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莺
“深夜食堂”这个IP在中国火了很久,大抵是因为每一座城市里都有那么多寂寞的都市夜归人,需要天色已晚的时分,找到一个恰当的空间,消遣自己的孤独吧。沉默寡言的大叔,干净整洁的日系食肆,漫画感强烈的人物随时准备在一碗拉面前掏心掏肺……日版《深夜食堂》的设定,完美地契合了观众的这一需求。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在将此设定本土化的过程中,各种生搬硬套和拿来主义,让无论是电视剧版,还是电影版《深夜食堂》都充满着出离感,原作中最打动人心的人际互动,变成了扁平化的你来我往,仿佛不在这个小餐馆里发生些“真挚”的感情,就白来了一般。究其原因,还是这个以港台幕后创作者为主的团队,因着一些一厢情愿的想象,而交出了这样一份不接地气的作业。
梁家辉的演技还算在线。说实话,他多年来经营的形象,和“食堂大叔”的气质倒还吻合,若说他能够不声不响,烧得一手好菜,也基本是让人信服的。不过当导演,梁家辉还是第一次。尽管请来的演员阵容十足耀眼,但从编剧到摄影的全面崩塌,让镜头前这几张漂亮面孔和几位原本都可以称得上是实力派的演员顿时显得业余。电影版《深夜食堂》的剧本是灾难级别的,梁家辉开场的旁白,一上来就为影片奠定了“心灵鸡汤”的基调。鸡汤也就罢了,煮得浓一些,若还能下口,也算是对得起这张电影票。可惜,毫无结构可言的故事编排,让所有的人情味都变得假大空,整部电影就像是掺了过多味精的菜,尽管百般注重外表,吃到嘴里,却是满满的人工味。
深夜食堂海报。资料图
电影由四个小故事串联而成,倒也符合当代人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特性,试图用碎片化的形式拼贴起一个完整的生态。每段故事集中有两三个主要人物,譬如第一段中杨祐宁与金燕玲饰演的母子,第二段中郑欣宜饰演的嗅觉灵敏的胖女孩小美等……这些人物自然是深夜食堂的客人们,来来往往,生命轨迹偶有交错,但更多的时候,电影着墨于他们在餐馆之外的生活,梁家辉饰演的“大叔”是他们生活的见证者、安抚者。这一逻辑在文本层面其实并无不妥,但到了电影里,通过满满的画外音叙述所有人命运的起承转合,实在显得刻意而多余。编剧和美术指导,将对上海不切实际的都会想象,一股脑地全塞进了电影文本中。深夜食堂里的食客们——无论是广告业加班狗,还是街坊老克勒,无一不穿着时髦,妆容精致,就连刘涛饰演的护士明月,在熬了大夜之后,依然一脸满满的胶原蛋白,浑身上下毫无瑕疵。面对餐馆老板,所有的人不论年龄、性别,一口一个“大叔”,将电影最后一点真实性消耗殆尽。尽管大部分的设定离真实的上海弄堂夜生活差得十万八千里,故事却还用外来者打拼、网红直播等元素,试图彰显自己的现实主义关怀。很可惜,电影主创透过滤镜看到的深夜食堂,是一个人人都愿意在公共空间中分享自己私人故事的小型乌托邦,而它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真正存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深夜食堂》的IP被黄磊毁过一次后,又在梁家辉的手上栽了个跟头,而后者好歹还在充满着烟火气的香港电影圈摸爬滚打半辈子,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不走胃的故事走不了心,真心建议接下来对“美食疗愈”题材蠢蠢欲动的电影主创们,别和《舌尖上的中国》拼谁的做菜特写镜头更漂亮,也动不动就甩文绉绉的成语,多想想大排档里那些干杯嘶吼到面红耳赤的人们,这才是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深夜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