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刘禹锡,靠“头铁”熬走了七位皇帝(上):书生意气不可取

真实历史 毫无戏说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的某日夜,三个身着素色圆领袍衫,头戴乌色幞(fú)头的中年模样的男子,正在大唐首都长安城的太子东宫偏殿内交谈着。时值冷冬数九,但三人交谈的热烈程度,要远远胜过殿内暖炉中已经烧得发白的木炭的温度。

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开始泛出鱼肚白。房门打开,三人阔步而出。此时四下无人,深黛色的天空下可见繁星点点,三人仰望星空,挥吐出阵阵热气,举手投足之间尽是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雄心。

图片来自纪录片《中国》第二季

其中有一看起来年纪稍长者,是当时的太子侍读,不久后就将权倾一时的王叔文。另外两个略微年轻的人物,日后的名气更是名扬天下,其中一人叫柳宗元,而另一个,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刘禹锡。

三登文科的得意

刘禹锡,字梦得,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的一个书香门第,跟白居易是同一年的生人。他的父亲、祖父均为小官僚。按他后来的自述,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不过后来经过学者的考证,其先祖应该是匈奴人,与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姓出同源。

攀亲戚这种事儿,其实也不必过分纠结,毕竟在很讲究门第出身的古代,有个好出身能帮自己一大把。年少的刘禹锡长在富庶之地的小康家庭,吃穿读书都无需发愁。到了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前后,十八九岁的刘禹锡来到长安求学,正式开启他的功名之路。贞元九年(793年),二十二岁的刘禹锡考中进士,他自己后来在《苏州谢上表》云“谬以薄技,三登文科”。

图片来自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第四季 第5集 刘禹锡:晴空一鹤

这个“三登文科”很有说道,因为唐朝的科举制度非常复杂,和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完全不同,大体上分为每年分期举行的“常科”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制科”。制科可以简单理解为选拔的是特殊才能的人,而想升迁到更高官位的人,基本都会选择常科。而即使常科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进士及第后,还需参加吏部关试,吏部关试通过后还得看有没有官位空出来。而缩短这一流程有种办法,就是继续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登进士第(柳宗元和他同一批),同年又考取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795年)再擢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短短三年,三科均是一试而中。难怪他第二次中第后,兴高采烈,给祝贺过他的张侍御写了一首诗,全是英姿勃发的气息:

答张侍御贾喜再登科后,自洛赴上都赠别

又被时人写姓名,春风引路入京城。

知君忆得前身事,分付莺花与后生。

图片来自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第四季 第5集 刘禹锡:晴空一鹤

太子校书这个官职,看起来是个图书管理员,但是却能直接接触到未来帝国的接班人,所以前途还是很光明的。然而不巧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他父亲去世了,于是他只能回乡丁忧。

唐朝的丁忧期是二十七个月,官员丁忧去职。空缺出的职位便会由他人补入,不少官员丁忧期满后仕途一落千丈。刘禹锡丁忧后,被时任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的杜佑(诗人杜枚的爷爷)征辟为掌书记,刘禹锡一下子从“京官儿”变成了地方官,他在诗句中毫不掩饰在高不成低不就时的思乡之情:

题招隐寺

隐士遗尘在,高僧精舍开。

地形临渚断,江势触山回。

楚野花多思,南禽声例哀。

殷勤最高顶,闲即望乡来。

不过好在刘禹锡这样三登文科的大才不会被埋没,他于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很快升迁至监察御史(正八品),也就是监察官。当时他和一同在御史台当官的韩愈、柳宗元结为了亲密的伙伴。

永贞革新后被贬

刘禹锡在东宫行走的时候,认识了一名大他十九岁的老师傅。这位老师傅是以棋艺被召入东宫侍奉太子的,但他日常谈吐却远远超出了“围棋老师”的范畴,有着经天纬地之才。

这位围棋师傅就是王叔文,他捕捉到了刘禹锡、柳宗元等人都有着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于是渐渐地,这些人成为围绕在太子李诵身边的小团体,他们共同谋划着太子继位后的政治改革,让本文开头的一幕成为了可能。

图片来自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第四季 第5集 刘禹锡:晴空一鹤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此时的太子李诵已经病倒很久了,宫中多人谋划立他人做皇帝。李诵吊着一口气走出了东宫,证明他还没死,这才能够成为后来的唐顺宗。

太子知人情忧疑,紫衣麻鞋,力疾出九仙门,召见诸军使,人心粗安。甲午,宣遗诏于宣政殿,太子缞服见百官;丙申,即皇帝位于太极殿。卫士尚疑之,企足引领而望之,曰︰“真太子也!”乃喜而泣。

《资治通鉴 卷二百三十六》

李诵继位,启用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尚书省户部侍郎,主导政事。王叔文也带领起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包括收回兵权,强化中央集权;废除宫市,罢黜五坊小儿;整治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地方额外进奉等。

《卖炭翁》中的“宫使驱将惜不得”指的就是宫市强买强卖的现象

刘禹锡时年三十三岁,正是各方面能力都正值巅峰的时候。他被任为屯田员外郎(从六品),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田、盐、铁,从这些名词上就能看出刘禹锡坐上了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职位。他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之中,在《春日退朝》这首诗中处处能体现出这种“革新”的感觉:

春日退朝

紫陌夜来雨,南山朝下看。

戟枝迎日动,阁影助松寒。

瑞气转绡縠,游光泛波澜。

御沟新柳色,处处拂归鞍。

然而,王叔文一派缺乏政治根基,却把门阀、宦官、藩镇都得罪了个遍,唐顺宗孱弱的身体也让其无法支持把改革推行下去。最终改革仅仅持续了一百四十六天,唐顺宗被迫下台,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即后来的唐宪宗。顺宗满打满算,也不过就当了八个月的皇帝。

顺宗虽然一年皇帝都没当到,但当时唐朝国力犹强所以其位于渭南富平县的陵寝丰陵规模还是比较宏大的

唐宪宗也对王叔文一派不满,所以继位后马上废除"永贞革新",王叔文被诛、王伾病卒,包括刘禹锡、柳宗元在内的八位核心参与者,被逐为偏远地区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是清高还是放旷

刘禹锡先是被贬为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加贬为朗州(治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唐朝时期的湖南还是偏远蛮荒之地,朗州附近更是有著名的“武陵蛮(五溪蛮)”。《三国演义》中助阵刘备斩杀孙吴大将甘宁的沙摩柯即是“武陵蛮王”。

“武陵”来自于西汉时期设立的武陵郡,图为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武陵郡及周边

刘禹锡在朗州时,“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显然他的心情是不怎么happy的,只好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他在朗州时,写了很多上升到“天、人、道”等哲学层面的作品,最著名的是《天论》三篇

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天论 上》

“天与人交相胜耳”,这句话听起来炸裂不?当然,光论天论地的也不行,时不时的还得给自己打鸡血。大文豪一给自己打鸡血,后世的学生们就有的背: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图片来自《千古风流人物》第四季 第6集 刘禹锡:心如砥柱

当然,刘禹锡光给自己打鸡血还不够,想回京城,那必须得发动一下老领导,找找老关系。他给自己的老上司杜佑写了《上杜司徒书》,2500字,“乞恩于指顾之间,为惠有生成之重”,写的那叫一个恳切,但老领导不管;他给自己以前的政治对手,现在做了宰相的武元衡写《上门下武相公启》,“伏惟发肤寸之阴,成弥天之泽;回一瞬之念,致再造之恩”,姿态放的够低了,还是没用。

刘禹锡在朗州一呆就是九年多,《新唐书》说他还教会当地的蛮夷巫师们许多融合了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就在他以为要在朗州这个破地方当一辈子“音乐老师”的时候,在宰相裴度的推荐下,元和九年(814年)唐宪宗下召,令四十三岁的刘禹锡与柳宗元一道回京,刘禹锡于元和十年(815年)二月抵达了长安。

古人说“恃才放旷”,刘禹锡就是这号人物。回了京城他不说好好看看当个啥官,而是和以前的老朋友一起聊天喝酒。这年三月的一天,他去长安的玄都观(故址在今西安雁塔区的崇业路上)上看桃花,不知哪根筋不对,写了一首著名的《元和十年自郎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元和十年自郎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图片来自《千古风流人物》第四季 第7集 刘禹锡:吹尽狂沙

这“阴阳怪气”的说的其实很直白:你们现在坐在高位上的这些人物,都是在我刘郎失势后才上来的,要不是我大事未成,还轮不上你们呢。

以前上学,老师教我们说这是刘禹锡讽刺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要老猫说简直是太给他戴高帽了。刘禹锡被贬了还不是要杜佑“生成之重”,求武元衡“再造之恩”,怎么这种事情就你刘禹锡做得,他人就做不得?你刘禹锡就是追求进步,他人这么做就是趋炎附势?哪有这种歪理。

这不仅是在打那些“权贵”的脸,更是在打宪宗皇帝的脸,刘禹锡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来到京城才一个月,屁股还没坐热,他就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治今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治今广东连州市)刺史,这次,刘禹锡或许是真翻不了身了吧?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1] 阎琦 邱晓 选注 / 刘禹锡 《刘禹锡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7

[2] 方笑一 刘禹锡被贬23年,如何写出“莫道桑榆晚”? 《文汇报》 2021-07-15

[3] 卢猛 地域文化与刘禹锡诗歌创作研究 湖北师范大学地域文化与文学 2020年5月27日

[4] 行人诗话 刘禹锡:才华横溢,三登文科 jianshu.com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