之》,2024,纸本水墨,400 mm*400mm×105,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 朱金石,《宣纸塔》,2024,防火宣纸、钢管、棉线、竹竿、LED灯带,8500–8700 mm*3500mm,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 车建全《亭》,2003-2022,影像,1280 mm*750 mm*40mm×20,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 邱振中,《状态》系列作品,2024,钢筋龙骨、玻璃钢着色,多尺寸,拍摄:邱昕,©️邱振中工作室
四川美术学院作为本次回归展的举办之地,不仅展示了其在推动中国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还为当地的观众提供了与世界艺术接轨的机会。四川美术学院一直致力于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艺术的创新表达,这次展览不仅为四川乃至全国观众呈现了中国艺术的国际视野,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自信,更是川美在推动艺术交流与培养艺术人才方面的重要成果。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024,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编辑/dbk 责编/d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