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ing The Stargate Project
宣布星际之门项目。
这则公告被放置在了OpenAI首页的显眼位置。就在几小时之前,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刚刚宣布了美国将启动投资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计划。OpenAI的这则公告就是为了实名认领这一计划。
当然就像马斯克在X中转发提到的——OpenAI并没有钱。
出钱的另有其人:软银的孙正义。但显然孙正义也没有这5000亿美元的天量资金。但现在出资方是谁已经暂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The Stargate Project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技术路线的确认。
为什么要宣布如此大规模的AI“基建”投入?
我们不妨把视野拉回到身边。就在这几天,中国国产AI开始呈现出到了爆发前夜的迹象。从DeepSeek R1版本的发布再到月之暗面的一系列更新,硅谷在惊呼,中国的AI已经追上来了。事实上他们可能说的确实也没错,就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国产AI居然可以跑得这么快。
毫无疑问,AI一定会是未来十年大国博弈竞速最为激烈的领域。
一、星际之门
先来说说星际之门。这一计划的命名也可见美国科幻文化对于科技政策的影响之深。
The Stargate Project名字可以溯源到1994年的科幻电影《星际之门》,导演是罗兰·艾默里奇。许多人应该对他后来拍出的《独立日》、《后天》以及《2012》等科幻力作有印象,但星际之门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要远低于后面几部。
但在美国市场,星际之门毫无疑问是一部现象级的电影,后来二十年里,这一IP拍摄了大量的剧集,甚至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集数最多的电视剧集之一。
但这个系列中,最能展现“星际之门”精神的,还得回到最初的这部电影中来。
虽然是一个商业片,但回到当时看,星际之门可能是最能够展现文明之间冲突的制作,这种冲突不仅存在于人类与外星之间,同样存在于现代与历史之间。
这部电影从埃及考古队的一位考古学家身上展开,背后穿透的却是外星文明与人类历史之间的隐秘连接。
男主角考古学家领导了一队探险队来到埃及考古发现古环上对应的坐标Abydos星。随后,美国空军上校杰克·奥尼尔与男主通过星际之门虫洞穿越前往了Abydos星。电影中,宇宙中只有两个星门,即“Abydos”和地球的,所以这次任务就是要决定Abydos是否危险。如果是,就用原子弹毁坏那儿的星门以保护地球。
而穿越过星际之门后,在另一边,他们发现了很多令人无法相信的事情,金字塔的建造之谜、外星人是否到访过地球这些不解之谜都有了一个新的解读。
如果去看这部电影的影评区就会发现,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美国通过技术革命对外输出价值观的典型体现。比如有人就认为这是“伊拉克战争的太空探索版”。
也有人说,不断的穿越、又发达又愚昧的外星文明、危险的机器、冷血的独裁者,都仅仅是要制造出地球派遣军队前往外星球的一个美好理由,这理由就是:革命。
不管怎么样,星际之门的命名本身确实能够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美国在AI方向上的勃勃雄心:技术革命决定的未来,将深刻影响我们如何定义过去与现在。
二、AI曼哈顿计划
简单介绍完星际之门的缘起,再来说第一个结论:集中力量办大事式的AI投入,未必能带来想要的结果。
计划出台后,很多人把星际之门项目比作“AI的曼哈顿计划”。
众所周知,“曼哈顿计划”是二战期间美国的一个秘密项目,主要目的是研发出原子弹,作为一种强大武器对抗轴心国。这项计划不仅覆盖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还涉及到大量的资源调配、人员管理和国际协作。
其实星际之门计划早有迹象。
2024年底,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USCC)在2024年度报告中提出启动一个类似于二战期间“曼哈顿计划”的人工智能研发项目,旨在加速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能力。而“AI曼哈顿计划”有几个目的。
一是维持美国在全球的技术优势地位。二是增强美国国家军事安全。三是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因此,很多人对于对岸投入如此巨大的AI新基建心存恐慌——仿佛他们抢了我们的活儿,按说,如此巨大的基建投入,发生在我们这里才对。
当然也有人会说,星际之门的主要参与者OpenAI和软银都是市场主体。但几乎所有人都能发现,OpenAI现在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像OpenAI。特别是在伊利亚政变出局之后,OpenAI的创新乏善可陈。而山姆·奥特曼的商人气质也日益凸显出来。
让我们重新回头来理解OpenAI为什么成功吧。
借用前OpenAI科学家肯尼斯·斯坦利和乔尔·雷曼在《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中所写到的话,来理解为什么集中力量不一定能办AI的大事:所有的伟大发现发明创造皆没有事先的规划和方向,它们往往来自偶然性,往往在漫无目的探索中发现未知,开启从未料想到的宝藏。
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序中这样写道:
两位没有学位的美国人和两位外国移民,领着几十位研发人员组成了一家小公司,采用了一个当初包括谷歌在内的大公司都不看好的技术路线,搞出了最震撼的科技。这样的事情是可以计划的吗?
幸亏当下创新不是由政府主导,像OpenAI这样的小公司才有可能得到巨额的风险投资资金,才可以任性蛮干,才有机会做出伟大的创新。这可不是特例,这是常理。
当你考察科技史时,你会发现伟大的创造几乎都是由一些谁也想不到的人,在谁也没计划的领域中做出来的。
比尔·盖茨迎合极客打游戏的需求普及了个人电脑;硅谷的一个车库里诞生了谷歌;埃隆·马斯克起家是在网上支付领域,最后却推出了SpaceX和特斯拉。
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起一场“癌症战争”,但貌似什么都没干出来;1982年,日本通商产业省搞了一个为期10年的大项目,投入巨资,要研发第五代计算机系统,也是没有突破出来。历史上似乎是唯一一个由政府主导,且最后获得成功的大科技项目,就是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为了跟苏联竞争而推动的载人登月计划。
如果路线已经近在眼前,你当然可以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多花点钱加速进行。
但是真正的伟大突破是不能计划的。这个道理并不是新认知,过去几十年间几乎所有关于科技创新的研究都是这么说的——但是都没有说服政策主导者。
三、国产AI,爆发前夜
再说第二个结论:中国国产AI已经到了爆发前夜。
进入2025年1月,忽然有一种回到2023年1月时看待硅谷ChatGPT横空出世时的感觉。
最近陆陆续续和国内一批大模型公司进行了一些交流,再说第二个结论:2025年一定会是一个中国国产AI的爆发年份。这会是2025年产业界的最大机会所在。但前提是,继续保持这一前沿领域的无人区式的自由开放。
我在给《经济观察报》写的专栏文章中就提到。国产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化速度,比我们之前预期的还要更快。
1月20日晚,在2025年一开年就火遍全球的DeepSeek(深度求索)公司发布推理模型 DeepSeek-R1 正式版,而且,R1模型还实现同步开源模型权重,并允许用户利用模型输出、通过模型蒸馏等方式训练其他模型。
英伟达高级研究科学家 Jim Fan在评价R1模型时就这样说道,“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不是美国公司的AI企业却实现了 OpenAI成立时的使命——做真正开放的前沿研究、为所有人赋能。”
就在同一天,另一家国产大模型明星公司月之暗面今日宣布推出 Kimi 的k1.5 多模态思考模型,在Long CoT(长思考模式)模式下,Kimi k1.5的数学、代码、多模态推理能力,达到了长思考SOTA模型OpenAI o1“满血版”的水平。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次有OpenAI之外的公司达到。
正如人称“AI 教父”的 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教授在2025的开年访谈中所总结的那样,“中国在 AI 领域已经非常接近美国,尽管尚未完全追上。芯片禁运只会促使中国加速开发自己的技术。此外,中国的STEM 教育比美国做得更好,他们有更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
但其实杰弗里·辛顿真正意义上在说的,是中国有良好的软件工程生长基础:超大规模的市场数据,以及一个极为广泛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产品经理和程序员群体。如果我们把数据视为生产要素的话就会发现,这将会是一个属于“中国制造软件”的新故事。
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这种创新力的最好方式不是说要再去加码这一领域的基建投入——事实上没有补贴政策和基建,中国的市场化AI公司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在社会学领域有一个知名的坎贝尔定律(Campbell's law),其中核心的意思就是,任何量化的社会指标,越是被用于社会决策,社会腐败的压力便越大,也就越容易扭曲和腐蚀它所要监测的社会进程。
一定程度上,面对雄心勃勃的星际之门计划,当下最重要的是三体里的那一句——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